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随着逆全球化加剧,企业的进出口业务频频受到影响,致使企业信用风险增加。要想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加强风险评估和预测至关重要。文章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模型性能对比后,选取随机森林构建企业信用风险模型对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评估研究,通过指标相关性和重要性的分析得出结论:在经过降维处理后的财务指标中,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是最重要的;在非财务指标中,管理层激励最为重要。银行在评估和预测企业信用风险时需重点关注上述指标。 相似文献
2.
3.
首先汇集基金常用评价指标,建立一个统一的基金评级指标体系;其次利用随机森林建立基金评级模型;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本研究将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投资决策的优良工具. 相似文献
4.
在特征选择和特征衍生的基础上,分别基于特征扰动和XGBoost与Lightgbm的算法差异建立了四个单一模型;利用单一模型性能确定权重,构建了个人信用风险评估的线性组合模型.实证分析发现,有衍生特征的四个单一模型的AUC和KS均优于无衍生特征的四个单一模型,有衍生特征组合模型的AUC和KS均优于无衍生特征组合模型.实证... 相似文献
5.
6.
7.
8.
9.
机器学习模型由于其对变量间共线性及非线性关系的处理能力,在金融投资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利用23个常见因子建立随机森林模型,对中证500指数成分股收益率进行预测并构造投资组合,发现随机森林模型能够对个股的相对收益率进行较好的拟合和预测,多空投资组合的年化收益率和夏普比率分别高达27.31%和1.59;通过因子重要性分析发现,动量因子在随机森林模型中的作用最强,而长期的流动性水平显得最不重要;随机森林模型所代表的非线性因子在估值因子、规模因子和盈利因子上有一定暴露,超额收益极其明显.研究结论有助于促进人工智能和金融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同时也为多因子投资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为加强对个人信用风险的防范、提高信贷审批质量而提出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并设计相应的个人信用评分系统模块和信用评分的交互界面应于个人房贷的审批.通过实例演示发现.该方法克服了以往模型中假设条件的限制,在我国目前信用信息数据收集不完整、信息数据质量不高的情况下有着独到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个人信贷交易行为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这给处于信息劣势方的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信用风险,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可以有效预防此类风险.以客户分类选择为条件,对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个人信用报告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信用指标对客户选择的影响进行研析,并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其进行优化,将18个评价指标减少到8个.使用决策树对优化后的指标体系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8个指标体系能很好地对客户对象进行预测分类,同时大大降低了分类成本,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Probit模型的个人信用风险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在浙江省随机抽样的506个自然人样本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的非线性统计模型--Probit模型对个人信用风险进行实证研究,并采用分类预测正确性检验对模型的效力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出实证研究结论和建议,以期为我国个人信用评估方法和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6.
17.
科学高效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测度模型,是实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测目标的重要保障。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贷款企业层面,贷款企业信用质量状况将对应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水平。对此,从贷款企业的财务与非财务两个层面设计信用风险的测度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信用平稳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并给出信用风险测度模型的应用实例。研究发现,在信用平稳下,依赖于专家评判及打分方式,使得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于解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测度问题具有很好的操作便利性;也可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构建科学高效的信用风险监测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构建二分类 Logistic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运用光大银行某分行样本数据,评估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个人小额贷款信用风险。结果显示:客户性别、学历、年龄、收入、职业、属地等因素对个人小额贷款信用风险影响显著。其中,年龄、收入、学历等与客户信用等级呈正向关系,女性信用风险显著低于男性,持有信用卡、存贷比越低的客户其信用等级越高;一、二线城市客户的履约率普遍高于县地级市客户的履约率。鉴此,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个人小额贷款信用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和分散。 相似文献
19.
对农户信用评价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构建了由农户基本状况、偿债能力、信誉品德、与本行关系四个方面12项指标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运用改进后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农户的信用价值,构建了农户信用评价模型,用样本数据进行模型的实证检验,从而建立了可操作的农户信用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