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本文定量评估了高校扩招对大学教育回报率的异质性干预效应。基于“反事实”和“局部干预效应”的思想,将大学毕业生区分为扩招前不能升学扩招后却可考上大学者和即使没有发生扩招也能升学者。研究发现:高校扩招使前者收入增长了约40%,且并未明显削弱后者收入优势。这一结论在男女样本间存在明显差异,有必要通过推进高中教育质量均等化等措施保障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权益,使扩招“红利”惠及社会每个阶层。  相似文献   

2.
张春霖 《发展研究》2006,(10):118-119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社会后置效应凸显,高校毕业生大幅度增加,就业难问题已成社会热点,就业率问题从社会经济领域进入高校,并渐成社会广泛争议的焦点。新近不断被媒体披露的就业率造假又再度引发关于就业率的热议。笔者多年从事毕业生工作,想就就业率政策问题谈几点看法,以求指正。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高校扩招和教育大众化几个社会经济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颖 《经济师》2003,(3):94-95
文章从高校扩招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 ,从国家对高等教育所能给予的财力支撑、社会的经济结构为大学生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出发 ,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超越经济发展速度 ,指出只有结合着解决扩招中暴露的教育中的根本问题 ,稳步地适当地扩招 ,兼顾速度与质量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之道 ,思考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路子 ,才能使扩招顺利的发展下去 ,完成教育大众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鄢高翔 《生产率系统》2002,(3):35-37,5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就业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明显提高,但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也变得非常突出。本文对安徽省普通高校扩招后规模、质量及效益之间的现状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实现普通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冉亚清 《经济师》2005,(6):104-105
文章针对自1 999年高校扩招的缘由及实施状况,引出衡量高校扩招速度是否合理或是否该继续下去的四条基本依据,并依此得出我国几年来高校扩招是一个大跃进式的过快速度的结论,由此引发一系列与经济社会不协调的问题。文章最后分析了产生高校扩招的原因及控制扩招冲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校扩招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扩招是1999年初经济学家开出的一剂旨在拉动内需的药方。近几年来,中国高校连续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中国高校扩招以后的影响作了回顾与反思并指出,为拉动内需,今后中国可适度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但增幅应有所减缓,同时应尽快推行高校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高校扩招的经济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国家决定在高等教育原定招生计划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33-1万人。此举使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从去年的108万人跃至156万人,实际扩大招生48万人。面对高校的扩招,社会各界反映不一。但从经济学角度看,高校扩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有益的。1-高校扩招将扩大教育消费需求,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原动力。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原动力,这是已被证明了的事实。舒尔茨1961年在研究美国1929~1957年的经济增长时认为,美国整个国民收入增长额中33%的贡献率是通过教育投资获得的。当前,知识经济的…  相似文献   

8.
许海元 《经济论坛》2000,(21):42-42
在1992年到1998年期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很快,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增加了123万,年递增7.7%,基本上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步。1999年国家原定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为131万,比 1998年增加 23万人,而实际招生规模达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近52万人。1999年招生后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415万人,净增76万人。2000年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实际招生达200多万人,比1999年增加了近50万人。实践证明,1999年和2000年大幅扩招是非常正确的,“扩招效应”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  相似文献   

9.
笔者分析了高校扩招后在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结合笔者从事学生工作实际,从十个方面阐述了扩招后如何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并列举了一些案例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受教育水平、教育回报率与收入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均收入的差距受人力资本差距影响,人力资本差距越大,人均的收入差距就会拉大。同时如果教育差距体现在高等教育水平上,则收入差距会拉开更大;若教育差距体现在初级教育水平上,则收入差距拉开会相对前一种情况要小一些。中国教育回报率的变化不同于国际上的一般趋势,更多地表现为教育程度越高、教育的边际回报也越高的趋势。教育水平,教育回报率与收入差距三者之间的关系表明要减小收入差距必须加大教育投入,缩小教育及其回报率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劳动市场信号发送理论,分析我国高校扩招引发的教育信号贬值的内在机理.扩招降低了进入大学的学习成本,导致了教育信号的过度投资及分离均衡的教育水平提高(即就业门槛提高),文凭的信号作用贬值.扩招后不同群体的信号投资方式和境遇不同,大学生的信号投资激励增强,而高中生缺乏信号分离自己.信号投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雇主与雇员的相互博弈过程会产生自增强效应.如果高校不断扩招,会导致信号投资的不断攀升,形成信号投资泡沫.  相似文献   

12.
典型调查表明,扩招会带来大学生就业率的下降,扩招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就业率的影响程度不同,不同范围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率的影响程度也不同,这是高等教育投资规模扩张导致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增大、收益降低的表现。要控制投资的增长规模,调整投资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从而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3.
关于取消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主体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武萍 《经济师》2011,(8):80-81
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工作,我国现行实行的是以高校作为就业率统计主体的体制。文章就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主体的体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取消现行由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主体的必要性,构建政府统领、高校配合、第三方为主体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新体制等方面进行探讨,其目的是促使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地区资本回报率的差异及其变动决定了一国总体投资效率的走向。根据1990-2012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宏观数据的测算,更新了三个地区资本回报率的变动情况,然后构建计量模型分析资本深化、技术进步等五大因素对地区资本回报率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990年以来各地区资本回报率呈现波动式下降,至2012年已低于20%。资本深化抑制了地区资本回报率的增长,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和技术进步可以显著提高资本的产出效率,外贸依存度的增加阻碍了东部地区资本回报率的提高,不影响西部地区资本回报率变动,但对中部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未来应根据地区经济特色与发展阶段,实施改善人力资本、促进技术进步的产业与竞争政策,提高投资效率,推动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5.
16.
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面对“扩招”,尤其我国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高校应从战略高度来审视质量问题、竞争环境问题以及行为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普通高校扩招规模迅速增长的制度原因 1、规模经济 生产中的规模经济是一种技术现象,要使生产效用达到最大化,就需要一定的生产规模。规模较小时,成本较高,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成本有递减的趋势。规模经济的概念既适用于一般的企业,也适用于其它的经济或者社会组织。在1999年之前,我国高校的规模不是很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Bai et al.(2006)和CCER“中国经济观察”研究组(2007)为中国宏微观两种数据来源的资本回报率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但沿用上述两种方法开展后续研究存在两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一,相似对象下两种方法的宏微观资本回报率测算结果不相等;第二,不同对象间两种方法的宏微观资本回报率测算结果不可比。本文从Cochrane(1991,1996)的资本回报率定义出发,利用投资的q理论构造单一测算思路——资本边际转换率测算方法,将宏微观两种数据来源的资本回报率融合在“资本回报率=资本边际转换率”的经济意义下,实现相似对象的宏微观资本回报率测算结果相等,并将不同对象宏微观资本回报率的对比建立在可比的资本边际转换率基础上。可以证明,Bai et al.(2006)和CCER“中国经济观察”研究组(2007)两种方法分别是本文方法在一定假设条件下的特定应用。综上,本文方法为未来中国资本回报率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可以有效替代Bai et al.(2006)和CCER“中国经济观察”研究组(2007)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校扩招政策的冲击远超出了劳动力市场,我们应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综合评估其对大学毕业生福祉的影响.文章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基于"局部干预效应"概念框架,识别出教育成就受扩招政策差异化影响的不同群体,然后运用双重差分法定量评估了扩招政策对他们幸福感的异质性干预效应.研究表明:(1)招生规模激增削弱了那些即使没有发生扩招也能继续深造者在劳动力、婚姻等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幸福感.(2)那些受益于扩招政策而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的人,由于大学生活和毕业前景与他们之前所想象的落差较大,其幸福感并未因此而提高.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从数量扩张阶段向质量提升阶段转型之时,文章从主观福利视角为家庭如何进行教育投资提供了参考,也为政府部门如何应对扩招政策的负面影响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