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通过参数和半参数的方法对中国1998-2007年的制造业生产率进行估计并做横向对比.在分行业考察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生产率后发现:(1)半参数的估计方法能较好的解决同时性偏误和样本选择偏误带来的估计结果有偏的问题,并且OP法优于LP法;(2)从总体来看,除沿用前人将资本和劳动贡献率分别赋值1/3和2/3的方法证实了“生产率悖论”存在外,在其他相对更为准确的估计方法下出口企业的平均生产率均高于非出口企业;(3)样本初期的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均高于非出口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出口企业追赶并超过了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从而呈现部分行业在特定年份非出口企业生产率更高的情形.经过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这一现象并未违背Melitz这一静态模型的结论,因此将其称为“生产率悖论”可能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我国2005-2007年21个行业近50万组微观企业层面数据,研究了异质性企业新产品决策的"自我选择效应",并考察了沉没成本的作用。研究发现:在我国大多数行业中,有新产品推出的企业生产率均值高于没有新产品推出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企业新产品决策中存在"自我选择效应",这一点在全体企业样本Probit回归中也得到了证实;我国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有着不同的新产品决策机制,非公有制企业的新产品决策中存在"自我选择效应",而在公有制企业中则不存在。文章还发现,外商独资企业、港澳台独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是我国产品技术复杂度赶超的主力,沉没成本对我国企业新产品决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出口、异质性与企业生产率——来自中国企业层面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自我选择效应和出口中学效应假说,利用中国企业面板数据,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出发,纳入出口状态变量,分别采用固定效应估计、系统广义矩估计和Olley-Pakes半参数估计法克服潜在的同步性偏差和选择偏差问题,在从微观角度充分控制企业异质性的背景下,深入考察出口行为与我国企业生产率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出口企业的生产率相对非出口企业高出20%-30%左右,我国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出口中学效应;而对自我选择效应的检验结果警示,本土企业以低劳动力成本而非高生产率作为出口竞争优势切入全球价值链低端,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是保证中国开放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利用中国700余家汽车企业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企业生产率与出口行为的关系。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水平高于非出口企业,生产率水平决定企业的出口决策,总体上存在企业的自我选择效应。在一定条件下,生产率水平最高的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而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在国内经营,生产率水平决定了企业的出口市场选择。以发达国家为出口市场的企业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与非出口企业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没有显著的出口学习效应,但是以发展中国家为出口市场的企业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要高于非出口企业,存在显著的出口学习效应。 相似文献
7.
8.
现有研究关于出口企业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的检验常常忽视企业的微观特征。本文通过对中国大样本微观面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计量检验表明:国内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的静态优势,不存在“生产率悖论”。总体层面上,出口企业存在自选择效应,并且这种自选择效应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和不同资本密集度企业均存在。在考虑国内外市场进入成本的情况下,高生产率的企业选择同时进入国内外两个市场,表现出自选择效应;而低生产率、高出口强度的企业选择进入国外市场,不存在自选择现象。,此外,短期内持续出口企业的学习效应为负,并且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学习效应稳健为负,怛高资本密集度企业的出口学习负效应能快速扭转为正,出口强度低于50%的企业学习效应显著为正。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加入WTO后 ,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市场开发的重心转向了海外市场。因此 ,选择开发中间商并维护与中间商稳定的关系成为出口企业销售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阐述了寻找海外中间商的途径及了解中间商和进一步筛选中间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13.
14.
采用2000—2007年的3万多家工业企业数据,本文构造了包括内源融资、商业信贷以及企业信用特征等变量的企业融资约束综合指标。基于Heckman选择模型的经验研究表明,企业融资状况的改善不仅能提高企业出口的概率,而且对其出口规模也有重要影响。研究还发现融资状况改善对外资企业出口影响最显著;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虽受到更严重的融资约束,但其出口表现并未更差。此外,融资状况改善对那些高外源融资依赖度行业的企业出口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风险投资的增值职能对创业企业至关重要,是风险投资领域最重要的研究问题之一.现有文献侧重于风险投资增值职能与单边选择效应的分离识别.文章提出双边选择效应与风险投资增值职能的区分,研究了风险投资增值职能对企业IPO结果的作用机制.文章利用1999-2009年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中国创业企业的1 623个样本,以及截至2016年6月30日被投资企业IPO成功与否的数据,考察了风险投资机构是否发挥了增值职能.文章在充分考虑"好风投"与"好企业"更容易结合的双边选择效应基础上,同时考察了风险投资机构和创业企业自身在IPO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增值效应".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均表明,"好风投"未能充分发挥对创业企业的增值效应,在推动IPO方面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创业企业的自身优势才是其更容易成功IPO的主要决定因素.文章的研究为理解风险投资机构的增值职能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正确认识风险投资机构和创业企业的行为特征及其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合并的2000-2006年间中国微观企业数据,考察新出口企业的初期发展路径,研究其后续出口额增长和出口目的地扩张方面的特征,并与持续在位出口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国新出口企业的发展路径遵循"序贯出口(sequential exporting)"战略,即一般是先选择实验性少量出口,一旦其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之后的出口总量增长和出口目的地扩张表现迅猛。实验性出口目的地选择通常是与母国地理距离近、交易成本低的国家。与在位持续出口企业相比,这些出口市场上存活下来的新出口企业在出口流量增加、目的地扩张和全新目的地扩展方面表现更积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微观角度探究企业出口经验如何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模型表明,企业利用出口经验减少信息摩擦从而降低对外直接投资门槛。利用2000—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实证发现:出口经验整体上提升了企业在东道国直接投资的概率,且在企业更加需要市场信息的场景中起作用:出口经验不仅能促进贸易型投资、研发型投资以及绿地投资,还能促进民营企业的投资行为;在排除了企业运输成本以及贸易风险规避的替代性假说后,可以认为出口经验通过缓解信息摩擦促进对外直接投资。本文为运用我国出口优势,降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提高对外开放韧性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8.
19.
2014年1月24日,包括中国、美国和欧盟在内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的14个成员在瑞士达沃斯共同宣布正式启动WTO环境产品协议谈判,以实现环境产品减免关税,推动环境产品自由贸易。在随后半年多的时间内,各参与方举行了一系列磋商,并于7月8日在WTO总部正式启动谈判,旨在落实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承诺,将以包含 相似文献
20.
经济主体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决策极易受到不完全理性因素的影响。本文从有限理性的视角,分析不确定性情境下企业出口决策受锚定效应的影响,尝试探索新的贸易动因。鉴于新企业面临更强的不确定性,且可以有效地规避"学习效应"的干扰,本文选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新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新企业的出口行为存在明显的锚定效应,其成立当年的出口决策依赖于对同类企业相似行为的锚定,其后续出口决策依赖于成立当年的决策,锚定效应对出口行为的促进作用远大于企业规模等传统因素的影响;锚定效应的作用机制依赖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及由此诱发的不完全理性行为,在控制了"从邻居学习"等效应后,锚定效应仍然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不确定性环境下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应对逆全球化浪潮和完善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