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2015,(4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不断增长的"双顺差"和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制约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1990~2012年国际收支状况入手,阐述了近十年来的国际收支现状。发现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研究和探讨国际收支对于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高竞争力、促进收支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出现对外贸易和外汇储备“双顺差”,已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列入2007年度社会与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可见,促进国际收支趋向平衡成为经济战略转型和政策选择的着力点,也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国际收支状况是一种综合反映,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的反映,也是确定宏观经济政策和整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促进并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我国实现对外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在阐述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基础上,探究了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制约因素,并对如何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正在迅速成长为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大国,在数字经济市场上发展了很多产业,一方面丰富了我国居民的日常消费生活,更加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需要,一方面推动了我国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让数字经济成为拉动我国经济新增长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围绕中国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获取一定的发展来展开论述。当前,在经常项目、资本平衡、资本平衡“双顺差”的带动下,我国基本形成了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双顺差”增加外汇储备,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双顺差”增加外汇储备,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但我国国际收支增速较快,顺差较大,势必对我国宏观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基于此,本文结合相关经济理论分析其前因后果,提出政策协调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平衡“双顺差”带动下,国际收支基本形成双顺差格局。但我国国际收支增速上升较快,顺差规模较大,势必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如何采取适当的政策行动来纠正这种平衡,调节国际收支和促进我国经济达标发展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失衡就是国际收支,单靠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外汇储备的大幅增加,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全球经济的热点问题之一。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入手,通过对"双顺差"形成原因的分析,揭示"双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探索解决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外汇储备的大幅增加,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全球经济的热点问题之一。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入手,通过对“双顺差”形成原因的分析,揭示“双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探索解决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存在已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一直保持双顺差。双顺差给我国带来一系列问题: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持有和运用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损失,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我国与相关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加剧,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被削弱,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均衡等。推动我国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对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历史数据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象、具体原因以及影响,并根据当前我国的经济政策导向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公衍照  杨明 《商业研究》2011,(10):98-104
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失衡反映了以往开放战略的缺陷,其导致的福利损失是巨大的。从国际货币体系中心与外围关系视角看,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外围国家,中国外向型经济扩张必然会导致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反映了中心与外围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需要的不仅是外资、外贸等政策的调整,只有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重新审视以往的对外开放战略,树立科学的对外开放观,实施开放战略的转型,才能改变目前的国际收支结构,避免福利的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四大目标,其中关于物价的通货膨胀理论的研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宏观经济1996年实现软着陆后,1998年开始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通货紧缩,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物价)问题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但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成为金融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之一。在国内外环境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笔者试图通过分析经常项目的现状、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影响经常项目的因素来寻找统筹内外平衡的着力点,并就涉及的问题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导向战略引领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我国经济的不平衡,尤其是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因此,我国对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表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从10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来看。我国经济减速势头超出预料。但从经济增长速度、物价变化幅度、就业人数增减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四大指标来看,我国经济的总体形势是好的,我国仍处在持续较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13.
杨鸿 《中国电子商务》2014,(24):217-218
出口退税作为一项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已被全世界各国所接纳、认同和采用,每个国家都试图通过出口退税的政策促进出口,增加税收,推动经济增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得以快速扩张,进出口总额逐年增加,中国已俨然成为贸易大国。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页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是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状况不相适应的。本文将论述我国出口退税政策通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指导企业出口商品的调整,帮助企业优化产业结构,从而间接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为我国国际收支均衡发展提供一项政策指导。  相似文献   

14.
薛选登 《商业时代》2012,(16):40-4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数额不断增长,外资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大量的外资进入也带来诸多负面效应。本文在分析外资大量流入对民间投资、国际收支平衡、行业垄断与民族产业发展、资源环境等多方面不利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外资战略的重新定位问题,以充分发挥外资在经济发展中的正效应,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双顺差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目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外汇短缺转化为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在向世界表明我国国际收支的整体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强的同时,它又突出地反映出了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式不平衡的严峻现状。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科技革命如火如荼地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而中国经济也必然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面对这样的经济形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应该进行重大调整,需将国际收支平衡作为未来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允许并鼓励外资并购一些国内企业,在对外贸易上需构建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程英  刘丹 《中国物价》2008,(2):52-55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净流入不仅形成了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文章认为通过调整我国国际收支的资本与金融项目,改变我国过度依赖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大力支持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平衡国际收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 进,众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本国国际收支平衡。从各国经济决策看,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内,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都是一国经济政策的终极目标之一,相反汇率不过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中介目标。 从我国对外经济部门发展状况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演变的进程看,中国一直采取审慎的改革策略,但  相似文献   

19.
杜美瑾 《商业科技》2014,(21):23-2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在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全球经济的影响下,中国经济也存在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顺差”现象的出现,顺差在一段时期内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态势,但是持续扩大的顺差也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成本和代价。本文主要针对国际收支顺差的积极、消极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国际收支顺差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持续巨额贸易顺差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由此引起的外汇储备管理、人民币汇率调整,国内流动性过剩等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瞩目的经济热点。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下,以中美贸易关系为出发点,分析我国贸易顺差形成的长期原因,阐述其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