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正确认识、主动适应与积极引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重大抉择,也是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与必然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绕不过的关口,是推动经济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历史性任务。要在全面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有的放矢、精准推进、重点突破,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赢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2.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乡村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乡村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缺乏整体规划、项目开发缺乏文化内涵、专业化人才匮乏等问题。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立足优质资源互嵌、保护生态平衡、坚持绿色发展等原则,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提升旅游产品人文内涵、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等策略进行乡村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期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4.
受困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我国农业发展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不仅在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上难以匹敌,而且在产品成本和质量上也有待提升,这些问题的存在是阻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于社会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在农业产业机构、生产方式等问题上作出相应改革和调整,以求实现符合现代化要求的长效性发展,努力追平与人民生活消费水平之前的距离。由于农业与乡村的密不可分关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在政策支撑上需要从国家层面给予最高规格的指导,但在实际操作中更需要区县等基层政府的不断实践。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在民族服饰文化方面,增强自信,提升价值,促进传播。在民族服饰经济方面,激发和满足需求,优化产业要素,促进产业升级。方法/过程分析少数民族服饰产业现状,找出少数民族服饰产业问题,从产品供给、要素供给、政策供给层面提出结构性改革路径。结果/结论在产品供给层面,对于传统民族服饰,应以生产性保护为核心,进行小批量、精品化生产;对于现代民族服饰,应以研发设计为核心,注重技术应用和标准规范;在要素供给层面,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建设服饰面辅料供应基地,培育研发和设计人才、工匠和技术人才、经营和管理人才;在政策供给层面,制定完善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和平台政策。  相似文献   

6.
以对外贸易为重要内容的开放型经济仍是安徽经济发展的短板。新时代安徽外贸面临着进口贸易发展不充分、各城市外贸发展不平衡、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协调、外贸主体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问题,必须加快实施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立大开放的新观念,构筑大外贸的新模式,迈开大发展的新步伐,加快建设安徽现代化对外贸易体系。  相似文献   

7.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在厘清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的基础上,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从价值形成、价值实现两个方面,剖析了价值规律的基本内涵及其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关系,从生产调节、等价交换、要素配置、时间节约、供求管理五个方面解构了价值规律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机理;最后,从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角度,提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应激发微观层面的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定位中观层面的产业结构性改革方向,营造宏观层面稳定有序的经济环境,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洛阳是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是其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洛阳装备制造业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供给体系质量亟待提升.我国生产能力大多数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生产能力中有大量过剩产能;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新变化,有效供给又严重不足.要解决我国经济面临的结构失衡矛盾,只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才能适应新需求变化,而供给侧...  相似文献   

1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有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需求侧管理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宏观调控重点转向供给侧结构性管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是我们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路径,总体上是三去一降一补的重点任务,在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1.
生产过剩是生产条件和实现条件相矛盾产生的结果,归结于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矛盾,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就体现为缓解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矛盾。消费力依托于生产力,因此解决好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矛盾关键在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提高生产力的核心在于解决好驱动企业创新的问题,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问题。由于创新型企业具有不确定性高、风险大和投资周期长等特点,根据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原则,除了发展传统的信用形式外,资本型金融(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亦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金融力量。  相似文献   

1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协同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力,对于农业现代化推进及农业强国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产业以粮油产业为主,近年来蔬果产量不断上升,农业经济不断增强,居民收入连续增长,涉农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三产融合有效推进,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向好;但在农业协同发展方面存在行政体制阻隔,政策落地受限,农业产业同构化严重,耕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遭破坏,区域品牌一体化建设滞后,农业类专业人才紧缺,农业高质量发展受限制,农业科技协同发展受限,要素、资源协同机制有待完善的困境。基于此,本文提出坚持落实农业政策共同协商制定与实施、农业产业规划协同制定、农业绿色协同发展、农业品牌协同创建、农业人才协同发展,农业科技协同发展的突破思路。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上游经济带是一个国土综合开发区,是从攀枝花到宜昌的长江干支流所流经的沙丘、平坝地区所在的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基础的空间地域体。长江上游经济带由成渝经济区、三峡库区和长江上游江南地区三部分区域构成,其中成渝经济区是其核心区。成渝经济区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是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是中国的战略后方基地和21世纪发展中的重要增长极,也是国家实施“五个统筹”方针的关键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4.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并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中国西部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学术界和决策层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2020年6月20日,为更好地发挥川渝两地社科界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由四川省社科联、重庆市社科联及成都市社科联等联合主办的“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在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智库以及社科界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代表,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定位、战略要点及推进策略等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交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意义出发,通过对改革前后的比较分析,从理论逻辑上否定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怀疑论,系统地检验了改革以来的经济增长、结构变化和专业化趋势,并揭示了这种积极变化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经济特区创办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回顾,并对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率先探索实践和对祖国和平统一所作的贡献进行了阐述,最后对其将来如何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7.
OECD国家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养老金制度整体结构的调整;二是政府主导下的公共养老金计划运行机制的转变。基于OECD国家经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国家公共养老金计划的保障水平与商业寿险深度之间具有高度负相关性。立足于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寿险公司应积极致力于养老金市场拓展,包括谋求参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发放及个人账户积累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积极参与企业年金市场开拓,充当企业年金基金的法人受托机构;调整寿险产品定位,大力开拓城镇和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  相似文献   

18.
运用变结构协整理论研究我国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采用循序检验法确定变结构点,发现在1961年和1980年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均衡关系发生突变;对1952~2003年的数据进行变结构协整检验,得到两段变结构形式,表现为参数变结构的水平趋势项飘移型和状态开关型协整关系,最后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  相似文献   

19.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新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组成部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进而拉平与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构建海峡无差异区,要改变现行的"地方决策、中央背书"做法,变"我要建"为"要我建",由中央政府集中决策,以国家名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着力推进两岸关系的"香港替代",部分或全部替代目前由香港承担的职能,赢取发展主动权。  相似文献   

20.
刘国光教授认为西方经济理论没有对中国经济改革起到过指导作用,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西方经济理论确确实实对我国经济改革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西方经济理论的传播和西方经济学者的来访丰富了我国经济学者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对指导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