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大学生价值观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意义等问题的追求及其评价的根本观点。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主要包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价值原则的实用功利化、价值实现的个性化和价值观发展的待成熟化。高校辅导员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和形成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必须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生态经济的"和谐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生态经济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是“和谐”,实施生态经济,能促进生态学、经济学、伦理学的和谐,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促进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徐群  高月娜 《当代经济》2007,(12):52-53
企业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元素,而企业的和谐发展又必须依托于技术创新的生态化.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应对技术创新观做出全新的价值选择,坚持科技创新的生态价值取向,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又创造生态价值,最终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嬗变与校园文化的建构浅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汉文 《经济师》2003,(1):111-112
文章通过对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扫描 ,分析了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表价值取向 (包括政治价值取向、人生价值取向、审美价值取向、职业价值取向等 )和深层价值观 ,并指出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有效途径 ,影响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论安全生产法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部门法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取向以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安全生产法》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安全生产的基本大法,具有丰富的法律内涵和规范作用,充分体现了安全与生产并重、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认识与理解安全生产法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更好地贯彻该法。  相似文献   

6.
郭富华 《经济师》2012,(7):21-22
青年的人生价值观反映着特定时代的青年对人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各类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各种社会思潮的猛烈冲击下,在这个多元、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当代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谐之人、和谐之心、和谐之理念,是铸就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而和谐之人的培养,离不开和谐教育价值观的重塑。面对我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惑,必须重塑和谐教育价值观。和谐教育价值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人与社会和谐的价值观、人与自我和谐的价值观、人与超我和谐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王刚  许张毅 《经济师》2014,(1):171-172
价值观是关于社会价值的根本看法。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营造和谐社会氛围、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自我素养的重要举措。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还有不足,改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现状对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价值取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精神为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谐文化建设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创新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创造更多更好的和谐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朱礼龙 《生产力研究》2005,(9):74-75,119
本文分析了儒家文化的现代精神及其价值,即和谐意识与可持续发展、人本意识与管理的载体、道德意识与“义以为上”的价值观、力行意识和经世济民的实用理性,论述了企业价值创新的儒家文化渊源,即企业价值创新体现儒家文化的和谐意识、价值创新企业树立起人本意识的大旗、价值创新企业秉承“义以为上”的价值观、价值创新企业体现力行意识和追求经世济民的实用理性。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作家、艺术家(以下统称“文艺家”),可以说是使命光荣,任重道远,因为文艺家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神圣职责,他们自身的价值取向以及其作品所反映出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社会主流文化的思想意识,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2.
马萧 《发展研究》2007,(11):79-80
和谐企业文化,是以和谐思想为内核,融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习俗风尚、行为规范、制度机制于一体的企业文化形态.建设和谐企业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新动力,是增强企业文化竞争力的新需要,也是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建设和谐企业文化,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以人为本的要求,还要吸收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当前要着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创新发展,建设和谐团队,解决企业员工的实际问题,同时要着力于企业和谐领导班子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两型社会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遭遇重大"瓶颈"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社会发展目标上,具有不同于以往的价值追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层面构建和谐生态价值观是实现两型社会价值诉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文化决定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构成人的行为准则。高等学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更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营造文化环境上,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校园文化体系,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把师生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达到提高高校综合办学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在革命年代、建设年代取得了诸多人生和事业上的成绩,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些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恩来一生信奉的哲学理念———主张中和中庸的和谐哲学思想。周恩来的和谐哲学思想有其形成的各种条件,一方面和周恩来的留学经历、革命经历、建设经历相关,另一方面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感染密切相关,也和周恩来本人的家庭经历、性格爱好有关。正是在这些条件和背景下,周恩来才形成了自己成熟的和谐哲学思想体系。从内容看,周恩来的和谐哲学思想内容丰富多彩,体现在人际交往、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革命方略与建设战略、外交建设与统战工作等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上。这些和谐哲学思想和实践体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个体价值、国家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功利化、谋职化所带来的弊端,追求身心和谐的教育思想愈受欢迎。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的内容实质和表述形式都体现着和谐思想,即教育与生活的和谐,学校与社会的和谐,教学做的和谐,和谐构成了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精髓。在这一思想引领下,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在目标指向上追求个体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以民为本、农民至上,重视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明确宣传思想战线在建设和谐文化中肩负的历史使命,找准工作切入点,打造工作新亮点,扎实推进各项宣传思想工作,努力建设和谐文化,推动和谐宜人新无锡的建设。着眼于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在加快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和谐文化就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全面反映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意识活动及其产品。和谐文化反映着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把握和谐文化涵义和特征,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高小卒 《经济师》2009,(9):69-70
亲权是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人身、财产方面的管教、保护的权利和义务。当今中国社会,亲权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于未成年子女的合法利益并没有有效保护。法律发展现今.应该保证立法的科学与和谐,需要有一个将未成年子女利益保护放在首位的核心价值观来统领我们的价值取向。其核心价值取向则可以在保证相关当事人权利义务分配平衡的前提下,尽量使得未成年人的利益获得最大限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对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要把握好学生干部和时代背景的关系,立足于高校中学生干部文化体系。本文深入分析了和谐校园的科学内涵、时代特征,从现行的学生干部培养体制下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确立特色鲜明与统筹兼顾的目标定位,建立刚柔相济与法德并重的制度体系,营造内和外顺与软硬结合的环境文化,是和谐大学环境下学生干部培养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