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首先阐述公共行政转型的依据,该依据由西方最新的行政学说为理论启示,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现实国情,继而引申出大部制改革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在之后大部制改革与公共行政契合点的相关论述上,笔者又以精简机构、放权社会、服务公民的三大契合点,展开了对“大部门,小政府,大社会”的思考与展望,最终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公共行政转型道路。  相似文献   

2.
《商》2015,(33)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服务是公共管理的本质,政府、公务人员的本职任务是为社会公民服务,保证公民的利益。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我国政府公共行政进行改革,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服务型政府,坚持以民为本,以服务社会公民为任务,创新政府管理模式,不断政府服务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公民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环境,也对公共行政和公共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网络为主体的电子政务,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政务公开途径。政府部门应当顺应这一潮流,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技术手段支持,从而使我们的政府成为能够为公民提供更完善服务的政府。  相似文献   

4.
现代公民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投票人、纳税人和服务接受者,而是地方政府的问题架构者和服务质量的评估者。当前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质量并不高,遭遇了诸多的困难和“瓶颈”。文章以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为切入点,就当前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困境展开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以新公共利益、公民精神和民主治理为核心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后,在公共行政活动中,政府的角色应当是:指向全体公民的服务者.构建以公民为主体的共商社会,不仅要关注新公共管理理论所主张的竞争、效率和绩效,更应关注宪法责任、民主、公意等公共政治价值理念.政府应更加关注以公民权、公民参与和优质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公民精神建设.同时转变行政执行观和领导观,并从五个方面重新定位政府角色:职能、执政目标、服务对象、责任和组织文化,才能最终实现民主治理.  相似文献   

6.
公共行政是指政府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管理活动。公共行政不仅讲究效率和经济,也特别注重公平。并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确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公共行政把以人为本做为主要目标,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的公共行政实践的方向。公共行政公共性和民本性得到更加彰显。弗里德里克森所著的《公共行政精神》科学的界定了公共性的定义,对公共行政的公正性以及公民精神等民本性内容进行了具体而又详细的论述。这些理论对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世界银行专家认为,公共行政文化的建设对于中国建设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指导和规范作用,而政府机构透明度和问责制的改革是提高政府效能的必由之路。世界其他国家在增加政府透明度、公民反馈及政府回应等方面经验的总结,对我国提高政府效能有很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商》2015,(23)
<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政府重塑政府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新公共管理在当代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中越来越显现出主导地位。然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其风靡欧美国家之际也遭到了多方面质疑,新公共服务就是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的反思,尤其是针对作为新公共管理核心之一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公共行政理论。下面我将基于新公共服务,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一、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1  相似文献   

9.
我国公共政策的参与制度经历了以政治运动为特征的“人民参与”机制和今天的以非制度性参与为主导的“市民参与”机制两个阶段。由于强势分利集团的存在,当前的公共政策参与机制存在着进入诺斯路径依赖Ⅱ的危险。因此,未来应以简政放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公民参与法规制度、发展中介组织、培育公民意识以及民主化操练为制度变迁的动力,经由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制型发力与民间自下而上的诱致型推动,构建未来以制度性参与为主导的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监管资源稀缺的约束下实现公共产出的最大化和公共服务的最优化?如何令传统的行政管理革故鼎新、增进社会福祉?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课题,提升政府监管能力也随之成为了行政改革的最强音。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以及提高政府效率掀起了政府改革的热潮,从尼斯坎南的官僚经济思想到英国的撒切尔政府再到美国政府的“国家绩效评估委员会”,改革的核心是:在公共行政领域培养以业绩为导向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台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创新性地推动企业公民理念与实践的发展?这成为摆在我国企业面前的一道时代命题。12月2日,“2012第八届中国企业公民年会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由中国社工协会企业公民委员会、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共同主办。围绕企业公民的“传承与创新”,与会企业、政府等各方代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经济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新公共管理的发展,公共经济管理公共性偏失问题严重。本文分析了我国公共经济管理公共性偏失的表现,主要包括政府主体的缺陷、民营化导致公共利益流失、民主制度不完善和公共行政监督缺位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矫正公共性偏失的政策建议,如规范政府主体职能、发展协作管理、完善公民参与和强化公民意识教育等,以期为我国公共经济管理的改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人们把当今时代称为“行政法时代”,是继“刑法时代”和“民法时代”之后正在形成和发展的一个法律时代。其关键在于对政府来说“法无授权不得为”,对公民来说“法未禁止即可为”。政府要牢固树立公民观念和公法观念,把不得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出发点。“无法即无行政”。政府不能任意确定所谓的公共利益,不能假借公共需要的名义过滥设定许可、收费、处罚等来追求单位团体的利益,不能随意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行政权力是有限的和义务性的公共权力,需要由法律授予。 “依法行政”像“依法治国”一样,…  相似文献   

14.
孙潇雅 《商》2012,(22):181-181
当下,在公共行政动荡变革的背景下,对公共性的解读应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即关注人的改变应先于制度。《公共行政的精神》一书从"公共性"谈起,对涉及公共行政领域的公正、公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分析。这其中体现的社会公正、服务理念等公民精神对公共行政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选择。顺应西方管理思想人本化的趋势,解读肇始于西方国家治道变革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并以其内蕴的人性化、民主化和多元化价值理念为借鉴,我国各级政府应积极秉承“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及时变革行政职能,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促进中国公共行政系统由传统型向现代公共服务型转变。  相似文献   

16.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制度化要素,以网络、信任和规范的形式,增进了社会信任、团结与合作。事实表明,社会资本不仅能够对法治秩序提供有效的伦理价值支撑,为公共行政领域提供必要的社会整合,也促进了政府的民主和效率。然而,当下我国的社会资本出现了异型发展走向,进而形成了对公共行政伦理秩序的冲击。因此,必须对社会信用关系、网络和规范体系进行现代性重建,以充分发挥其对公共行政伦理秩序的建构和支撑作用,推进我国公共行政领域的民主和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7.
现代公共行政管理中的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是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政府侧重法则、规则的制定,把该由市场和社会来做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具体性事务交由市场和社会。但是,政府下放和取消行政许可事项后,也并非放任市场、社会无序发展,而需要从市场和社会角度,及时按市场规则从计划经济的“行政许可”向由社会组织调节的“认证认可”转变。认证认可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效消除经济运行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调节和促进了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有序发展,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有序发展,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制定是政策过程的首要环节,是政策科学的核心主题。面对现实中的一系列公共问题,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会面l临着政策制定的任务,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有效性,是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减少工作失误的重要保障。民意,一般的语意就是“民众的意愿”,或者“人民共同的意见和愿望”。詹姆斯·M·伯恩斯等学者认为,“民意并不是一个坚实的整体,而是一些观点、态度的松散而复杂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有关公民参与的研究既有政治学的视角,也有公共行政学的视角。公共行政学视野里的公民参与研究涉及到公民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的全过程。公民通过各种合法途径表达利益需求,使政策更具有回应性,更符合民众的需要。公民参与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的发挥却受很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对公民参与的作用需要作辩证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政策过程中融入有效的、积极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20.
楼永良 《浙商》2013,(5):28-28
事件 Event 著名企业家宗庆后近日呼吁政府改善投资环境,这样企业家才会把更多资金投向国内。而不是去国外做“二等公民”:“我们的政府是服务的政府,不是垄断企业的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