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81—1911年中国兴起了铁路建设的浪潮。我们从史料中整理了这一时期的小麦价格,将府间价格差对铁路建设进行回归,发现铁路造成铁路连接的府的价格离散程度下降了3.8%,占当时整个价格离散程度下降的约40%,控制铁路建设的内生性以后结果依然显著。我们还发现,铁路提高了沿线府间与邻近铁路府间的市场整合程度。与此同时,铁路削弱了与其平行的传统商路沿线府间的市场整合程度,却提高了铁路与传统商路联运网络中府间的市场整合程度。  相似文献   

2.
关于西方资本在晚清台湾外贸中的作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晚清台湾对外贸易受到西方资本的控制,其代表学者包括东嘉生、周宪文、黄富三、李祖基等。另一种观点认为台湾开埠具有积极影响,持这一派观点的学者主要是林满红。  相似文献   

3.
众多研究发现气候冲击引发的经济冲击是造成暴力冲突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构建面板泊松模型考察了气候冲击对清末教案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气候冲击对粮食收成与价格有显著作用,而后者又影响了教案的发生,据此可推断经济冲击是重要的传导途径。本文还分别考察了教案发生原因的两类假说,发现机会成本假说的解释力度优于俱乐部公共品假说。此外,本文还利用不同的回归模型与替代变量验证了结果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4.
付志宇 《现代财经》2007,27(11):94-96,F0003
鸦片战争后以太平天国起义为首的农民运动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庞大的军费开支使清政府面临空前的财政危机。为了摆脱财政经济的困境,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策以缓和财政危机。这些对策不仅改善了政府的财政经济状况,还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晚清对外开放的历史回顾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晚清时期 ,中国面临对外开放、强国富民的迫切课题。要不要对外开放、强国富民 ,如何对外开放、强国富民 ,是国人必须正视、需要作出回答和解决的无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本文对此作历史回顾。通过回顾 ,辨析是非 ,厘正视听 ,总结出对后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期间,外资银行开始进入中国市场。1861—1865年间,又有一批外资银行在华设立营业机构,由此形成了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然而接踵而至的则是1866年以后部分外资银行因经营失败或业务不景气而退出了中国金融市场。这部分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失败对民族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也有警示作用,其中的原因值得国人重新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香港与闽台地区的贸易关系非常密切.福建通过福州口岸、厦门口岸、三都澳口岸.台湾通过淡水口岸、打狗(台南)口岸,与香港展开了繁密的贸易往来.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洋货进口结构同中有异,而土货出口结构则差别较大,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强了华商的竞争力,刺激了闽台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兴起,贸易条件也逐步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8.
晚清民间办报出现了两次高潮,这是随着近代救国思潮的演进而出现的。民间报纸的大量出现危及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因而清政府试图对民间报纸加以控制,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事与愿违。这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清政府控制能力的低下。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以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为基础引进了大量外来先进思想,并通过对其学习、选择与变通来实现传统金融思想的现代化转型。这不仅为后来中国金融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人才和经验,也推动了本土新式金融事业和制度建设的发展。文章在考察了晚清金融思想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目标、原因、模式、过程和特点后认为,经济发展需求是晚清金融思想转型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因,西方金融思想的传播从外部提供了激励和参照,而开放的环境则是这一转型的前提条件,这也构成了晚清金融思想转型的模式。传统金融思想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若干经验教训即便在当代中国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图像”解说“晚清”-《图像晚清》导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于晚清社会历史的叙述,最主要的手段,莫过于文字、图像与实物.本文作者以<点石斋画报>为切入点,并以各类史料加以佐证、旁证或反证,以一种新的路径解读"晚清图像".这种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使我们对晚清社会的多元与共生,有直接的领悟.  相似文献   

11.
1901年1月,清政府发布“变法”上谕,推行新政。这是其不得不做出的一种选择。在文化领域,清政府对旧有的文化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其中教育政策的变革最为彰显,影响也至为深远。本期详细介绍了新政时期清政府教育政策的调整,梳理其具体内容与特点,以期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的调整有所裨益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沈家本,晚清时期的士大夫,在新政期间被塑造成一位法治英雄。这次新政是对1898年失败的乌托邦式"百日维新"的反应。当时,晚清政府统治者需要沈家本在官僚体制内部的经验及其在改革中的务实方法。在晚清政府瓦解和中国屡次立宪尝试失败之后,沈家本逐渐为人们所淡忘。近二十年间,由于沈家本在法律制度改革方面推崇渐进改革途径而非宏大理论的这一取向,恰好与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逐步形成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相一致,从而被中国学者重新发现。  相似文献   

13.
晚清当涂官圩水灾频仍、圩规修改频繁、圩区乡董无力举赈.种种迹象表明昔日盛极一时的官圩在逐渐走向衰落.本文将从自然环境、人地关系、圩区管理、世风日下、社会形势、战乱破坏等方面,多角度探求其衰落原因.  相似文献   

14.
海关税款的指拨与上解,是清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海关之间进行税款调拨使用的一项基本制度.清季中央通过分成提拨、常例指拨、整款划拨、临时派款、偿款摊派等方式,实现对海关财政资源的汲取.这种竭泽而渔式的汲取政策,导致海关税款的入不敷出,海关只得施展腾挪之术,如常税济补、觅商垫借、挪新掩旧等以解眉急,甚至采取留抵、减解、免解、题留、截留、短欠乃至拖延不解等消极方式,应对中央的指拨.在拨、解矛盾激化——消解的循环往复中,中央统筹调配地方财政资源的能力随之削弱.  相似文献   

15.
中国晚清时代正处在大量进口外国产品及初级加工品的过程中 ,以棉纺织业转型的例证 ,可以说明在以机器制造为标志的近代生产体系确立的过程中 ,实际上经历了传统生产体系、贸易体系、货币体系三大体系向近代经济体系转型、重建、确立的诸多阶段。本文拟从棉纱进口的贸易体系入手 ,探求与早期工业生产体系形成过程中市场与生产部门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俊岭 《经济论坛》2009,(10):31-34
晚清时期,社会救济制度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时代特点,社会救济实践近代化的进程在几十年间发展很快。但是在社会救济实践和制度都发展的时期,清政府却无可挽回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清政府的灭亡原因在于制度本身,社会救济制度的发展难以挽救主体已经腐朽的制度覆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海关税收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洋税收入逐年递增,常税收入则不增反减。常、洋两税此消彼长的主要原因在于洋税对常税税源的侵夺。洋税侵夺常税,造成常税额征制的破坏和考成制度的失灵。洋税的增长,使洋关在晚清财政格局中的地位日渐稳固,而常关则随着常税的不振而渐趋败落。  相似文献   

18.
张鸣教授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一书中谈到一百年前的那场革命时说,辛亥革命真正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既不是风俗的变化,西化的习染,也不是新事物的出现,零星的现代化,甚至也不是制度的革命,而是一种“持久的制度的困扰和变革的焦虑”。辛亥革命的百年即将到来,如何纪念和反思那场革命成了现在最具争议性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报纸为竞争最激烈的企业,报纸又是被淘汰最容易的产品.报纸的生命线是发行,报纸的寿龄决定于发行,报纸的强弱全在发行.特别是在近代中国,中外报刊浩如烟海,报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相似文献   

20.
如今,随着国际问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数万里之外的异国信息瞬间可知,地理上的遥远已不能构成人员往来的障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使之变得如同近邻串门那样容易。更关键的还是“开放”思想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很少再有人认为可以关起国门来过日子。这一切,都反映出与时俱进的变化。然而,不要说过于久远,就在100多年前中国步人近代之际,破除封闭的藩篱而逐步走向开放,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