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任一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4):115-116
房地产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供给垄断、信息不对称、房地产的外部性及公共物品属性等原因使得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难以发挥,需要政府"有形的手"进行宏观调控,以保持房地产行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按月计算的房地产业使用土地的供应量,这个供应量充分显示出对这个产业的重视度和它面临的问题,以及它未来的预期。第一个阶段是2003年以前,当中国的产业政策为需要市场化取消福利分房的时候,平均每年的土地供应量大约以40%的速度增长。那时候的土地是充分供应,因此在1998年-2003年的几年里,房价平均增长3.5%,老百姓收入增长平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济南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虽然济南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房地产业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但济南的房地产市场还处于非均衡状态。本文从总量、结构和价格等方面对济南房地产市场的非均衡状态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6.
县域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解决县城职工住房问题、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全面提升、改善县城建设风貌、扩大就业渠道等方面具有推动作用。同时。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促使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但是.山东省除了二十几个全国百强县之外.其他县和县级市的房地产市场还不够活跃.应认真加以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很不均衡。区域分割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房地产市场调节失灵,信息不对称。本文以房地产市场评价理论为研究基础,就如何解决房地产市场失灵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和谐稳定的市场秩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数月过去了,几个外国专家曾预言的“价格破裂猛跌”和“大逆转”之势非但没有到来,反而在实践检验下象泡沫一样地“破裂”了。流言虽已散去,但其带给中国房地产业的启示与思考却是现实而长远的。 相似文献
9.
10.
尽管自2008年四季度以来,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房产"救市"的政策和措施,各主要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也略有回暖之意,但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市场的一些先行指标依然不容乐观,市场萧条的态势仍在延续。 相似文献
11.
12.
土地储备对房地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储备制度作为“经营城市”的重要措施,正在我国1000多个城市推广实施。该制度是政府为提高土地宏观调控能力和合理分配土地收益的重要创新工具。它既维护了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完整性,又满足了市场机制对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发展。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对国民生产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一季度,重庆市房地产市场在土地市场总量控制下平稳运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商品房和存量房交易大幅上升,商品房空置进一步下降,投资型物业成为市场主卖点。主要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14.
导致现阶段我国房价持续上涨的最重要原因,是宽松的货币环境和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及不合理的土地出让方式。因此,要遏制房价的上涨也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16.
在全球经济开始回暖之际,阿联酋迪拜的主权投资公司迪拜世界公司却突然宣布暂停偿付债务,此事不但导致全球股市急速下趺,更让人们对金融危机的走势产生担忧。事实上,尽管迪拜事件所涉及金额多达600亿美元,并因为相关商业银行计提坏账而加剧信 相似文献
17.
1996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与政策分析陈广言(深圳市建筑定额价格管理站深圳518031)1995年我国房地产业的增长速度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过份开发土地和扩大投资规模的现象得到抑制,投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然而,尽管经过二年多的宏观调控,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房地产市场属于典型的“寅吃卯粮”,国家在一次性征收房地产开发和施工的各项税务之后,房地产后续经营活动所得利润几乎完全归投资者所有。而我国土地使用权出让期限一般为40到70年,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大量出让的土地将会在一次性获得出让金后,在相当的时间内不能在从土地受益中获取利益,今后支撑地方政府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将会出现阶段性的枯竭,地方政府将会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 相似文献
19.
再没有哪个行业如房地产业般受到中央政策的“青睐”了,针对非理性繁荣的房地产市场,中央政府在短短两个月内连出几道金牌。今年3月,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被作为“房地产新政”写进了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5月11日公布的七部委意见,更是将平抑房价作为重点,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据各地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反馈的数字显示,国家调控房价政策相继出台以来,部分城市的房价不同程度出现增速减缓现象。七部委稳定房价的意见出台一个多月,一些地方的房地产市场不同程度地出现降温, 相似文献
20.
自2001年下半年开始,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评论开始热闹起来。在诸多评论中,有不少真知灼见,也有些杂音。分析这些杂音,可以发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对房地产这个行业不甚了了,危言耸听,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另外一种便是,对房地产行业偏爱有加,不乐意别人说它的不是,或者只是轻描淡写、甚至文过饰非。笔者推崇的是:业外之人,多了解一下这个行业;业内之人,多了解一下全局。撇开门户之见、丢弃个人好恶,客观一些、再客观一些。秉承这样的立场,笔者作为一个业内人士,试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作以下评论。1.先对20世纪末的市场作简单评价,作为评论21世纪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