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挖掘居民消费潜力、提振消费信心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数字普惠金融推动的移动支付和金融可得性对于消费的影响巨大且深远。本文在从理论层面阐释数字普惠金融影响消费的机制路径基础上,将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三期微观数据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匹配,实证验证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家庭消费的经济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升家庭消费总支出,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生活满意度、社会保障满意度、经济预期和经济现状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机制研究表明,夜间经济已成为数字普惠金融提升家庭消费的新机制,其具备的延时效应、协同效应和集聚效应对消费有着多重影响。为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增强消费信心,不仅要挖掘数字技术在拓展消费场景、驱动供需匹配和支持夜间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信息红利,还应将有限的金融资源用于薄弱环节、重点领域和民生短板,更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好金融“活水”在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期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有效提升家庭消费水平,且对享乐型和发展型消费的影响大于生存型消费的影响。数字普惠金融以金融素养、支付数字化、收入水平机制促进家庭生存型与发展型消费并降低享乐型消费。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东北地区、东中部地区家庭消费水平影响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有效改善低、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且对农村地区的消费结构升级作用更为显著。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背景下,要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大力建设服务业消费市场,拓宽服务深度、提升服务质量,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相似文献   

3.
赵岩 《新经济》2022,(12):57-6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扶持的呼声越来越迫切。数字普惠金融是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普惠型金融服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扩大金融覆盖面,对解决农村地区“融资难”、“脱贫难”的问题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取得了瞩目成效,然而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本文在相关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剖析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其推行困境,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探索农村金融的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经济纵横》2021,(2):116-128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库2017年的微观数据,构建家庭层面普惠金融指数,研究普惠金融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发现普惠金融可显著促进家庭总体消费水平提升,降低生存型消费占比,提升发展与享受型消费占比,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普惠金融对家庭消费的促进效应在低收入和农村家庭更显著;普惠金融可通过提升家庭收入水平从而促进消费潜力释放,同时金融素养会调节普惠金融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效果。因此,应大力支持普惠金融发展,针对家庭异质性特征精准制定普惠金融政策,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家庭消费结构升级,使普惠金融成为提振消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5.
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生活的各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家庭碳排放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其是否受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运用投入产出法核算家庭碳排放量,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碳排放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增加家庭碳排放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扩大居民消费规模与改变居民消费结构,促进家庭进行碳排放强度较高的生存型消费,使得家庭碳排放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不同特征的家庭碳排放具有异质性影响:对收入水平越高的家庭影响越大;对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数字普惠金融对增加家庭碳排放有正向作用,但对于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家庭却没有影响;对东部地区家庭碳排放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城镇家庭碳排放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农村家庭没有显著性影响。因此,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政府应加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引导居民低碳消费,鼓励数字普惠金融更深层次、更加平衡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普惠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我国当前阶段表现的越来越明显,黑龙江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普惠金融发展的好坏对促进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普惠金融研究现状及概念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从金融参与者、市场调节机制和政策支持三个方面构建黑龙江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体系,最终提出适合黑龙江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合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葛和平  吴倩 《经济问题》2022,(11):27-35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行测度分析,运用SDM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各省区市内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对邻近外省区市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却存在负向的抑制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维度、环境维度影响显著。数字普惠金融水平较高的地区对邻近省区市的民营企业具有虹吸效应,对邻近省区市的民营科技创新水平及转型潜力造成负面影响。在空间异质性方面,华北、华东、中南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且华北、华东、中南地区的作用效果依次递减,而西北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农户家庭发展韧性是衡量农户家庭在面对各种压力源和无数冲击后避免陷入贫困的能力。在运用高阶条件矩测算农户家庭发展韧性的基础上,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对数字普惠金融能否实现反贫困治理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增强农户家庭发展韧性。其中,农户社会资本积累是作用机制之一。最后,从继续推行数字普惠金融政策、人力资本投资及社会资本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取2011—2020年中国26个省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就业水平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就业水平提高,但存在城乡、企业和区域异质性。城乡视角比较,数字普惠金融对城镇就业水平的影响更大;企业视角比较,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私营企业就业水平,且对小微私营企业的影响比大中私营企业更显著;区域视角比较,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省份就业影响更显著,而中西部则不明显。基于此,政府部门应加大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知识普及力度、加快完善数字化征信系统、持续布局数字新基建,以此缩小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就业的异质性,提升整体居民就业水平。  相似文献   

10.
刘尚雯 《当代经济》2017,(22):30-31
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是让所有社会群体平等享受金融服务.互联网与金融产业的融合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服务金融交易弱势群体,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但互联网金融在进一步拓宽金融服务覆盖率、防控金融风险和完善监管环境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本文梳理了互联网金融助推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机理,并客观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在普惠金融发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正确引导互联网金融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提出了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增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以及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何运信 《经济地理》2008,28(6):968-972
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及其差异的测度方法;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动态特征与构成;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政策。在此基础上,从金融地理学和新金融发展理论视角,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从银行资产、负债以及支付结算等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机理,然后选取中国2010—2018年79家商业银行数据,通过建立多元面板回归模型,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具体关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具有明显的负面冲击作用,货币政策、金融发展程度等因素也对银行绩效有重要影响。影响机理的检验结果证实:互联网金融发展给银行的净利息和非利息收入都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冲击,进而影响银行绩效。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对农商行、城商行等小型银行绩效的影响要大于全国性的大中型银行。位于东部地区、开展跨区域经营、创新能力强的银行能更好地应对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在新的金融生态下,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积极向金融科技转型创新是传统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13.
农村政策性金融是国家保障农村社会强位弱势群体金融发展权和金融平等权的特殊制度安排.但由于内外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及困境.本文依据行为金融学及结构方程模型等现代金融前沿理论与方法,通过实证分析,认为有关农村政策性金融的认知偏差、行为偏差和功能失调,对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困境具有正向影响,而且认知偏差与行为偏差对于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弱化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基于住房财富效应,构建了房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跨空间影响的分析框架。该框架阐释了住房财富效应的区域差异:不同地区间房价的空间传导、居民的异地消费以及消费的示范效应,使得本地房价变动可能引起周边地区居民消费的连锁反应。其后,本文利用中国278个地级市2000—2018年数据,通过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不同地区住房财富效应的差异,以及房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跨空间影响。结果显示:(1)虽然中国整体上存在住房财富效应,但西部城市财富效应并不显著,并且核心城市还存在负财富效应。(2)不同城市间房价对消费存在跨区影响。东部城市和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消费的正向影响很显著,而边缘城市则对周边城市消费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不同城市间的消费也具有空间上的示范效应。最后,本文从房价和居民消费空间联动的视角,为政府扩大内需、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家庭直接能耗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艳  秦耀辰 《经济地理》2011,31(2):284-288,293
家庭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热点研究课题之一。为了更好地开展家庭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研究,对国际上近20年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将国际上对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归纳为自上而下模型、自下而上模型及综合模型三大类,并对各种模型进行了评价;国际上对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于家庭外部环境、家庭特征及家庭成员3个方面。分析表明: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由简单走向综合;所用数据由历史统计数据到与微观住户调研数据相结合;研究的层面由国家(地区)、城市、社区向家庭内部全面展开;分析的视角由单一的宏观分析,到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在基本反映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的最新态势的同时,提出了我国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了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新时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在三大超越中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规划纲领。一是必须超越简单的社会运动,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层面认识到共同富裕具有坚实的经济理论、社会理论和政治理论基础,逐步推进共同富裕是我国经济循环畅通、社会秩序和谐、政治基础夯实的必然要求。二是必须超越简单的理论逻辑推演,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全面把握当前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乘势而上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三是必须超越一般的思想争论,在理论的批判中通过构建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可实施的路径,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于共同富裕的认识,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构建三大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县域经济决定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支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通过对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金融难题剖析,深入探讨县域经济规划中金融的视角差异及金融资源配置的一般原则;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充分考虑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积极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宜的金融发展规划,明确县域金融规划的关注重点,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平台,营造县域金融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阿琳 《经济地理》2011,31(12):2013-2020
外生型与内生型发展,一直是现代化发展讨论的主要问题。以河北农村区域格局作为研究对象,以乡镇作为空间单元,利用GIS对河北农村的空间建设投资、暂住人口分布、人均企业收入和工商企业等数据进行空间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表明,河北农村区域格局的形成以农业低效益、低素质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与乡镇地方财政赤字等作为内发动力,形成家庭工业及产业集群的乡土经济,并呈现以住宅和非正式小工业区为主体的空间蔓延。本文认为,河北农村区域格局与英国工业革命时的乡村工业化、乡村城市化具有相似的内生型特征。文章最后对追求“以城带乡”、外部现代工业进入而阻断农村内在发展的外生型策略进行讨论,并提出应寻求自下而上的内生型乡村城市化途径。  相似文献   

19.
心理所有权的非均衡发展及其影响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组织心理所有权的基础上提出工作心理所有权,研究两者分别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非均衡发展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认为,组织心理所有权和工作心理所有权都可以解释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OCB和角色外行为等,但工作心理所有权的解释能力更强。心理所有权在组织和工作层面存在显著差异,呈现非均衡发展的现象。当心理所有权的这种非均衡发展超过一定限度之后,较强的工作心理所有权和较低的组织心理所有权降低了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并对OCB和角色外行为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了心理所有权"阴暗面"的产生机制,分析了可能产生的员工消极行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殷洁  张京祥 《经济地理》2008,28(4):631-635
随着三峡工程即将顺利竣工,三峡库区移民投资和建设规模逐步缩减,库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趋显化.文章从发展经济学中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库区经济发展总体态势的分析,认为三峡库区正面临着"贫困恶性循环"的闲境,而破解恶性循环的方法在于减少人口、增加投资和争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进而针对现阶段的工作提出了鼓励创业、促进劳动力转移等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