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农村土地流通问题的提出土地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本,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制度是最具基础性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农村大量劳动力离开农业生产,进城务工经商。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制条件下,离乡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流转  相似文献   

2.
我国乡镇制度外财政分析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正> 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使农产品商品率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农村组织制度方面,“大包干”生产责任制普及,农村政权建设以1984年以来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建立为标志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我国农村经济格局和组织制度的上述发展给乡镇财政带了显著的变化,其特征可以概括为: 1.1980年开始实行的以财政“分灶吃饭”为开端的各级财政承包制的实施,使地方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支出联系在一起,给各级地方政府带来了看得见的实际利益,由此启动了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是我国以粮食生产为核心的传统农业经济体系转向以生态、环保和粮食并重的现代农业经济体系的标志,它已引起我国原有的粮食安全、农业土地制度、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等一系列变化。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我国农业生态区的制度构想,以推动新农村的制度体系形成。  相似文献   

4.
土地问题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农村问题的重点和核心所在。建国以来,土地制度变革对我国经济、政治体制影响深远;特别是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更是开启了我国改革先河。展望农村未来土地制度的发展,走农村专业合作化之路应是中国农村未来土地制度变革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正>土地制度是指在一定经济性会条件下的土地关系总和。主要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以及国家的宏观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国的一个主要社会经济问题。随着我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制度也在不同的时期存在了很大差异,本文就当前土地制度改革作一探讨。 一、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是我国土地制度的一次深刻变革。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历经改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普遍推行,实现了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农民第一次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从而使农民和土地这一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这一土地改革使几乎所有中国农民家庭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农村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不仅给中国的农业,也给中国经济的其它部门带来了良好的结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主要表现在农村的繁荣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全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看到,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已面临着诸多新情况,从土地的产权、管理、使用到流动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 粮食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在农村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粮食问题出现了新的转机。从1979年至1984年粮食持续6年增产,年均递增率达4.9%。粮食生产的瞩目成就给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了发展农村的大好形势,把卓有成效的农村改革推向新的阶段,从1985年开始,把延续了30多年的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粮食收购制度的这一历史性改革,摒弃了强制性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在粮食生产中导入了市场机制,增强了农民的商品经济观念。然而,改革是在新旧体制交替的经济环境中进行的,难免存在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深化粮食收购制度的改革,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农村改革的方向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家庭承包制下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对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的要求越来越难以适应.因此,如何通过对现行土地制度的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各地的探索表明,实现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变股民,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产业化、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与现代农业顺利对接的有效途径,是今后农村改革的方向选择.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当前问题和政策抉择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一、当前农业问题我国经济改革开始于70年代后期的耕作制度变革,1978-1984年,我国农村从生产队制度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带来了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产量惊人的增长,这一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农村...  相似文献   

9.
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兴  林梦琦 《经济论坛》2004,(16):119-119
一、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家庭承包制潜力已经用尽,农民收入低,增收困难。家庭承包制实行之初,农民的种田积极性来自获得土地的惊喜与憧憬,那是与集体生产相比较而焕发出的生产激情。改革初期,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相当高,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至今,我国农民收入的增长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农民收入增长率持续下降,从1996年的9.6%下  相似文献   

10.
<正> 股份合作制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继家庭承包制后的又一次深刻变迁。几乎所有生产要素的产权都因股份合作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发生变化,其中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可以说是根本性的意义。最显著的变化有两个方面:第一,分散于家庭的土地经营权集中到股份合作组织。这种变化对农村微观经济主体的内部权利结构、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对此,本文不准备做详细分析。第二,农民家庭原来对土地的经营权  相似文献   

11.
王建军  王凯伦 《经济纵横》1993,(12):53-55,62
<正> 土地制度是农村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土地制度的变革,是历次农村重大经济社会变革的基础与核心。取得举世瞩目成果的农村改革,正是通过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从而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土地的产出率有了很大提高。但随着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土地管理和使用中的一些矛盾也逐渐显现。突出的问题有:(1) 土地所有权在实践中的模糊化,导致对土地的管理不力。耕地被随意占用,土地肥力受损,水利设施老化现象十分普遍;(2) 农户通过家庭承包获得的土地经营使用权尚不稳定,承包的时效性还缺乏制度保证,因此农民对耕地缺乏长期投资的热情;(3) 部分地方土地的经营规模细碎狭小,妨碍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和土地产出  相似文献   

12.
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适应入世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农业经营方式必须创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农业经营方式变革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过有益的探索。现阶段,应坚持土地承包法的基本精神,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的家庭承包制,经过了试行、推广、完善等阶段,已经从农村的经济落后地区推广到经济发达地区;由承包土地发展到包山、包水、包滩和承包小流域治理。以我省的忻县地区为例,全区有百分之九十九点八的农业集体核算单位,实行了家庭承包制。充分发挥了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家庭承包制下农户经营规模不经济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而发展农户之间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被认为是改善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一条重要途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总结过去30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  相似文献   

15.
回眸“一号文件”从1982至1986年,中央连续出台了五个“一号文件”,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一个“一号文”正式承认了包产到户的合法性,解放了土地和劳动力,带来了农业生产超常规发展;第二个“一号文”强调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长期坚持下去,并提出要放活农村工商业;第三个“一号文”明确土地承包期延长15年,还提出疏通流通渠道,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多种经济并存,创造了一个竞争促发展的新局面;第四个“一号文”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推动了各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第五个“一号文”在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连年徘徊的情况下,提出要增加农业投人,调整工农城乡关系。可以说,这五个“一号文”的出台,促进了农村的繁荣,增加了农民收入,因而得到  相似文献   

16.
家庭农庄发展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书慧 《经济论坛》2006,(4):124-125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广大农村兴起了一种新型的经营组织形式——家庭农庄。家庭农庄是以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土地规模经营为前提,以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种养、企业化管理、多元化投资为基本特征的农地经营新模式。它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了有效途径,展示了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湖北荆州是农庄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目前全市各类家庭农庄已发展到1万多个,经营的土地面积达60多万亩,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家庭农庄为什么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它的经济学理…  相似文献   

17.
探寻土地制度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利群 《经济论坛》2003,(21):68-68,66
一、目前的土地制度制约了农民增加收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农村开始实行以土地均分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在全国得到推广,延续至今。起初,它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村温饱问题迅速得到解决。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承包责任制的缺陷开始显现,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弊端更加突出,现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1.生产规模小,分散程度高,经济效率低。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农业生产应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竞争力。这也是当今世界农…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特别是粮食,是掣肘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80年代中期以来粮食生产的两次波动,都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是1984─1988年。1984年,粮食产量登了8000亿斤的新台阶,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但是,后来由于放松了粮食生产,致使粮食生产连续几年停滞徘徊,到1988年便发生了改革以来的第一次高通货膨胀,通涨率达18%。 第二次是1990─1994年。1988年后接受教训、中央狠抓农业,1990年粮食生产一举登上了9000亿斤的台阶,再加上其他措施,市场物价趋于平稳。但是,由于再次放松了农业,致使粮食产量一直在9000亿斤左右徘徊。到1994年,通货膨胀率高达23.4%。由此可见,加强农业基础,保障粮食供给,对反通货膨胀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粮食生产对经济体制的转轨有着重大的影响。粮食供给增长,会推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相反,粮食供给紧缺,会阻滞改革。使计划经济体制得以延续。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985年开始取消了统购统销制度。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迈出的重要一步,是由粮食增产而推动的一种历史性进步。然而,一旦粮食供给出现严更短缺,旧体制又可能回潮。1995年下半年,有的地方恢复了按粮证或粮票供应粮食的老办法,就是由粮食供给紧缺而?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农户经济行为浅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正> 一、问题的提出 1979年开始的我国农村改革至今已进行了八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八年改革迈了三大步。首先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新确认了家庭是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农民家庭拥有了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土地使用权,取得了独立的经济利益。其次是实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放宽农村搞多种经营和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扩大了农民生产选择的权力。第三  相似文献   

20.
王伟 《经济师》2001,(7):169-170
我国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综合考察我国农村改革 2 0多年的历程 ,家庭承包经营对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和大部分地区实现小康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认真分析目前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 ,家庭承包制对实现农业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制度变迁和创新就成为必然。借鉴国外农村现代化的经验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就成为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