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荐书     
吴晓波 《上海国资》2013,(8):104-104
<正>计算机化和信息大爆炸带来了焦躁不安、转瞬即逝的快速生活,提倡肤浅的"速度"文化和"效率"模式,这不仅损害了个人生活和文化创造力,对社会的整体进步和长期发展也极其不利。本书一反当下潮流,系统全面地剖析了加速发展方式引发的生存困境和社会畸变。作者提出,慢速时间保护复杂的思考和逻辑,同时为人们带来高质量的产品、创造的空间和心灵的乐趣,应当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2.
《东北之窗》2011,(Z4):91-93
马桥子,神州第一开发区——大连开发区起步的地方。201 0年,面对开发区与金州区合并组建金州新区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马桥子街道党工委按照"统筹发展、文化先行"的原则,不断强化文化建设工作,不仅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更形成了  相似文献   

3.
李鵾  郑晓如 《黑河学刊》2015,(4):142-144
转型期的乡村文化"公共性"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遭遇着消解的命运,其在农村的社会层面表现为传统民间精神信仰的缺失、农民互助合作意识的淡漠、公共文化生活的衰微和社区共同体的解体;在农民精神层面表现为宗教信仰的增加以及农村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家庭教会的发展。针对农村文化"公共性"消解带来的基督教文化蔓延趋势,我们面临着双重任务:在解构乡村文化"公共性"消解及其带来的基督教蔓延的同时,实现现代乡村文化"公共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4.
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文化》 一书为认识城市提供了别样的视角,城市"就是人类社会权力和历史文化所形成的一种最大限度的汇聚体".城市不仅是文明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容器.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产生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又通过城市的规划、 建筑物等形式物化表现出来.城市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能够把人的生物和社会需求艺术化地综合到一种多元共处和多样化的文化模式之中".近代以来,技术的发展使城市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技术给城市带来了什么?城市的变化又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作者在书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也同步带来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上升。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不仅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因为其正外部性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德都蒙古"是指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蒙古族以及祁连山北部居住的甘肃肃北蒙古族.如何保护和传承"德都蒙古"文化,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对指导当地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及其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民族认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法主要对于"德都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保护现状、保护方式及传承人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并对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径与方法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的本质是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非遗扶贫可以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长期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系统、生态系统和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非遗扶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为发展资源,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激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生传承动力。2013年,贵州省启动了"锦绣计划",助力全省妇女脱贫致富、创业就业。截至2018年,贵州省"锦绣计划"已经实施了5年,帮助全省妇女发挥手工优势、传承民族文化,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锦绣计划"成为贵州省传承民族文化的民心工程,贵州省独特的指尖技艺逐渐成为新的指尖经济。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疍家人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他们被称作"水上吉普赛人",也被叫作"水上自由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疍家人离船上岸,开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致使疍家传统文化保护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旅游的开发以及对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保护不断重视,疍家传统文化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为大家所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寻疍家传统文化.通过对海南疍家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原因的分析,针对疍家传统文化提出增强游客吸引力的方式,为疍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促进当地传统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网络时代,一个开放而多元的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新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境遇,网络技术正以其真实而强大的力量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推动着社会文化不断向前发展。而它本身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一、网络技术作为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产生于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0.
徐俊峰 《特区经济》2010,(5):177-179
农村民生模式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相互兼容的"四位一体"模式。我国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社会改革逐步演进的路径,造就了农村民生的梯级发展模式。农村经济模式的困境削弱了农村民生的物质基础,弱势政治生活割裂了农村民生的内涵,文化生活的匮乏影响了农村民生质量的提高,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弱化了政府民生政策的实效。因此,必须改革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夯实民生物质基础;强化农村政治生活,升华民生的内涵;探索经农村文化发展路径,升华农村民生层次,完善结构性保障措施,构建"四位一体"的新型农村民生模式。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是数量相对庞大的一个群体,又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同行者。文章通过对农民工休闲文化生活的调查发现现阶段农民工休闲文化生活十分缺乏,这将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仅给农民工自身带来了一定的危害,而且给城市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文章认为解决农民工休闲文化生活缺乏的问题,有益于最终把农民工整合到城市中来。  相似文献   

12.
汤嘉琛 《中国报道》2011,(12):69-71,68
对转型期的中国来说,这场行进中的"微革命"带来的冲击力,绝非仅限于传播技术层面,而是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3.
<正>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状况,在每个国民实现美丽中国美丽梦的今天,我们向读者隆重推出一本最受欢迎的新读本——《美丽中国》。《美丽中国》通过从不同角度,不同主题的精彩报道诠释了她的全部内涵。通过"发展篇""生态篇""文化篇""生活篇"解读了她的存在意义。四大栏目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标志性品牌推广服务;为城市和城镇化管理推广服务;为生态保护、旅游资源开发服务:为文化文明资源整合、文化产业推广服务。写意人民生活福祉,传播时尚、健康的生活服务。并通过做"专题""专版""专刊"的延展报道,增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地域的人们,其生活特征不尽相同,从而导致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使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发展与融合,给世界带来了和谐之音,也造成了地区冲突。保护文化多样性,不互相敌视,兼收并蓄,有利于不同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大观园中各展风姿,共建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社会经历了传统、集体化和改革开放三个不同的时期;农村社会结构也历经了分别以"道义共同体"、"行政共同体"和"个体化"为主导特征的不同阶段。目前,中国农村的个体化是"未制度化的个体化",个体从传统性道义保护网络中"脱嵌",但无法"再嵌入"进由国家提供的正式的制度性保护制度,从而陷入"无保护的个体奋斗"状态,既需靠个体资源与努力实现发展,又需自己承担参与发展带来的风险。农村精准扶贫战略适应了农村个体化结构变迁趋势,在调动贫困主体对反贫困的价值与作用时,更应强化乡村共同体与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增强对贫困主体的社会保护,使个体奋斗在社会保护网络中进行。  相似文献   

16.
古村落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环境保护、居民生活、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内容的系统工程。以生活情境体验与历史文化感知为基础的"香山印象"体验营销模式设计古村落发展路径,实质上是以人的居住实现中山古村落活态保护和持续发展,这为实现以上多重指标内容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村空心化程度严重,大量自然村消失,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少数民族村落,民族村落的减少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民族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乡村振兴战略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促进了对民族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的保护,从而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鄂伦春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特色村的保护与发展,促进了鄂伦春族民族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8.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涵盖了农村牧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全部内容,阐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方向,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然而,对内蒙古广大的牧区来说,新牧区的路应该怎样走?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和对策?笔者认为由于草原在牧区的特殊地位,首先应立足于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李先锋  张红梅  何健 《特区经济》2008,(11):160-161
本文以宁夏古城为例,在实证调查基础上,运用SPSS11.5软件对乡村旅游对宁夏古城村社区居民的思想和行为、社会生活、文化等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数理分析,并对影响社区居民感知的内在因素进行了差异分析;研究表明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社区居民带来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日本文化产业战略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将发展文化产业定位于立国之高度,这就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有利于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源投入其中.重视培育文化产业生长的"土壤",采取了增强国民对本国文化的认识,提升生活中的"审美与表现",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以及推进全民参与"感性价值创造"等措施.<亚洲门户构想>的提出标志着文化产业新战略的形成.其核心内容可概况为:"展示‘日本的魅力'-提升文化力-增强综合国际竞争力-获取经济、外交等利益."该构想强调要建立并促使亚洲各国接受日本的评价以及加大对外宣传日本文化的力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