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球生产网络是在全球价值链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的企业关系,主要参与者有旗舰企业和供应商,该理论充实了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在这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下,公司内部交易和市场交易的关系由替代性转变为互补性。文章对海外学者的网络治理模式理论做了横向比较分析,为现代公司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有益于学界对跨国公司和国际生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张鹏 《技术经济》2013,(7):47-52,75
认为模块化全球生产网络的演化是一个一体化—模块化—修正调整—一体化的循环过程,分析了该网络中存在的两类入围竞争以及瀑布效应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嵌入发展应实现的四重转变:从低端的点嵌入转向高端的系统嵌入;随着网络演化阶段的推进实现动态性嵌入发展;从被动单向参与国际分工转向主动双向嵌入发展;从后发嵌入发展转向先发嵌入发展。  相似文献   

3.
4.
全球化时代,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已不再是传统的生产要素禀赋因素。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区域经济理论中,全球生产链分析方法已成为理解和研究全球生产分工系统和决策组织结构的核心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姚博  魏玮 《当代财经》2013,(3):90-98
参与全球网络化生产对提升出口篮子成熟度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结合中国实际,考察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和加工贸易两种全球网络生产模式,在外商投资不断深化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溢出效应影响下,对35个工业行业出口产品篮子结构及成熟度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提升出口篮子成熟度的效果比加工贸易网络模式更为显著;在垂直专业化分工模式下,应重视外商投资深化对出口篮子结构优化的间接溢出调节影响;鼓励外商在资本或技术密集行业、劳动密集行业持续深化投资,发挥其直接效用和间接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东亚区域经济发展和外汇储备累积与现有国际贸易格局和国际金融体系密不可分。以"三角贸易"为支撑的全球经济失衡为东亚积累外汇储备提供环境支持和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美国金融霸权地位和东亚关键货币缺失使美国与东亚之间出现资金—产业贸易循环链条,促使东亚外汇储备流向美国债券市场。东亚地区由主动积累外汇储备变成被动承担外汇储备,并且这种局面将在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制造业各行业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程度存在差异,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融入程度较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融入程度较高.融入东亚生产网络,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升级与制造业整体内部升级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不同类型的要素密集型产业,其内部升级效果却存在明显差异.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内部升级效应显著,而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却不显著.在继续发挥传统要素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需尽快寻找具有高端要素竞争优势的产业融入东亚生产网络新的途径.对不具有技术优势的产业,应努力提升其技术吸收和再创造能力,推动中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向全面扩散发展.  相似文献   

8.
全球生产网络治理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生产网络是跨国公司在组织上的重要创新,它是以互补性分工为基础,通过相互依存的关系往来并以一定正式的规则(契约)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治理模式。区别于市场和企业(古典型契约),治理上采用共同治理、多元治理模式,并随核心资本的变化呈动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选取1998-2008年11年间中国与50大贸易伙伴组成的面板数据建立引力模型,实证检验分析发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FDI-贸易关联”性很强,反映了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FDI多为出口导向型和效率追赶型.  相似文献   

10.
东亚地区的国际分工格局逐步由雁行分工模式转变为区域生产网络分工模式,原因是东亚各国发展战略的调整和跨国公司的推动。文章运用垂直专业化指数(VSS)衡量区域生产网络垂直的分工程度,计算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初级产品行业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VSS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VSS水平正在逐步下降。但是高新技术制造业部门的VSS水平渐高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而且服务业部门的VSS水平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汽车行业生产发展越来越呈现全球化特征的背景下进行研究。首先对全球市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回顾,接着探讨在全球生产网络下汽车产业的现状以及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厘清中国汽车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价值链中的现状和地位,分析中国汽车企业在新国际分工格局中必须根据自身已有条件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或价值环节,推进产品价值链升级,最终获得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东亚货币合作是当前国际经济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国内外理论界对东亚货币合作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分析比较后发现国外学者注重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国内学者则较侧重规范分析。  相似文献   

13.
对国际生产分工从国际化、全球价值链、区域化的理论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和综述,揭示了国际生产分工体系的性质、特征和演进规律,指出了这种变化对于我国区域经济战略调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合作网络中,网络结构特性对企业的创新活动有很大影响。利用仿真建模论证了全球生产网络具有明显的无标度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网络结构对企业创新战略选取的影响,并从创新积极性和知识可获得性两个维度出发,讨论了网络中不同企业多样化的创新要求和创新战略选取。  相似文献   

15.
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的网络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网络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内部机理,并用超网络刻画出了集聚后的产业结构形态。产业集群是具有复杂结构的经济系统,是由若干子网络组成的大型网络,具有增长性和择优性。然后以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模式为基础,结合案例研究了全球生产网络和产业集群的关系及其演化,最后给出了发展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区域合作的趋势,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的影响,这种发展模式也越来越成为相互依靠,相互帮助的手段,有利于经济的稳固发展。目前已形成且发展良好的区域合作组织有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等,但东亚经济的发展除东盟外,总体呈现零散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合作体,在此,本文阐述了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进程,并分析进程缓慢的一些主要原因,以此来更加全面的看待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全球生产网络下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技术升级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大量以代工(OEM)为主的外向型产业集群。但集群内企业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升级困难。本文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研究产业集群技术扩散机制,分析制约我国外向型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因素,提出促进外向型产业集群实现技术升级和价值链攀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全球生产网络、知识扩散与加工贸易升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基于全球生产网络,在微观层面上讨论了加工贸易升级的内涵与机制问题。首先。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从产业、产品、价值链环节、生产过程、企业角色等五个方面界定了加工贸易升级的内涵;然后,从全球生产网络中知识扩散与组织学习的角度,分析了加工贸易的升级机制与过程;最后,就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加工贸易升级的基本战略取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巨额的顺差导致两国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贸易关系也逐渐紧张。但中美贸易顺差不仅仅涉及到中美两个国家,实际上它是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下中国、东亚地区和美国之间的贸易顺差。中国从东亚地区和美国本土进口大量的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经过加工后再出口制成品到美国。中美贸易顺差实质上包含了中国对美国、东亚地区对美国甚至是美国本土对美国的顺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一体化浪潮的进一步推进,东亚各国抓住机遇,加强内部经济往来,不但促进自身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从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入手分析中国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领导者理论的三个标准提出了中国将成为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领导者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