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是人类的傲慢和贪欲招致了现在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如果没有同情和关爱之心,缺乏美好的心灵,企业的经营才是无法顺利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贾品荣 《中国市场》1998,(12):13-16
<正> 环顾全球,亚洲金融危机象“多米诺骨牌”一样,其所引发的世界性连锁反应令人不寒而栗——日元持续疲软,俄罗斯股市暴跌,美国股市大起大落,拉美股市动荡加剧……以至于拉美报刊将1998年8月27日称为“黑色星期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时,也曾出现过“黑色星期四”,时间为1929年12月24日。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在人类又将走过百年之际,我们不得不认真思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对世界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原因分析可谓见仁见智,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动;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与金融市场操作不规范;金融监管不力;流动性过剩;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失衡;等等。而只有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才从更深层次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层次上揭示了经济危机发生的真正原因,进而阐述了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金融危机的本质、发生机制、与生产过剩危机的关系、在经济周期中的表现等。  相似文献   

4.
席卷全球的"世纪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各国政府为了使世界经济尽快复苏,纷纷推出了数额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本文收集、整理了美国、欧洲和亚洲等10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并对各国的经济刺激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对比各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的应对策略,分析各国在刺激方案中的不同侧重点。  相似文献   

5.
一、研究背景 2008年9月起,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影响了银行业、房地产、零售业,还逐步波及钢铁、汽车、IT等众多行业。金融危机和裁员,一夜之间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FEsC0)去年10月开始进行“金融危机对FESCO客户的影响调查”,调查显示,外资企业确实是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的前沿企业。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际理论界和舆论界关于国际贸易不均衡和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原因存在三种假说,即东亚经济体的出口导向战略、自我保险假说以及中国汇率政策假说。这三个假说的实质认为东亚经济体是造成国际贸易不均衡以及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主因。笔者对这三个假说进行了一一批评,并指出美元作为储备货币与美国金融政策的失误导致的美国房地产及股市泡沫才是国际贸易不平衡和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并认为中国还有20年保持年均8%增长率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国经济已不可能完全脱离世界经济体系而独立运行。中国发生了雪灾、地震、干旱等重大灾难,内忧外患并没有使人们质疑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但是,近期有些国外经济学家认为美国”流动性泛滥”与中国“产品泛滥”导致全球经济危机,这是典型的西方思维的产物。金融危机是美国监管失误造成的,高速增长的中国实体经济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客观上已经延迟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相似文献   

8.
沈国梁 《中国广告》2009,(11):44-45
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尤其是那些非必需型消费品企业,如房地产、汽车、一些奢侈品等市场销售前景黯淡,在广告的投放上变得"缩手缩脚",有所减少,这就使得今天中国广告业在整体上表现得“寒风飕飕”,但这种整体性的寒意并不排除某些行业、  相似文献   

9.
李嘉玉 《市场周刊》2009,(4):111-111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的经济问题由来已久,自去年10月爆发最初的金融危机以来,已经演变为年初的经济危机。如今,再进一步,到第二季开始,已经公开说是经济大萧条了。经济萧条对美国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场恶梦。也许,过去的几十年经济繁荣的好风光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经济状况才是必需面对的现实:由于半个多世纪世界上没有大的战争,也就没有邪恶的军火消费,中国、印度近年经济大发展,也有些失去平衡,也需要休息一下。  相似文献   

10.
<正>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世界金融危机,迄今仍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之中。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可概括为:美国金融危机已经演化为全球性经济衰退,世界金融经济形  相似文献   

11.
《WTO经济导刊》2010,(7):38-39
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华第三次贸易政策全面审议于6月2日顺利结束。审议会议主席、土耳其驻WTO大使博兹科特·阿朗在总结发言中对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积极扩大内需和进口,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表现进行了高度赞扬。  相似文献   

12.
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中国市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日深。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成为2009年经济学界的核心话题。中国企业如何有效应对两个基本前提:其一是对中国经济以及中国企业成长的历程、动力以及局限性进行审慎而深刻的反思.否则种种应对之举容易变成短期行为而不能深层次解决中国企业内在的根本问题.甚至为未来的成长埋下更大的“祸因”;其二是对危机的影响进行深刻的洞察.危机中蕴含着机遇.否则企业很难变被动为主动,提升信心,化短期之举为长期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