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娇 《经济研究导刊》2010,(19):222-223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中英两种语言都有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和礼貌原则,反映到日常交流和会话的各个方面。旨在探讨中英两种语言在礼貌原则指导下反映在称谓语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男女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的不同,语言所受到的社会因素和传统文化的限制就会有所差异.如日语中男女性别用语就各具明显的特征.这种性别用于的差异是日本社会人文文化与语言文化的双重反映.同时,男女独特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特征也塑造了男女用语的不同特色.基于此,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日本女性用语的特点及性别用语差异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梁实 《经济研究导刊》2010,(16):234-235
日语谚语作为日本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日语语言中发挥着文化栽体的作用,它为我们讲述大和民族长久以来的自然生存环境、生活劳作方式、社会历史进程、思维意识形态、知识文化构成等情况,使各个层面信息生动形象地跃然于眼前.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自古文化交流频繁,中日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形词,随着时代变迁,由于词义的演变和淘汰,形成了中日同形异义词.日本学生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使中日同形异义词的习得成为一个难点.我们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日本学生中日同形异义词的习得偏误进行分析,总结规律,以期对汉语习得及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日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教学,更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语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使之能够运用非母语的语言同外国人进行顺畅无碍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在日语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文章就如何在《日本概况》课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杜艳 《当代经济》2007,(10):121-12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日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教学,更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语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使之能够运用非母语的语言同外国人进行顺畅无碍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在日语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文章就如何在《日本概况》课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日语中省略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略是人类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现代日语中的省略现象,则较其他语言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日语中频繁地使用省略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日本的文化紧密相连。从心有灵犀、美学观念、少言为贵、集团意识四方面分析了日语中省略背后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8.
徐荣 《时代经贸》2014,(4):317-317
日语存在大量委婉语表达方式。委婉语已经成为日语中一种独特的文化。掌握委婉语对于理解日本社会文化并提高日语交流水平有很大促进作用。本文通过例析日常交际对话,对日语委婉语的使用做了相关阐述,并且考察了其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9.
林晓露 《经济研究导刊》2011,(7):264-265,315
"品"字有多种含义,其中王力(1958)曾在其著作中指出",物品"意的"品"字源于日语。梳理汉语"品"字的发展可以发现,汉语"品"字曾经表示过"物品"意,且对日语"品"字的意义、读音、词性等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日语"品"字的"物品"意与词尾用法也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过来。后来,在日本翻译西洋语言时,日语"品"字被选用为"某一种类物品"的最佳译语,然后重新回归到汉语中影响汉语"品"字。可见",品"字在汉日两国语言历史的发展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是中日词汇相互渗透的重要一例。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3,(3)
日语是世界上发展变化最快的语言之一,这种快速的演变,蕴含着诸多的因素,文化背景是诸多因素中的有力因素,几千年的语言实践活动,造就了日语的形成和不断完善。语言和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中,不管用哪种方法教或学,都要深层次地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底蕴,这对我们学习这门语言有很必要的帮助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陈婷 《大陆桥视野》2016,(16):249-250
色彩不仅是我们的感官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色彩词也使我们的语言变得熠熠生辉.然而同样的色彩,不同的社会对色彩的语言表述却是不一样的.本文就将对中日两国的色彩词特别是表示红色的色彩词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在日语的诸要素中词汇是最活跃,最易发生变化的部分,日本生活的各种变化都先由词汇反映出来.在繁杂的语言现象中,我们要关注使那些使用特殊语言的人们,年轻人用语就是这样的特殊语言.年轻人由于社会环境、心理等要素的交错影响,逐渐形成了年轻人用语.他们根据自己的语言,打破正规的语言表达方式,使用大量特殊语言,特别是在表达方法中夸张着他们的个性.本文从日本年轻人用语表现形式简单说明了四个类型,举些例子做了简要说明,对年轻人用语进行大概的总结,从而使我们对日本年轻人用语有个了解.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世界在各方面都高速发展,各国之间跨维度,多空间的综合交往活动较以前更加频繁.更快的发展就会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沟通中,语言是第一沟通要素,故此,在今后的发展中,社会对语言的学习者及语言学习传授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鉴于此要求,本文拟从当前日语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所采取的相应教学法来谈谈日语教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胡靓 《铜陵学院学报》2007,6(1):107-108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词义的变化使一些词的理据模糊。在现代英语中有些词甚至变成无理据或者难以找出理据。从共时角度来看,词的理据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时也会变得模糊。对理据的模糊性这一语言现象的探讨,使我们体会到语言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的背景中不断发展的;要避免模糊理据的干扰,准确把握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语言和文化本是一体,了解了文化才能有效地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离不开文化的学习,二者缺一不可.日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杨琼 《经济研究导刊》2012,(27):286-289
"然"字在汉语史中经历了由实至虚的语义演变过程。传至日本以后",然"字的使用频率也颇高。经分析与归纳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历史典籍《古事记》中的"然"字,总结出汉字"然"在日语中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并与古汉语中"然"字的使用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不同,即"然"字在古汉语中的用法更为丰富,同时,其用法在日语中也发生了异变。  相似文献   

17.
称谓语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和社会现象,它与权势、同等语义及礼貌原则息息相关。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现代汉语代词称谓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您"的使用符合上述原则,并在新的社会语境下产生了新的使用趋势。  相似文献   

18.
李朝晖 《开放时代》2005,2(6):134-139
日本人的语言表达忌明了、喜暧昧。日语中有很多含义模糊的表达,而且日本人也喜欢使用具有模糊功能的词语,日本人的这种表述习惯时常会引起跨文化交际的误读。不可否认,语言背后隐藏着人们的处世哲学和行为价值观念。通过分析这些文化因素,可以看出日本人使用模糊表达与日本人崇尚“以和为贵”、强调集团观念的文化传统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9.
美、日社会性规制政策演变的比较及其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性规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国民的安全和健康。美国和日本由于其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制类型和社会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社会性规制政策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也分别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美国是“自下而上”型的民主推动的规制演变过程,日本则是“自上而下”型的政府主导的规制演变过程。通过对二者演变过程特征的比较分析,可以对我国的社会性规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第一,相关立法是政府有效规制的首要前提条件;第二,应当引入成本一收益分析,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间取得平衡;第三,通过立法来确保执法部门的独立性和规制内容的合法性;第四,加强对政府规制的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20.
苗志慧 《经济师》2011,(7):26-26,28
立足于管理思想是某一特定民族文化环境的产物,不同的生存环境诞生不同的民族文化,得出中日管理哲学存在较大的差异。文章论证了中日管理哲学产生差异的原因,并以雇佣制度和酬劳制度、升迁制度为例,分析了日本管理思想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