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琳 《魅力中国》2013,(22):299-299
《老子》是道家的重要传世文献之一,对于研究道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对于研究《老子》一书的形成过程以及老子思想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对郭店楚简《老子》做简单的归纳研究,来探寻出战国中期楚地老子思想与现令老子思想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老子》是一部公认的哲学著作 ,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讲了不少有关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的话。如 ,《老子》第二章说 :“为无为 ,则无不治。”治者 ,管理、治理也。如我们能把《老子》中的辩证思想和企业管理的一些思想挖掘出来 ,为实践服务 ,指导企业发展 ,必定是十分有益的。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作探讨。一、“道”与企业文化“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五千言 ,通篇讲“道”。明了“道”的含义和基本思想 ,是运用“老子”智慧、搞好企业管理最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老子》全书共讲了七十三次“道”。《老子》第一章第一句第一…  相似文献   

3.
我的商道观     
在笔者看来,老子的《道德经》是适合经商者认真研读的经书,而《论语》则更适合为官治世者。但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孔子在某种意义上是老子的学生。孔子三十岁书业稍有所成时,曾去周朝首都洛阳拜见求教老子。  相似文献   

4.
刘芳 《魅力中国》2010,(23):304-305
关于老子其人及其书的问题至今仍是一个谜团,本文依据通行本《老子》(即王弼注),首先对《老子》中“道”一词的内涵进行分析梳理,说明了“道”的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对《老子》关于“道”的应用原则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5.
老子     
《安徽省情省力》2006,(4):45-45
老子,生卒年不详。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生活于春秋后期,楚国相县曲仁里人(今安徽涡阳人),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史(为管理藏书的史官)。后辞官返里,修《道德经》,提出无为、公平、简政、反战的政治主张。由于他学识渊博,孔子曾向他问礼。后老子周游至函谷关,关令尹喜留其著书,遂著《道德经》上下篇,其后不知所终。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首要经典,它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观念的宏大哲学体系,五千言激越三千年,对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当今时代,《老子》所蕴含的“合理内核”仍然值得我们很好借鉴。本文想就《老子》与治县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年.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其主要思想收集于《道德经》一书。《道德经》未被道教利用之前,原名为《老子》。老子哲学是中国哲学的精华,他创立的道家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鼎足而立。他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把《道德经》也能当成企业管理者必备的“怀中宝典”。  相似文献   

8.
《老子》“贵道”思想与管理张鲁建一《老子》相传为春秋末年的老聃所作,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著名的哲学著作。《老子》一书,文约义丰,虽仅五千之言,却包含着十分深刻和丰富的哲学思想。它虽主要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其内容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诸领域,对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 几个月前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为无为》的“超短文”。写这一篇时,在我心中就有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问题。现在我想,何不就把这篇超短文拿出来与读者见面,并对这篇超短文的思想略作一些发挥呢? 这篇超短文不长,我把全文引在这里: “《老子》有一个‘为无为’的提法。对《老子》有一个误解,把他说的‘无为’与‘消极’联系在一起,认为《老子》主张‘消极无为’。其实整本《老子》的精神是积极的。它积极地宣传‘无为’,而积极地宣传‘无为’本身就是:‘为’这一种。用一句现在的话说,就是‘积极地不干预’,或‘积极的无为’。实行‘市场经济’有一条,就是政府要懂得,对许多事应采取‘积极无为’的方法。在这里,‘积极’是根本精神,即要有一个把市场经济搞好的目的,而  相似文献   

10.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我国道家学派最著名的经典,其思想体系中也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管理思想,本文从老子"无为"的管理原则、"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弱者道之用"的管理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挖掘老子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是人民军队的统帅,上兵伐谋,用兵中善于充分利用了敌军外强中干,从而瓦解的性质。毛泽东又是辩证法大师,以弱胜强,以奇用兵,是其用兵艺术的主要特点。而"致人而不致于人"则是其核心性的军事思想。从《老子》《孙子》到《唐李问对》,毛泽东都是这些古代兵家思想的实际运用者和光大发扬者。  相似文献   

12.
虽然《老子》成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老子》成书之际还不曾有经济学这一概念,但《老子》中已经体现出很多基本的经济学思想。尽管书中并没有直接对当时的经济运行情况继续描述,但书中或多或少所透露出来的经济学思想,即便是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也是值得惊叹一番,这些思想常常与后世经典的经济发展、企业管理和消费理论等思想可谓不谋而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沈善增 《沪港经济》2008,(10):79-79
《老子》还真本第一篇德章,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就如开天辟地,此语一出,决定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走向。 《老子》是中国第一本站在民本立场上专对王侯说的政治哲学书,这句话里的“上德”、“下德”不是指一般的人,而是指君主,一级政权的所有人。  相似文献   

14.
《老子》一书,文约义丰,在我国和世界思想史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短短的五千字,建立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是一部哲理诗,它有着许多闪光的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突出地表现在他对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认识中。老子观察到宇宙万物都存在着两个矛盾着的对立面,这些矛盾概念在《老子》中俯拾皆是,如贵和贱、阴和阳、祸和福、刚和柔、强和弱、盈和虚、善和恶、兴和废等等,他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连接。没有“贵”就没有“贱”,没有“难”也同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释老子的《道德经》中孕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等性伦理。宇宙存在意义上的平等,构筑出的道、天、地、人和谐、平等,体现了深远的终极关怀;生命意义上的平等,老子崇尚以柔性为代表的女性品德,这是老子隐形平等思想的突出体现;善治意义上的平等,更加注重社会治理中的均衡性,建立在万物主体性基础上;《道德经》的平等理念告诉我们,平和,善利万物,促进和谐。做一些积极有利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事情。不争,善下,守静笃,居善地,心善渊,把自己利益放在民众之后。  相似文献   

16.
马成赟 《魅力中国》2014,(13):99-99
电影《老子出关》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和民间传说创作的。以老子为主要人物的电影、电视剧在国内尚属首部。正因为是第一部,创作极为艰难。剧本几易其稿,耗时一年多。最终由专家、学者、各方人士都基本认可的修改剧本,为拍摄蓝本。  相似文献   

17.
李进 《黑河学刊》2012,(11):17-19
《老》、《庄》哲学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故一向有"自然"哲学之称。郭象"独化"论即在准确把握"自然"之自成、自主即自由义之前提下,对《老》《庄》"自然"哲学予以创造性发展,将《老子》政治哲学与《庄子》人生哲学糅为一体,在《老子》"无为"之政治功业中融入《庄子》"逍遥"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2012,(6):128
老子文化的发展得益于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顺应了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老子《道德经》为世界和平圣殿,全人类和平共处,和谐发展是老子文化的主导思想,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正是老子文化大行其"道"的大好时机。老子道家文化国际大会主要宗旨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古代圣贤高尚的思想灵魂,推动老子文化在国际的传播发展,通过大型的全球文化活动,激发、唤醒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国际人士关注和学习老子道家文化,影响世人的  相似文献   

19.
张天印 《魅力中国》2014,(16):78-78
一、太康道情的历史渊源 太康道情历史悠久,源于远古道教,始初春秋时代的思想家道教创始人老子(楚国苦县太康东里乡曲仁里人。后属鹿邑)在《五千文》、《道德经》和《太平调极论》主要道教经典中就有道情词。1973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文物中有老子手抄本也有记载,东汉末年制定乐章《道曲音乐》涌戒新法,斋戒议范,用诗词曲歌等文化形式编写道教题材,咏唱道义,合而为一为道情。晋代著名诗人谢灵运。阳夏人(今太康县)保留下来的道情诗《述祖德诗》就是典型的“拯溺由道情”(见太康县清康熙县志),清代才子郑板桥也有留下来的道情诗10首。  相似文献   

20.
马得 《西部人》2005,(1):25
有时,人生需要加法,追求名利、追求知识、追求成功、追求富贵这都没有错;但有时也需要减法,远离名利、看淡成败、安于淡泊。《老子》第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灾祸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过失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严重的。老子说得很在理。宋代林逋在《省心录》中说:“饱肥甘、不知节者损福;广积聚、骄富贵不知止者杀身。”饱食最美味的食品,穿着最舒服和暖的衣裳,不知节制的人一定会损害福气;挖空心思地积攒财物,以富贵为骄傲,不知道收敛的人一定会招致杀身之祸。在我看来,老子和林逋这两位智者劝导人们要知足、节制、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