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由中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制造业区域转移是实现中国地区间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借助改进梯度系数分析中国区域间制造业发展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区域间产业转移的路径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全球的视角提出了中国目前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国际产业转移动力源,并应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相应调整的观点.同时,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需要产业和产业链不同环节转移相结合,在转移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合作,让市场发挥更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构建开放经济下的DSGE模型,估计与模拟了5大经济区域金融加速器,并构建了各经济区域的产业梯度系数,基于此研究了金融加速器效应的经济区域特征,及其与区域产业转移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经济中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具有显著的经济区域特征;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导致了金融加速器效应经济区域的差异化表现;区域产业转移影响着区域金融加速器效应特征的演变,且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东南经济区的金融加速器效应与区域产业转移相关性最高,也表明该区域的市场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3.
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是当前处在"中部崛起"战略大背景下的中部地区实现产业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梯度转移理论进行产业转移,将有可能会导致中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有必要对反梯度理论进行相应的研究。文章对反梯度转移相关理论及适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计算编制了中部六省改进的产业梯度系数表,确定了中部各省的优势行业;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针对中部地区产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承接产业反梯度转移的引导政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产业转移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扩散性产业转移和集聚性产业转移两种类别概念,并建构了产业转移测度原理和方法。依照该方法,以八大区域为空间体系,分别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三个方面分析了200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转移的动态演变趋势、相对规模和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转移始终存在,集聚性转移与扩散性转移并存,且有阶段性转换,过程复杂;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有明显差异;影响中国制造业转移差异性和复杂性的因素包括区域经济规模、区域间空间关系与经济联系、产业发展阶段、产业要素结构与要素的流动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等。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对梯度转移理论的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集群是继主导产业发展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发展理论之后,面临经济全球一体化机遇和挑战的新型区域发展理论。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分析和论证了梯度转移会导致低梯度陷阱,并提出产业集群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视察时指出,湖南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这是站在中央对湖南在全国经济版图中进行了新定位和新要求,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快形成结构合理、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张振  刘麦荣 《全国商情》2006,(11):20-21,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达国家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正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中国的制造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青岛加快建设面向韩国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韩国在青岛投资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岛建设面向韩国加工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8.
由"民工潮 "一下子变成了"民工荒 ",打破了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的结构性、局部性的民工短缺,影响了生产,暴露了社会不公,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产生"民工荒 "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相应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全球制造业生产的转移效应导致外国直接投资持续大量进入中国,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吸收外商投资地区.中国及江苏省目前的比较优势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低技术水平的加工制造业.本文通过对江苏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江苏省完全有条件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国际关注度不断高涨.本文运用GTAP模型,在三个更贴近现实的模拟方案中分别从部门产出、 出口规模、 进口规模和产品附加值四个方面定量评估RCEP的建立可能对中国细分制造业带来的经济影响.研究结果显示:RCEP关税减免将使中国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机械设备等制造业产出和附加值下降、 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部门产出和附加值上升;进出口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明显,但变动程度存在部门异质性;RCEP贸易自由化程度越高,其对中国细分制造业部门产生的经济影响越大.本文还分别从规则谈判和产业升级两方面提出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天津的金融、科技等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度较高;生产性服务业与食品加工、造纸等传统制造业产业关联度较高,而与电子信息、装备制遣、医药制造等高端制造业关联度较低。最后,提出了促进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际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并从现代制造业市场、制造业企业以及装备制造业的变化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新世纪的产品开发过程特征。同时,还详细论述了现代制造系统的模式和哲理,并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例分别介绍和比较了各发达国家中先进制造技术的地位以及在21世纪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加工贸易从小到大,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通过对目前加工贸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和扶植配套产业,推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提高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参与程度,积极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完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以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修正后的E-G指数测算了2003~2009年我国制造业28个产业的集聚系数,从时间、产业和地理分布三个维度深入分析制造业空间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的空间结构表现出集聚与扩散并存的特性;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制造业高度集聚的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正向中度集聚水平靠拢,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集聚度逐渐变低;我国制造业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等制造业正向河南、辽宁、吉林、山西和黑龙江等地区扩散。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和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主导力量的制造业在国际范围内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国内中小企业由于受成本软约束和政府节能减排硬约束的影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产业升级的压力明显增加。为此,在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等各级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速度在加快。在国际、国内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呈现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其中比较明显的体现在:产业链的连锁转移显现即配套、连锁转移加快,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既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又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和风险。而且,这种产业系统转移和配套的现象,导致市场竞争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体现出产业集群的优势和重要性。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应该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在产业链内相互协调,形成链式发展的生产网络或体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技术应用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中,该方法在深入探讨两者之间关联性的基础上可以考察产业的内生增长情况。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自身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大于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这在制造业部门表现尤为明显,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而言,其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同样不容忽视;第二,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高于生产性服务业,这与生产性服务业强有力地支持了制造业发展不无关系,相反,制造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溢出效应不太明显;第三,从生产性服务业分部门来看,内生增长效应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趋于上升,但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仍有待改善。关联效应方面,应注重增强金融业对制造业的溢出能力;第四,制造业分部门中,内生效应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橡胶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以及绝大多数技术密集型产业。除纺织业、橡胶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外,其他行业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拉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既有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也有西部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保险业的发展也不均衡,呈现出东南向西北的梯度特征,这种不均衡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别。从全国保险业发展概况、主体竞争格局和区域发展态势三方面分析了中国保险市场现状,重点从市场特点、发展速度、竞争状态、主体数量等方面分析了6大典型保险区域的市场差别,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差异化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皖江城市带2001—2009年物流业与制造业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物流业与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度和协调度模型,计算得到皖江城市带2001—2009年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综合发展指数高于制造业,但制造业发展速度比物流业快;皖江城市带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程度分为四个阶段,且协调程度逐渐提高。最后,本文据此提出皖江城市带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盛丰 《产业经济研究》2014,(2):32-39,110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制出发,利用2003~2011年全国230个城市数据,以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并进行了标准化,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及其空间外溢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本地区制造业升级的影响,而且通过空间外溢效应对周边区域制造业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交通发达程度与信息化水平通过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间接地促进了制造业升级。  相似文献   

20.
跨国公司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跨国公司是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推动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上对跨国公司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本文着重分析跨国公司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科技、人才、资本、市场及制度等动力要素的影响,并就中国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