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离不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动态匹配以及各要素和阶段的连续循环周转与世界市场.中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质在于修复社会再生产的失衡,关键是要加快提高中高端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产品增速.当前,在具备优越经济条件的同时,依然在产业结构升级、要素流动、分...  相似文献   

2.
搞活大中型企业,需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完善的市场体系对增强企业活力必然有重要的作用。(一) 搞活企业需要调整结构,市场体系是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调节器。社会需求结构包括居民消费需求、社会集团消费需求、总投资需求和进出口需求。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来看,固然生产决定交换,但同时交换又对生产有很大的反作用。生产环节创造的商品价值,只有通过交换环节使商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的补偿。而市场正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自然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  相似文献   

3.
社会发展需要理性消费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超欣 《经济论坛》2002,(20):65-65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然而发展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消费问题,因为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环节之一,它与生产、分配、交换构成社会再生产统一的有机整体。在这一整体中,消费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消费也就没有人的再生产,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延续。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与物质前提,它在本质上是受人的欲望与需要推动的,是需要得以满足的活动。需要是人自身的规定性,渗透着人的目的、意图与选择,是人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力。为了满足需要,人们从事劳动和其它社会活动,并在劳动中发展与创造着新的需要。消费的增长是产生新…  相似文献   

4.
能源分配论     
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制约因素之一。把有限的能源产品进行合理的分配,是保证社会主义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之一。能源产品的分配是社会总产品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初次分配,按价值形成C、V、M三部分,其中国民收入V M经过分配与再分配之后,社会总产品按其价值最终形成三大社会基金,即补偿基金、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考察,上述三大基金又与物质生产的两大部类紧密联系,按照实物更替与价值补偿的法则,进行交换,从而使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使社会再生产周而复始,连续进行。社会生产总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  相似文献   

5.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认清西方供给学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这一问题上的根本区别.西方供给学派基于要素价值论的分析混淆了价值与财富的区别,不仅忽视了价值的流通与实现、忽视了价值分配对生产的经济效应,而且割裂了需求与供给的辩证联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将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不仅关注价值的生产和流通,更关注价值的分配,从而能更有力地解释和正确引导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6.
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还要将结构性潜能转换成现实增长动能,而经济活跃度是结构性潜能的重要体现。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深入剖析经济活跃度内涵,立足国内大循环发展格局,从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四个环节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经济系统活跃度和各环节活跃度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我国近年来经济系统活跃度走势偏弱;各环节活跃度间协调性有待提升,分配和消费是国内大循环亟需打通的“堵点”;各环节面临的主要挑战为就业活力不足、劳动报酬与资本收益结构性失衡、传统商流饱和、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变。据此提出,发展战略上要重视经济活跃度,重点推进分配和消费领域改革,加强各环节活跃度间协调性以释放结构红利,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以应对各环节当前挑战。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消费是终点,是生产的最后归宿。但消费又反过来作用于起点,积极地影响着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都已发生深刻变化,未来一个时期扩大内需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深刻理解新发展阶段我国扩大内需的现实逻辑、战略导向和实践重点,对于推动经济行稳致远、迈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在居民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领域已形成巨大的内需潜力和空间,新发展阶段扩大内需需要更加注重质量提升、更加注重消费带动、更加注重供需连接、更加注重内外联动、更加注重制度建设。需要围绕生活品质化、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化、深度工业化、绿色低碳化、分配合理化,处理好供给与需求、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政府与市场等重大关系,健全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战略体系,形成以内需为主导、消费为主体的比较均衡稳定的格局,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有力的需求支撑。  相似文献   

9.
五环论——科技主导经济发展规律引发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已成为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第一生产力",并构成一个独立的先导系统.人类的社会再生产循环运动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变为科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五个环节,经济学也由"四环论"向"五环论"飞跃.因此,有必要研究支持"五环论"的经济规律新体系,包括科技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济规律和五个相关规律,研究由此带来的宏观经济大循环和微观经济小循环的跃迁,研究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华 《新经济》2022,(8):28-32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作为供给侧的生产领域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需求侧的消费领域的转型升级。人的需要直接影响消费领域的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要求人的需要须符合人的本质发展。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中国推出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应对国际局面、非生态消费问题依旧存在的现实环境下,也时刻要求加快实现消费领域的转型升级。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消费领域的绿色生态转型最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亟需推动绿色生态消费理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Since the start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78 China’s economy has grown rapidly, but the quality of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low.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low-quality development cannot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this situation.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proposed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whereby domestic circu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can boost each other, with domestic circulation as the mainstay. In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stressed that we shoul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s the theme to meet the growing needs of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consistent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quality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tarts by adjus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mestic circu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with domestic circulation as the mainstay, discusses how to create conditions for consumption upgrading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from both supply and demand ends, and expounds on how to use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to promote domestic circulation and better bring in international forces, so as to explore how to achiev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double-circulation pattern. Besid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s.  相似文献   

12.
汇率作为重要的价格信号,能影响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成本,改变我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引导国内资源的重新配置,并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不同要素密集度行业结构调整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分别研究人民币有效汇率对其影响。其中,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对国家和地区层面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人民币有效汇率变动对第二产业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第三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且对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影响明显大于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从资源配置的角度,以劳动力、资本要素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流动为切入点,对汇率变动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机理及其路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结论表明,人民币有效汇率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促进作用,且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大于名义有效汇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然而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滞后经济增长模式,使得中国转型阶段面临两大核心挑战--退休冲击和国内消费不足。如何应对退休危机,提升居民消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中国“养老金双轨制”这一热点问题切入,选取了中国1998-2014年30个地区宏观面板数据分静态和动态两大部分对理论进行实证检验,重点分析企业和事业单位退休冲击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在居民总消费支出水平方面,企业单位退休冲击对其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冲击对其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居民消费结构方面,情况较为复杂。产生这些异质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于退休双轨制造成的不平等差异和两类退休人群自身主观区别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释放并轨改革的消费效应,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调整市场结构,推动老龄产业和银发市场的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上海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卫东 《经济地理》2001,21(2):159-164
本文分析了上海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现状,揭示了上海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上海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国际交易媒介职能的发展关乎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进展程度,该职能的微观市场表现即为国际贸易中企业结算货币的选择。基于此,本文对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的结算货币选择理论的研究进行了仔细梳理和阐释。伴随着欧元的发展,对该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纯理论到理论和实证相结合、从微观和宏观层面的独立研究到宏微观相结合的发展历程。在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企业结算货币选择模型将企业结算货币的选择从微观经济学层面转变为宏观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变量。文章最后,本文依托于相关理论并结合大量贸易数据,提出制约人民币国际交易媒介职能发展的重要因素即是我国出口产品差异化程度过低,企业缺乏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及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乾  孙诚 《经济与管理》2012,(2):16-18,23
近年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内外失衡的问题。内部失衡以高储蓄、高投资和低消费为主要特征,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外部失衡表现为国际收支"双顺差"。中国内外失衡既有财税分配体制与汇率政策等制度原因,又有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等经济结构原因。为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公共支出政策,增强汇率弹性和本外币政策的相互协调,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一个三部门(两个贸易部门、一个非贸易部门)的静态一般均衡模型,分别在名义工资黏性与实际工资黏性条件下分析货币供给冲击对贸易大国之间结算货币选择造成的影响。结论认为,出口商品结构、国内市场销售厂商占本国市场份额与同部门出口商占进口国市场份额的比值(市场份额比率)以及由汇率波动所引起的两国货币交易成本差额的变化对贸易大国之间结算货币选择策略具有决定性作用。为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发展,中国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进口交易可在产业内贸易模式下选取价格替代弹性较大、市场份额比率较高的产品作为推动人民币贸易结算的重点目标,同时应尽快提升人民币的可兑换性和流通能力,并尽量保持币值稳定以降低人民币对其他主要国际货币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创新型国家,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笔者认为,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当前构建创新型国家最为突出、最为核心的问题。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既是中国壮大新动能和塑造新结构的核心途径,也是开启中国经济“新周期”的关键钥匙,又是影响中国潜在增长率结构性变化趋势的决定性因素,更是将中国今后一段时期内GDP增速维持在6%~8%高位运行的重要支撑因素。但是,当前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尚未全面有效形成,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正处于极为重要的爬坡期,处于全面推进“大破大立”式机制体制改革的临界点。中国不少地方政府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所普遍存在的程度不等的认知偏差和操作误区现象,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和障碍爆发、导致众多变异行为和扭曲效应的总根源。在着重分析、重新认识并协调好政府和企业、国有和民营以及产业政策和市场公平竞争这三大关系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重点改革方向以及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中国2002—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建立了动态面板模型,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YS—GMM)考察了电商经济发展的消费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电商经济发展显著提高了总体消费规模,促进了跨区域的消费集聚,拉大了城乡消费差距,且这种消费差距效应可以通过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一机制实现。上述三大消费效应均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异质性,在中西部地区影响更大。本文系统地考察了电商经济发展的消费效应,尤其体现在消费集聚效应和城乡消费差距效应两个方面。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新常态下促进消费增长识别到另一条路径——发展电商经济释放消费潜力,为打造区域性电商消费集聚中心提供了经验证据,明确了电商经济收益共享的推进方向,以实现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收敛。  相似文献   

20.
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冬平  杨友孝 《经济地理》2005,25(2):169-172
随着珠三角以城市为主体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战略应运而生。建设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可以提升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促进区域内资源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泛珠三角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在于:①弱化行政区划概念,强化经济圈概念;②以制度整合为突破口,扫清体制障碍。发展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对策是组织创新、机制整合和框架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