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国金融市场,这一现象一直是令研究者们困惑不解的难题.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程度和西方国家相比更为严重.在股权分置改革前投资者情绪影响着我国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在股权分置改革后投资者情绪依然影响着我国封闭式基金的折价.股权分置改革虽然有助于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有利于规范我国的证券市场,但它不能改变投机者们在进行投资时的一些不理性因素.投资者情绪的存在导致了我国封闭式基金长期处于折价状态  相似文献   

2.
投资者关注被认为是影响IPO首日收益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学者在投资者关注的代理变量选择上进行了较多研究,近年来的趋势是利用搜索引擎数据来作为投资者关注代理变量。利用百度指数提供的搜索量数据,构造了一个投资者关注的直接代理指标,在此基础之上,又利用投资者关注理论创造性地将IPO首日收益率切分为初始收益率和IPO首日交易收益率,实证发现投资者关注对IPO首日交易收益率是没有显著影响的,只会影响IPO初始收益率,并借助于投资者行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大量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现象.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通过对投资者心理偏差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为偏差进行分析,指出处在弱式有效的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征,对指导投资者行为决策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行为金融学对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大量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现象。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通过对投资者心理偏差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为偏差进行分析,指出处在弱式有效的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征,对指导投资者行为决策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行为金融角度浅析IPO折价交易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O折价现象是中外证券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本文着重从行为金融理论的噪声交易者行为假说及自我归因假说分析了了IPO折价的原因,并得出成功的投资者是那些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他们的行为偏差之前采取行动的投资者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Probit和Tobit模型检验了投资者情绪是否是内部人交易的信息来源。结果显示:投资者情绪越高,内部人卖出倾向增加、卖出强度增大,内部人买入倾向降低、买入强度减小。投资者情绪对内部人卖出的影响大于其对内部人买入的影响效应。在控制投资者情绪后,公司未公开的季度业绩变化信息并未对内部人的卖出交易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一现象符合“前景理论”的“确定效应”。  相似文献   

7.
胥传超 《商业科技》2014,(5):144-145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稳健性在会计实务及会计理论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伴随着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普遍,不少企业管理者利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来侵害公司股东的经济利益,正是基于此,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日益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围绕会计稳健性介绍了相关背景,并对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稳健性在会计实务及会计理论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伴随着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普遍,不少企业管理者利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来侵害公司股东的经济利益,正是基于此,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日益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围绕会计稳健性介绍了相关背景,并对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9.
林雪 《消费导刊》2009,(11):215-215
尽管我国股票市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仍不是十分成熟,其中突出表现为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现象明显,新兴市场中投资者的非理性程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中的投资者的非理性程度。投资者心理在近年来我国股市剧烈波动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群体效应、事后偏见心理、后悔心理、认知失调、选择性理解等通过影响投资者行为影响着股市的波动。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投资者的很多行为都无法用标准的金融理论来解释,标准金融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行为金融学越来越受到金融学家的关注.行为金融学的灵感主要来源于心理学,而其最主要的一个结论就是人们是过度自信的.文章在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综述了投资者过度自信的表现及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存在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其投资决策会产生偏差。本文运用深圳和上海股票市场1995—2009年的股市指数日收益率和交易量研究我国股市投资者的过度自信现象。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存在过度自信的行为,在牛市阶段过度自信的程度要大于熊市;过度自信使投资者过度交易,从而导致市场交易量显著的增加;此外,市场行情迅速而剧烈的转变对投资者过度自信程度的改变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晨 《商》2013,(23):229-229
传统的金融学理论讲授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释证券市场,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传统理论已经没办法解释证券市场的“异常现象”。所以,许多金融学家们打算另辟蹊径,换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引起股票等金融波动的投资者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知识来解释股票价格的波动。本文也是运用行为金融学的一些相关基本理论,特别是股票投资者非理性心理现象,对这些心理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进而论述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给投资者提高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行为金融理论对我国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未能发挥稳定市场作用的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并非天生就能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只有在与机构投资者获取利益的行为目标相一致且其能力能够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的稳定者.机构投资者所处的环境也对他们发挥作用有很大的影响,如对机构行为绩效的评估和考核机制、机构投资者队伍的构成等.最后,文章对如何有效地发挥我国机构投资者稳定市场的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自由现金流量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较为关注的焦点,自由现金流量的分配和使用影响着公司各股东切身利益。作为公司外部监管力量,机构投资者近年来的发展和壮大,逐步成为资本市场中一支重要力量。基于机构投资者内在委托代理结构的分析,试对机构投资者对自由现金流量的监管进行理论探讨,以求寻找更有效的途径来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IPO抑价现象普遍存在于各证券市场,且影响因素较多.本文利用期权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A股市场短期投机行为与IPO抑价现象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由于我国投资者知识及经验相对缺乏,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大,羊群效应严重以及投资渠道缺少和二级市场长期风险偏高等原因,使投资者更倾向于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进行短期投机套利,由此带来的投机行为成为我国A股市场IPO高抑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IPO抑价指的是新股的发行价通常显著低于其上市首日收盘价的现象。一、基于投资者情绪的IPO抑价剖析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会受到自身认知或者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做出与完全理性条件下不同的决策,从而导致了证券市场上各种异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解释市场中的个体投资者为什么存在非理性行为,并指出一些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用行为金融学的原理来分析这些非理性现象,及用此理论给予投资者一些投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股票市场主要以"散户"为主,然而这些个人投资者由于专业知识、股票操作技术等能力的欠缺,普遍存在非理性投资行为。这使得传统投资者的理性框架理论难以解释中国股票市场火爆的"高送转"行情。本文通过行为金融的理论框架,分析"高送转"概念下个人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和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该题材迎合投资者的内在动因,系统性地阐述中国股票市场"高送转"现象的前因、后果及相关利益链条,在揭示这一投资者非理性现象的同时,阐明管理者对于这一非理性行为的迎合和利用。并对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提出了建议,也为监管者加强市场监管、改进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派现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建新  龚练 《商业会计》2011,(26):30-31
机构投资者能否通过影响公司的财务决策进而影响公司价值,一直是财务学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2009年沪深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派现的影响,检验机构投资者是否在我国公司治理中发挥治理、监督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派发现金股利水平越高,并且机构投资者持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上市公司恶意派现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的经济行为主体,从心理预期到理性预期,从理性特征到非理性特征,对投资者行为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投资者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和波动性都具有影响。本文在介绍投资者投资决策的理论基础上,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主要问题是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过度投机行为,最后提出抑制投资者投机行为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