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而制定的,但其保护的消费者是社会经济弱者,知假买假者并不属于社会经济弱者的范围,其知假买假的行为也并非一种正常的生活消费行为,所以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否应该保护知假买假行为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论。虽然有些时候知假买假行为可以用来打击假冒伪劣者,但是其在寻求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却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主要探讨了知假买假行为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市场中知假买假者的打假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追求双倍赔偿而进行故意的知假买假行为曾一度在社会上引发了无数争议,对此问题至今仍无明确的定论。本文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知假买假行为,指出其所具的低成本性、高效益性,这都是其他打假手段所无可比拟的,做一种有效的打假手段,其也并未给社会带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理应纳入到受法律保护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3.
在对待知假买假行为的索赔申请时,不同法院具有不同的态度。在很多人看来,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知假买假者并不属于消费者,因此不能获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因此,准确掌握知假买假行为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间的关系是探讨解决知假买假行为受保护与否问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知假买假人员消费者身份展开认定,从价值取向与社会功能方面对知假买假行为是否应受到保护进行论证,并对知假买假行为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界定了知假买假行为的概念及其性质;接着以此为出发点,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立法宗旨、诚实信用原则、法律规定的角度出发,论证知假买假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的理由;最后得出知假买假不受也不应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知假买假者”应不应当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称《消法》)的保护?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好多年了,专家及大众对这一问题始终不能形成大体上的共识。因此,讨论知假买假者应不应当受到《消法》的保护问题,一直是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的焦点。笔者试图通过对该法第四十九条的法律分析,认为知假买假者有权获得惩罚性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6.
刘祥和 《商场现代化》2006,(22):271-272
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买到假货,而这种买到假货的行为经常又是知假买假。这种知假买假的行为有三种表现形式。在发生了买假的纠纷时,消费者应该承担一定的举证明责任,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我们在买到假货而遭受到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努力寻求法律救济的同时,我们却处在另外一种尴尬的境地——知假买假违法。为了更好的防控假冒伪劣商品,应该把打假行为纳入公益诉讼的范围,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健全国家相关职能机关执法机制,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赵威 《消费导刊》2014,(3):189-191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99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这在司法支持“知假买假”问题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对统一司法尺度,打击不良商家、净化市场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都将产生积极作用。但是同时,这一解释在司法支持“知假买假”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上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以消费为目的的知假买假现象做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分析了知假买假特点及其危害,提出和谐的消费观应该是法制型消费观和道德型消费观。  相似文献   

9.
《商》2015,(11)
2014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知假买假可受法律保护,对此,笔者就自身的一些实践经验及思考提出一些浅见及看法,以求得以学界、实务界的参考及指正。  相似文献   

10.
毛海波 《商场现代化》2007,25(31):72-73
本文从以消费为目的的知假买假现象做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分析了知假买假特点及其危害,提出和谐的消费观应该是法制型消费观和道德型消费观。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王海这个标志性人物的出现和示范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一批知假买假然后向商家索赔获利的“职业消费者”。正是这一新兴职业群体的出现和壮大,直接威胁到许多无意或者有意售假的商家的利益,从而使知假买假行为到底属不属于消费行为引起了广泛争议。《“知假买假”应该保护》成了目前社会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张晓辉 《消费导刊》2014,(11):228-229
如何定性消费者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难题也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确定生活消费和经营活动两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核心概念性质入手,针对四种情况展开分析,提出对单位消费分为代表单位与经营者直接交易的自然人和单位本身区别定性,对知假买假行为明确其在法律性质中的本来含义,并在此基础上予以认可,对公立教育和医疗从公共服务和经营活动两方面分别适用法律,对于购买住房和机动车的消费行为进行解释论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马丽娟 《商业研究》2003,15(22):147-150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之“欺诈行为”的构成要件中,经营者主观上只能是故意的,客观上,经营者告知虚假情况会构成欺诈,隐瞒真实情况并不当然构成欺诈。第49条的适用范围中,认为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不能适用本条规定,对于商品房、汽车等大宗商品,宜在规范相应市场的前提下,通过专门法规解决问题,而非简单适用本条。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些经济问题逐渐显现,其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尤为严重。目前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仍存在不少问题,《消法》与新兴的消费情况不相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适用范围的探讨,以消费者概念为切入点,分析《消法》的适用范围,以期为消费者权益提供更全面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现存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加倍赔偿的规定不明确,与《消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消费者组织不发达、社会保护乏力。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应设立审理消费者权益争议的专门机构,及时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开展法律援助,支持消费者诉讼,依法制止和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以有效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李海 《商》2014,(11):236-236
随着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于2014年3月15日的正式实施,结合《侵权责任法》、《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领域的“三驾马车”形成遥相呼应之势。笔者通过对三者之间适用的顺序及适用的不同法律要件、知假买假行为的性质认定等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等进行法社会学与法经济学等跨学科的交叉论证,力图构建一个能与先行中国法治土壤相“兼容”的惩罚性赔偿体系。  相似文献   

18.
19.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中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对金融消费者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服务领域的消费者保护问题,成为最近<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无法回避的内容.修订工作应充分考虑这种制度需求,在立法宗旨完善、消费者概念界定、保护范围扩展、政府责任强化等方面完善相关规则,促进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消费领域的扩展,从而消费者的范围也随之扩大。本文旨在通过对消费者是自然人还是单位问题的探讨以及对"生活消费"内涵的理解,进而提出对消费者概念界定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