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换的政策取向及效果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与实施的三大发展战略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前实施的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既有的区域经济格局。步入21世纪后,实施的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使中国区域经济有更多,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可能创造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迅速演进,东,中,西部协调优化和持续,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格局。  相似文献   

2.
完善区域经济理论与发展区域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十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坚持不平衡发展、区域分工原则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上和实践上最具影响的莫过于梯度理论。十年来,我国实施的不平衡发展、地区倾斜式发展战略与梯度理论所主张的梯度发展、板块式推移的区域发展战略非常相似,可以说梯度理论是我国地区倾斜式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许多梯度理论所主张的区域发展政策在实践中得到了运用。这种倾斜式发  相似文献   

3.
广东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省九次党代会在坚持实施三大战略的基础上,增加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而在省十次党代会和广东"十一五"规划中,则没有明确提出实施新的发展战略。"九五"以来,广东相继推动实施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成效。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与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新中国建国40年来,为发展经济,实现生产力均衡配置和消灭区域差别,我们选择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政策一改过去单纯的“劫富济贫”、“为平衡而平衡”的思想,开始实施区域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从近10年的实践来看,这种战略要明显优于原有的平衡发展战略,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甚至失误。我认为非均衡协调发展才是今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①规模逐步扩大,但从区域配置上来看,东、中、西音②利用外资的数量、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实施中,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有关外资政策,合理、有效、均衡地利用外资,无疑是一个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发展区域经济,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升我国社会经济整体综合素质的重要战略措施.要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把发展区域经济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实施资源整合战略.  相似文献   

7.
中外区域经济开发战略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存在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等三种理论模式,其在不同国家的区域开发中产生了各自实践效果,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应选择“非均衡-均衡”的协调发展战略模式,并在该模式下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机制,重点实施“大开发”与“大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服务业发展可以有效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却众说纷纭。本文在考察发达国家与地区服务业发展战略后,反思辽宁省的资源禀赋,按照资源获取战略模式,选择战略实施侧重点、战略实施保障的逻辑顺序展开对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演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54年来我国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转变与突破,不同历史时期资源的空间配置及利用的特征,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区域技术战略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其实施效果对企业的迁移具有重要影响。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分析其产业发展阶段、技术战略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计算区域技术战略对企业迁移作用各子系统间的协同度,评价区域技术战略对企业迁移的影响效果。最后,从区域技术战略的实施形式、连续性和柔性等方面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1.
黄柳国 《广东经济》2007,(12):24-28
进入21世纪,在广东省"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中,都明确地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不断地推进实施。这是基于广东省经过近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区域结构出现不平衡和必须梯度推进、协调发展的现实提出来的。该战略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珠三角发达地区产业向东、西、北地区的转移,并收到可喜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烈  姚丽斌 《经济地理》2000,20(6):9-12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逐步转向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本文着重阐述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实施思路,认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是兼顾均衡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中间发展思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司正家 《当代经济》2011,(15):1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域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动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其根本目的是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福利共享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全面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思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3年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国企改革等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总量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资源型城市转型等问题依然突出。在全面评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成效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格局调整为东北地区振兴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并提出全面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由"单项突破"转向为"全面振兴","效率"与"公平"兼顾下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的区域社会发展战略以及"问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一多二并”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新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梯度发展战略之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然而,究竟应采取什么样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见解纷呈。着眼于中国未来20—30年的发展,本文提出了“网状”的多增长极的宏观(全国)空间协调与中观(三大地区)空间梯度并存的初级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投资环境创新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发展战略、投资环境创新、产业集群发展三者关系密切,揭示其内在联系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投资环境创新是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和举措,产业集群发展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实选择,投资环境创新可以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效应是投资环境创新和优化的表现形式。以区域发展战略为指导,实施投资环境创新,加大产业集群发展力度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区域经济战略演进与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概述了江苏区域经济地域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的划分,对建国以来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进行阶段划分:均衡发展战略阶段、非均衡发展战略阶段、区域共同发展战略阶段和统筹区域发展战略阶段,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区域分类和轴线发展和21世纪前期以城市圈和产业带为核心的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8.
开放战略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形势下,为了区域协调发展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势在必行。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强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区域之间交流与合作。不仅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也要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开放的关系,使改革与开放更好地发挥其应有效力。  相似文献   

19.
正建立粤港澳区域自由贸易区,对于有效整合三地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高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建立粤港澳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一)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建立粤港澳区域自由贸易区提供了指引。规划提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互相促进。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域经济战略转变和新规划实施,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笔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新规划的实施打破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空间格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