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2 毫秒
1.
近两年来到处都是“中国制造”失利的消息,从纺织品、打火机和鞋,到电池、DVD、路由器……总括起来大概以两种方式失利:先是反倾销,接着就是专利战。“中国制造”肥了,令世界瞩目,这是好事;但我记得鲁迅先生讲过:“倘是狮子,自夸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但如果是口猪或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坦率地说,“中国制造”现在就是那只肥大的绵羊,而屠夫最得心应手的武器就是“专利战”。反倾销针对的还只是“中国制造”的价格,专利战针对的却是“中国制造”的“文化”,也就是中国人对无形的知识产权的木然。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初期创业家,我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获得和失去。事实上,可能除了创业,我一无是处。” 这是美国知名的“连续创业者”斯图亚特·司考曼的一段自白,我们不得不感慨美国人的坦率,但人们千万不要对他面对中国记者时的谦虚所误导——因为作为职业创业家,他在美国人眼里是非常成功的人物,比如他曾操盘的reel.com网站项目,就曾以一亿美元的价格卖给好莱坞,这是个足以让美国人眼红耳热的价格。  相似文献   

3.
自11月23日起,一则30秒、以“携手中国制造”为主题的商业广告在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美国频道、美国头条新闻频道和国际亚洲频道播放,为期6周,内容是宣传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产品其实也是世界上各个贸易体共同分工协作、盈利共享的事实。当然,该广告也有利于重新打造并巩固“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的声誉。  相似文献   

4.
美国记者Sara Bongiorni在某年圣诞节时偶然发现家里的大部分用品是产自中国的,这让她很震惊,于是决定开始尝试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Bongiorni这样做并不表示中国生产的产品都是不好的,而是想尝试一下自己是否能完成这项“壮举”。她在2007年出版的《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家庭在经济全球化的生活历险》一书中记录了这一段经历。 中国美国商会主席James Zimmerman在采访结束后,给本刊写了一篇名为《美国制造》的文章,提出“美国需要中国,如同中国需要美国一样”。当作回复记者关于“中国制造”的提问,并表示这是自己阅读《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家庭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生活历险》一书后的感想。本刊经摘编后予以刊发。  相似文献   

5.
当大量越南制造、印度制造崛起,价格不再成为“中国制造”的优势时,提升质量、专注品牌建设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关注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6.
一面是中国制造中的“爆炸式”发展,另一面是中国制造业外迁至东南亚或南亚等地。更让被冠以“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窘迫的是,德国制造精湛的工艺仍无法撼动,美国制造的卷土重来、日本制造的逆袭,都会让中国制造处于焦灼的境地。中国制造的良性发展之路究竟在何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有人津津乐道于现在的“制造大国”地位。其实,“中国制造”仅仅是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分工的基础,在未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中国制造”不能支撑中国成为经济强国,“中国经营”才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强盛之路。  相似文献   

8.
在莫斯科曾经有两个最大的中国皮衣批发市场———“兵营”和“扩东商贸中心”。皮衣状况的重大变化———“兵营”“兵营”的老板是俄籍亚美尼亚人。据说最初她借助一个中国老板的资金并与之合作开办了批货楼“莫丹”。不久,她又与莫斯科的亚美尼亚势力联合在一起,甩掉了投资的中国老板,亲自经营着这个莫斯科最大最早出现的批货楼。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前几年,在俄罗斯的中俄“合资”、“合作”企业的中国老板像这样“为他人作嫁衣裳”,被人“摘挑”的现象比比皆是却事实。这就难怪中国商人们现在绝大多数都要求注册独资公司对“合…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灵魂,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和创新知识的传播。然而,尽管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制造技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中国目前只是非创新产品制造大国,仅靠劳动力、价格、资源和非竞争性的比较优势,在低端产品上占有世界一席之地。中国的服务业仍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大多数企业仍在从事“微笑曲线”里附加值最低端的生产,中国人干的大多是“卖苦力活”。  相似文献   

10.
“中国价格”优势2004年底,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首次提出“中国价格”的概念。按照“商业周刊”的说法,“中国价格”这四个字,含义是中国厂商的产品售价要比美国厂商低30%到50%,中国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有时甚至比美国企业的原材料成本还要低。《商业周刊》的文章中列举了一些产品的“中国价格”和“美国价格”:比如,中国厂商生产的30英寸液晶电视机在美国售价为1600美元,而飞利浦的同类产品售价却为2000美元;在中国生产的商用数据交换机的公开售价为18.3万美元,而美国公司生产的同类产品售价高达24.5万美元。  相似文献   

11.
钟林超 《华商》2012,(8):14-15
曾几何时,“made in china”让国人骄傲,可现在,中国制造却让外国人眼红,使中国人迷失。“中国制造”究竟怎么了?“中国制造”泡沫化了!  相似文献   

12.
《国际广告》2010,(8):16-16
发力对欧出口“中国制造”投放BBC 《中国制造》电视广告片,继去年底在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播放之后,再度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旗下四个频道播放,可以覆盖欧洲、业洲和人洋洲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累计播放次数将达到约400次。存应对欧债危机对我国出口影响的背景下,本轮“中国制造》海外播放的时机选择值得关注。(《第一财经日报》)  相似文献   

13.
邢和平 《现代商业》2012,(29):49-50
自2000年开始的十年发展,“中国制造”已闻名全球。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逆市向上,2010年制造业产值的全球份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正是在这两年,“盛世”景象之下,“中国制造”内部开始经历脱胎换骨式的蜕变与再造。今天我们看到的“高端上不去、低端难保持”的困局,正是转型期必然的乱象和必经的磨炼。“中国制造”还能继续保持在国际竞争中优势的应对策略是本文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4.
《进出口经理人》2008,(1):78-78
圣诞节来临,美国人萨拉忽然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有25件;而家里的DVD、鞋、袜子、玩具、台灯……也统统来自中国。面对此情此景,她不禁自问: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活下去?全球化真的已经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吗?于是萨拉突发奇想,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带领全家开始尝试一年不买中国货,从而诞生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国制造”也已经成为了高质量低价格的代名词。但在中国飞速发展的同时,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脚步的加大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在不断涌现。蓝色贸易壁垒便是其中之一,它是以SA8000标准为核心的一种新型贸易壁垒,它的产生对中国这类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核心的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文将结合对蓝色贸易壁垒以及“中国制造”发展现状的分析对蓝色贸易壁垒下“中国制造”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近几年席卷湖北乃至全国的“商品打折狂潮”中,服装打折首当其冲.其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幅度之大,是名不虚传的“价格商战”的代表行业.武汉市商界在春节前的“狂送风”中衣着类价格平均下降27%,其中皮衣、呢大衣、西服的降幅高达30%至50%.  相似文献   

17.
《四川物价》2008,(9):18-19
阅读:《南方周末》报道说,凭借价格利器,中国制造在十几年间席卷世界.尤其最近五六年,“世界工厂”的地位已经无可置疑、无法撼动——目前,全世界70%的鞋和玩具.50%以上的PC、手机、彩电、空调,40%的纺织品都在中国生产。但是,去年以来,价格这个战无不胜的中国利刃开始变钝.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劳动力变贵、原材料涨价,多项因素叠加.像服装玩具制鞋这些典型的“中国制造”的成本上升了30%左右。屋漏偏逢连夜雨,全球性衰退在告别世界经济20多年后又卷土重来,难免让高度依赖外需的“中国制造”阴云密布。面对三四倍于自身利润率的成本上升,企业将如何应对?毫无疑问,十几年来一直顺风顺水的中国制造正面临一场大考,虽然我们急切地想知道答案,但企业需要时间答卷。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底,一则时为30秒的“中国制造”广告宣传片在美国有线新闻网高调播出,作为我国政府首次全球推广的形象广告,虽然还不能根本解决国外更为关注的品质问题,但还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中充分展现了“中国制造”的无比自信与合作共赢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9.
曾经,欧盟对中国动物源性食品全面禁止,日本对中国农产品彻底封杀,美国对中国瓷器制品多次叫停。这一切皆因“绿色标准”。从英国的“环境管理体系规范BS7750”,到法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NFX30—200”,再到欧共体的“工业企业自愿参与环境管理、环境审核规划EEC1836/93”,“绿色标准”下无不刀枪遍野、戈戟林立。林林总总的“绿色标准”催生了形形色色的“绿色认证”。从美国的UL认证,加拿大的ECP认证;从法国的NF认证,再到欧盟的CE认证、FV认证,又无不验证着“得标准者得天下”的生存法则。也因此,“中国制造”风靡世界,“中国制造”更危机四伏。欧盟“环保双指令”的出台再次让“中国制造”陷入水深火热……  相似文献   

20.
受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以成本优势著称的“中国制造”正在失去价格优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贸困局。然而在103届广交会上,却有这样一批中国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突出了重围,并且逐渐步人良性发展轨道,这为“中国制造”突破外贸困境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