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海洋高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金缺乏是我国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之一,如何缓解此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我国海洋高技术产业面临的融资困境,总结美、日等国海洋高技术产业融资机制和模式较为成功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海洋高技术产业多元融资体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论文在构建海洋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2006和2010年统计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11个沿海省份的海洋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影响我国海洋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规模产出、政策环境和发展潜力,且各省市发展极不平衡。今后,我国应不断完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政策,逐步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大力加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从而促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
高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融资困难却是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本文以此为背景,对国际上先进的高技术产业融资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全面优化。从政策环境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正式出台,明确提出了要在2020年将我国初步建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并发布了若干配套政策,共60条。从市场环境看,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高达20%以上,而国内的信息通讯产业、生物产业、先进制造业、新材料及绿色食品等均出现了高速增长,技术优势带来市场优势的效用正在显现。从融资环境看,随着资本市场日益健全,融资渠道不断扩大,高技术企业获得创业投资支持,到国内外资本市场公开上市的机会越来越多且手续日益简化,政府对高技术产业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强,给高技术产业融资带来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从人才环境看,高级专业人才每年以上百万人数量增加,加上海外归国人才涌入,人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可以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高技术产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并成为高层次人才国际流动的重要动因,致使跨国人才流动呈现出诸多新态势。加快海外科技人才政策的转型步伐已成为我国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本文拟从国际人才流动态势及对高技术产业的作用入手,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人才问题、现有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约,以提高科技人才引进效益推动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为目标,探索实现海外科技人才引进政策转型、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建立适合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技术产业融资渠道得到了较大的改观,无论是R&D占GDP的比重,还是高技术产业本身的投资数量,都有了明显增加。在过去3年中,政府围绕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十大产业的振兴计划;为了促进中小科技  相似文献   

7.
运用SVAR模型,选取1995—2012年上海金融结构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使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对金融结构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各指标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直接融资(市场导向型金融结构)和间接融资(银行导向型金融结构)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二者均没有起到长期稳定的支持作用;在时滞期内,直接融资虽然最终具有正向作用,但整体来看其负向作用要大于正向作用,间接融资则一直具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纲要》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高技术产业要“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加快促进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的总体部署。这是基于全面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9.
高技术产业是我国战略性先导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以下简称《指南(2011年度)》)。近日,本刊就《指南(2011年度)》的指导意义、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高技术如何走向产业化等问题,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何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何院士阐述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还不畅通之时,如何促进和拓宽科技型企业间接融资渠道,就成为高技术产业打破融资瓶颈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进入战略发展机遇期,产业链创新是发展的关键。在遵循制度引致、突破重点、支撑引领和跨越发展的逻辑思路下,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编制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表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要以产业链创新为核心,大力推进产业高效整合,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利用随机前沿方法测算了全国20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在1996~2007年间的R&D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以此为基础,本文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就市场化和政府介入对中国高技术产业R&D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市场化程度对我国高技术产业R&D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政府介入程度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市场化程度每提高1%,将促使高技术产业R&D全要素生产率在1996年的基准上提高0.82%,政府介入程度每提高1%,将促使高技术产业R&D全要素生产率在1996年的基准上下降0.59%。  相似文献   

13.
高技术产业曼奎斯特指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高技术产业1997~2004年的经营效率进行了总体分析,并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高技术产业的效率变动进行了评价。经营效率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生产经营效率很低,行业结构、区域分布、规模大小以及企业类型等因素都会使高技术产业在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方面存在差异。动态效率分析的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导致的,而不是来自效率的改善,规模效率低下造成了效率损失。这说明,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就必须进行规模调整,提高规模效率。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的重点区域之一的川渝两地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区域.高新技术发展新特点为川渝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川渝两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应抓住机遇,积极构建、发展川渝高新技术产业带.  相似文献   

15.
基于DEA模型簇的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评价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对于提高资源禀赋要素发挥最优推动创新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研究在综合运用DEA模型中的CCR模型、BCC模型的基础上,全面测算我国高技术产业1995—2008年间技术创新活动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并对规模收益变化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对处于效率前沿面的决策单元进行效率高低区分,并对整个决策单元进行效率排序;最后,针对测算结果,提出我国高技术产业今后技术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与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一个测算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潜力的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建立综合指标评价模型,计算了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潜力综合评价值;然后考察了1998~2007年间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贸易对技术创新能力所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1998~2007年间,技术贸易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结构性特征,以2003年为转折点;1998~2002年间,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贸易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直接效应为负,间接效应为正;而2003~2007年间,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贸易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直接效应为正,间接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17.
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空间拓展的根本力量。本文通过对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原则、战略选择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渠道的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融资问题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长久话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融资渠道不畅严重阻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的一个严重的瓶颈。本文在对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渠道进行简单描述的基础上,着重对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几种主要融资渠道进行了国际比较和对中国的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同融资渠道所发挥的作用得出了符合事实的结论,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时代 ,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是推动西部经济发展的必然和必要选择。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所特有的跨越性、模仿性 (二次创新 )和复杂性说明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展二次创新、营造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是西部成功实施技术创新战略以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网运分离”模式在中国铁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对铁路产业重组改革的国际浪潮和我国经济的转型改革,我国的铁路产业如何融入其中,选择适合我国铁路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的改革模式成为国内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以“网运分离”模式为研究对象,考察“网运分离”模式的不同类型,并对“网运分离”模式在我国铁路产业的可行性进行了检验,试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铁路产业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