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爱海 《中国外资》2008,(12):121-122
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颁布与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新准则明确将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项计量基础并且在17项具体准则中加以运用,这其中既有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需要,也有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愿望。从这一环境出发,深刻理解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概念及其在新准则中运用的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解决,更好的让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服务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服务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的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在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的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有关公允价值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对更好的应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银行财务报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新会计准则中有17项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很多学者预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会对我国银行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从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正式实施以来,  相似文献   

4.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中提出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据不完全统计。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就目前已颁布的38个具体准则中至少有17个准则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回顾过去我们可以发现公允价值的运用在我国经历了“先用后弃。禁而又用”的几个阶段。这次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得到了各行业的全面认可。它将会使我国的会计核算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更加接近。  相似文献   

5.
浅析新会计准则亮点——公允价值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婧 《金融会计》2006,(8):18-19,14
2006年2月15日,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发布,正如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所言,作为“我国会计史上新的里程碑”,它既是旧有阶段的终点,也是跨入新阶段的起点,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最终实现了全面接轨。计量是本次准则修改中重点把握的问题,部分准则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使得公允价值的应用,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那么公允价值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计量属性?  相似文献   

6.
康吉言 《新会计》2021,(2):27-31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自2017年修订发布以来,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推广运用成为焦点之一.本文分析了金融业务的会计计量属性与业务管理行为的内在关系,认为会计计量属性融入业务管理是金融机构自觉的管理行为,同时认为根据外部经营环境及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趋势,公允价值估值管理将成为...  相似文献   

7.
李雪飞 《金卡工程》2009,13(4):206-20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工具、无形资产、人力资产、自创商誉的不断涌现,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传统的会计计量观念和计量属性受到冲击.近年来,各国会计准则更多地使用"公允价值"这一全新的计量属性.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明确了现行会计准则应采用5种会计计量属性,其中就包括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本文拟从公允价值的概念、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缺点等几方面展开讨论,以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推行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闫丽 《财会学习》2008,(3):39-40
资产的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的金额.在我国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准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金融资产等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能体现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能反映企业价值,而研究和解决在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遇到的现实问题,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相似文献   

9.
丁桦 《会计师》2010,(12):13-14
<正>一、新准则下公允价值模式及其意义我国于1997年开始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并在1998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将其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这一定义在新会计准则中并未发生变化。公允价值作为可供选择的会计计量属性第一次被列入准则而进行了规范。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已颁布的38项具体准则中至少有17项准则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主要运用在金融工具领域、投资性房地产领域、债务重组领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领域、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领域等五大方面。  相似文献   

10.
铁路企业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既要看清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缺点,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做好公允价值计量的新旧衔接和应用工作.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金融工具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按历史成本反映的会计个体经济资源账面价值己严重偏离了其市场价值,影响了经济决策者的正确决策,一种抛弃了成本计量观、更能反映会计个体经济资源价值的计量属性应运而生,这就是公允价值。历经三年,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发布,新准则的一大亮点是引入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然而,公允价值从出现到现在一直备受争议,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争议,其实就是计量属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第7号”),突破了历史成本的单一计量属性,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从而形成了两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格局。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将会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损益的计量以及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资本市场越来越完善,企业生产经营将面临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为了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真实性、及时性和公允性的需求,2007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并在2014年建立了单独的公允价值准则,因而给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由于损益直接受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影响,在引入这一计量属性后,上市公司的利润有了更大的调节、操纵空间,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一般情况下存在利润剧烈波动现象.  相似文献   

14.
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五项会计计量属性.对于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和应用理论界存在很多的争议,本文我们就以具体的分析各个会计计量属性的特点和缺陷性的分析为基础.结合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的确认探讨一下各个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与国际会计审计准则趋同的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新准则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本文分析了新会计准则背景下会计信息失真的形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成本核算的新规定等方面对我国企业反倾销应诉工作的实际价值,阐明了准则在这方面仍然存在的两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程印然 《中国外资》2008,(10):97-98
2006年的新准则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纳入其中,这必将给会计计量体系带来很大的影响,本文从应用公允价值的必要性、好处和面对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突破与变动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强 《浙江金融》2008,(2):58-58,5
一、公允价值适度运用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纷纷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计量属性来说,公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代表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公允价值在1998年出现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会计准则中,后因实际运行中出现很多公司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而在2001年修订后的准则中被限制使用。新准则不仅在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而且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17项具体准则中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从而成为本次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9.
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成本核算上采取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本规范,适当引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促使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加可靠、更加相关。掌握存货价值核算对恰当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涉及存  相似文献   

20.
经济的发展,大量金融工具的涌现,使得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公允价值的引入与应用是会计计量发展的历史趋势。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接轨,也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试对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中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具体准则,深入评价其应用对企业绩效可能造成的影响,并针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