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在解释经济资本、监管资本与账面资本含义和计量方法的基础上分析其相互联系和区别,然后实证分析以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为基础的银行业绩衡量指标并进行比较,认为基于经济资本的RAROC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模型综合考意收益和风险,是比监管资本收益率更好的度量银行业绩指标,最后文章认为,经济资本将必然代替监管资本,成为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
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由于存在强烈的尖峰厚尾分布特征和缺乏历史数据的难题及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等的高度相关性,很难进行度量。本文详细介绍了目前银行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的常用方法,具体分析我国银行操作风险特征,对我国四家国家控股银行和七家股份制银行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进行简单计提,计算发现四家国有控股银行计提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额度远高于七家股份制银行,七家股份制银行中经营效益较好的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计提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明显高于另外几家股份银行。建议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的计提可以考虑基本指标法,但同时必须结合记分卡、因素分析法和贝叶斯网络法等对操作风险进行客观实际的评估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由于存在强烈的尖峰厚尾分布特征和缺乏历史数据的难题很难进行度量.本文详细介绍了目前银行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的常用方法,具体分析我国银行搡作风险特征,对我国四家国家控股银行和七家股份制银行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进行计算,计算发现四家国有控股银行计提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额度远高于七家股份制银行,七家股份制银行中经营效益较好的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计提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明显高于另外几家股份银行.本文建议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的计提可以考虑基本指标法,但同时必须结合记分卡、因素分析法和贝叶斯网络法等对操作风险进行客观实际的评估和管理.  相似文献   

4.
资本是银行发展的根本保障。经济资本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正逐步演变为国内外银行管理的共同语言,成为金融机构决策的核心依据。本文在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风险量化方法模型,并结合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计量和作用,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70年代信孚银行提出RAROC方法以来,风险由资本覆盖便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的历史演进过程,以2000年单因子渐进模型的提出为分界点,将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的演进分为两个阶段,并将经济资本计量模型分为银行内部模型和监管模型两类。本文分析比较了两类模型对国内商业银行的适用性,并提出国内计量模型的发展方向,即结合银行实际对监管经济资本计量模型——单因子渐进模型进行适当修正。  相似文献   

6.
鉴于监管压力是我国银行被动调整资本充足率的原因,本文认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高并不一定代表资本充足的真实和有效。通过计量实证和统计方法对14家银行财务数据进行的研究,本文对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两种方法——资本管理和监管资本套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银行没有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资本管理,但是通过相互持有次级债弥补资本不足。在监管资本套利方面,我国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很可能进行了监管资本套利。在金融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资本监管,重视资本充足的真实有效是未来银行监管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管理新方向: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雪军  雷宗怀 《济南金融》2005,17(12):33-35
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是当今国际银行业最为先进的风险控制体系,经济资本成为了银行风险和价值管理的核心。由于经济资本在国内还只是刚起步,本文系统分析了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剖析了经济资本的内涵,具体描述了经济资本的计量和配置,研究了经济资本体系在银行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文章最后介绍了经济资本体系在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对今后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是当今国际银行业最为先进的风险控制体系,经济资本成为了银行风险和价值管理的核心.由于经济资本在国内还只是刚起步,本文系统分析了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剖析了经济资本的内涵,具体描述了经济资本的计量和配置,研究了经济资本体系在银行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文章最后介绍了经济资本体系在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对今后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丁国琪 《浙江金融》2007,(12):37-38
银行的经济资本是为抵御各项业务(资产)的风险所需要的资本支持,是各项业务(资产)的风险所产生的资本需求。经济资本管理包括经济资本计量、经济资本分配、经济资本配置和经济资本回报率管理等几  相似文献   

10.
罗平 《中国金融》2006,(20):56-57
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公布新资本协议,建立了资本监管三大支柱体系,有效地将资本充足率与银行有效管理各类风险的能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新资本协议复杂的资本计量方法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了风险计量的精确性、敏感性和标准化,尤其突出了依赖银行内部量化指标计量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Internal Ratings Based Approach,以下简称“IRB”法)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巴塞尔协议Ⅲ>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各类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资本金和资本结构约束.研究表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资本约束同欧美银行业存在明显差异,我国商业银行应在遵守新资本协议的基础上丰富核心资本,规范利用附属资本,优化资本金结构.  相似文献   

12.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是一项新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对其经济后果的评估非常重要.关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计提的具体影响,目前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结合我国50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公开数据,从监管资本、会计损益和资本计提前瞻性的角度分析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计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影响上,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金额显著增加,利润波动增强,对资本充足率带来一定冲击;从不同特征商业银行看,小型商业银行、使用权重法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H股上市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从资本计提的前瞻性看,贷款损失准备的前瞻性得到加强,顺周期性效应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并不能完全消除.  相似文献   

13.
采用部分调整模型和傅里叶单位根检验对中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最优资本水平进行研究,并估计出存在最优资本水平银行的最优资本比率值和资本调整速度。研究发现,大部分上市银行均存在最优资本水平,但不同类型和资产规模的银行在最优资本比率的目标变量选择方面有所差异。平均而言,大型商业银行最优资本水平较高,股份制银行最优资本水平较低。资本调整速度在银行间差异很大,自有资金比率调整速度最快,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调整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14.
利率市场化使利差收窄,利率波动幅度和变频加大,对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研究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使中小商业银行面临利差收入持续减少、风险管理难度增加、科学定价能力不足、资本补充渠道有限、经营管理风险凸显等问题。为此,中小商业银行须完善内部制度,实施集约化经营管理;加强金融创新,优化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提高科学定价能力和管理水平;利用区位优势,走差异化特色经营道路;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与资本结构的关系,选取2007年以来我国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半年度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净利润与资产规模、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有显著的正相关,同时与资本充足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有显著的负相关,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对其净利润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有效性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检验资本充足性管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水平的影响,本文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联立方程模型。根据这个模型,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管是资本充足情况较好的银行,还是资本充足情况较差的银行在资本充足性管制的压力下都提高了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性管制促进了商业银行风险的降低。不过,由于多数银行已超过资本充足性管制中的最低标准,该标准产生的管制效应正在减弱。  相似文献   

17.
对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构成、影响因素、解决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途径等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进行了研究,其中,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尤其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银行业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着重分析资本充足率约束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借助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对近年来,资本充足率约束与我国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巴塞尔协议中的资本充足率约束已开始对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经营发挥效应。  相似文献   

18.
新资本充足率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将在2011年开始实施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目前的观点普遍认为,资本充足率对资产和存款的控制不如准备金率。笔者认为,这是静态分析的结果,存有很大的偏颇。如果考虑市场的制约,商业银行无法在市场上顺利实施股权融资,如此必然造成资金的短缺与紧张。商业银行改变盈利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s whether and to what extent Australian banks use loan loss provisions (LLPs) for capital,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signalling. We examine if there were changes in the use of LLPs as a resul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banking regulations consistent with the Basel Accord of 1988, which made loan loss reserves no longer part of Tier I capital in the numerator of the capital adequacy ratio. We find some evidence to indicate that Australian banks use LLPs for capital management, but we find no evidence of a change in this behaviour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sel Accord.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banks in Australia use LLPs to manage earnings. Furthermore, listed commercial banks engage more aggressively in earnings management using LLPs than unlisted commercial banks. We also find that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ur is more pronounced in the post‐Basel period. Overall, we find a significant understating of LLPs in the post‐Basel period relative to the pre‐Basel period. This indicates that reported earnings might not reflect the true economic reality underlying those numbers. Finally, Australian banks do not appear to use LLPs for signalling future intentions of higher earnings to investors.  相似文献   

20.
治理结构与市场结构:一个金融创新的制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通过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获得超额利润的必由之路,但是只有在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总行与分支机构间信息对称、监督有效)下,商业银行才有创新的动力;即使商业银行存在创新的内部激励,在当前商业银行寡头市场条件下的“资金上存”机制会削弱其创新积极性;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必须立足于改革内外激励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