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通过利用基于SBM超效率模型的Global-Mal mquist指数对长江三角洲26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对土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平稳发展态势,整体效率水平较高,且存在空间集聚特征。第二,土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有着统计上显著的负向影响。第三,机制检验发现,土地财政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主要通过抑制技术进步实现。  相似文献   

2.
张辽 《财经论丛》2016,(6):3-10
本文以1999-2013年全国30个省份的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对地区产业空间集聚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一个地区产业集聚程度的动态变化显著依赖于初始产业布局,伴随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要素流动对地区产业集聚水平也产生重要影响。分地区的回归结果发现,东部地区对外产业转移的确会降低本地区产业集聚水平,而中西部地区积极吸收来自于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的流入最终提高本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  相似文献   

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对于当前形成国内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成渝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指标,利用成渝地区16个城市2005-2018年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GMM的方法实证检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成渝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基于DEA-Malmquist的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通过对产业协同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测算构建模型,并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生产率影响的效果,提出通过平台共建、政策共通、市场共融以及人才共用等方面建立一体化协同发展体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以合肥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土地、生活方式四个方面,构建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0-2012年合肥市城镇化综合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合肥市经济水平和基础设施增长速度较快,作为省会城市,经济中心与行政中心一致。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资金等要素向省域中心区集聚使经济发展的能力强化,但是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合肥市前期的经济和设施水平较低。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由政府行政力、产业集聚力、民营经济拉动力、外资推动力四个方面推动,其中政府行政力对合肥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我国经济“调结构、促转型”的环境下,楼宇经济通过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培育优质持续性税源,成为最具活力的城市经济发展形态,因此也成为各城市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深入分析楼宇经济产业的业态与形态,探讨影响楼宇经济发展的要素,对城市政府准确发展定位,合理规划功能布局,确定主导产业,引导功能区产业集聚,促进城市楼宇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利用长三角地区1999年~2008年制造业行业数据,检验了影响产业集聚形成因素.研究的主要结论是:要素禀赋优势仍然是影响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但在现阶段,劳动力要素禀赋对产业集聚影响为负,劳动密集型产业空间布局上趋于发散;产业间关联效应、地方专业化水平、规模经济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因素,影响显著;经济政策因素也是导致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利用新口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和工业用地出让微观数据,检验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的无序扩张导致了行业层面的土地资源配置呈现空间分散化趋势,这意味着生产的地理集中度下降,而地区间“以地引资”竞争是导致此种空间扭曲效应的主要机制;以上影响在重点产业和财政分权度较高的地区表现更明显。未来应规范地方政府的举债融资行为和土地供给行为,提高土地供给的市场化水平和配置效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代经济发展与物流行业密不可分。本文基于空间视角,旨在探讨城市群之间的区域物流网络与经济发展的联系。首先,基于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多项指标数据,构建了城市物流综合质量评价指标。其次,采用熵权TOPSIS法对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的综合物流质量进行测度和排名。最后,运用引力模型,探讨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的物流联动和物流网络特征,并从空间视角分析了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集聚能力对其他城市的影响。发现经济发展与物流水平密不可分,中心城市集聚效应强。因此,政府应重点加强城市之间发展的平衡性,提升城市间的物流可达性,突破区域协同发展的壁垒。  相似文献   

9.
魏涛  田坤 《财经论丛》2023,(5):15-24
基于2004—2019年中国275个地级市的空间面板数据,以国家级城市群建设为准自然实验,本文实证考察了经济集聚对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及空间溢出。研究发现,依托城市群建设所产生的经济集聚效应显著促进了地方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机制研究显示,城市群建设通过吸引资源要素流入创造“集聚租”,“集聚租”带来的超额税收收入为地方公共服务供给提供财政保障。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财政压力较小和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建设的政策效果更显著。拓展研究得出,城市群建设会对周边300千米以内区域的公共服务供给产生“虹吸效应”而非“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能一定程度上的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扩张的财政政策也能在各方面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城市化进程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早已吵得沸沸扬扬,而世博会的开展,在中国各地城市化则更是一片火热的劲头。本文将通过分析城市化扩张、财政扩张的相关理论来分析其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并浅论当前土地政策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最后对该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烨  王琦  班元浩 《财贸经济》2023,(4):89-105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借助新一代数字技术打造的虚拟集聚平台赋能城市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技术选择模型将表征产业组织数字化的虚拟集聚与城市创新绩效置于统一的分析框架内,考察了虚拟集聚与城市创新之间的关系及其通过知识结构影响城市创新的关键路径。研究发现,虚拟集聚促进了城市创新发展,并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虚拟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知识溢出的空间阻滞问题。异质性分析发现,虚拟集聚对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促进知识结构相关多样性提升是虚拟集聚影响城市创新绩效的重要渠道,并且虚拟集聚的创新增长效应遵循“梅特卡夫法则”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此外,城市虚拟集聚水平越高,引致的创新促进作用及创新模式越偏向于渐进式创新。本文的研究丰富了产业组织数字化和城市创新方面的文献,为探索产业数字化及中国城市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拓宽了视角。  相似文献   

12.
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空间集聚成为城市、区域和国家发展的关键,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要素的研究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基于文献资料回顾,采用扎根理论法从数据库、产业公开资料、产业报告以及新闻媒体报道等途径收集数据资料,并进行编码分析,构建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模型,结果显示10项影响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的主要因素,分别属于文化、市场、政府和区域4个主范畴。研究结论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因素优化分析,为创意产业集群、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我国经济"调结构、促转型"的环境下,楼宇经济通过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培育优质持续性税源,成为最具活力的城市经济发展形态,因此也成为各城市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深入分析楼宇经济产业的业态与形态,探讨影响楼宇经济发展的要素,对城市政府准确发展定位,合理规划功能布局,确定主导产业,引导功能区产业集聚,促进城市楼宇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竹  潘瑾 《商》2014,(31):213-213
工业设计产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智慧产业,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正致力于建设和打造“设计之都”,也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现实,发展工业设计产业是时代的要求,而近年来上海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章主要从地理形态和空间形态两方面分析了现阶段上海工业设计产业的集聚形态,从而试图对上海工业设计产业的集聚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欧班列开通对商贸流通产业集聚产生重要影响。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研究使用跨期DID模型来检验中欧班列开通对商贸流通产业集聚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表明:满足平行趋势条件下,中欧班列开通能够显著促进商贸流通产业集聚,这在安慰剂检验、PSM-DID估计和排除选择偏误问题等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中欧班列开通对东部、更大人口规模、商业魅力型、非资源型和交通便利型的城市商贸流通集聚效应明显更强,对批发与零售业集聚的影响最大;中欧班列开通对商贸流通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轴辐效应,辐射范围在150公里以内。机制分析表明,中欧班列开通通过激发国内市场潜能、提高市场可达性水平和强化国际市场引力来促进城市商贸流通产业集聚。  相似文献   

16.
信息消费是促进传统消费产业数字化和新型信息技术产业化,进而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效应。研究发现,信息消费试点政策能够显著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机制分析表明,信息消费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创新促进效应和消费倍增效应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处于中低位水平的城市更加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对邻近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在未来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中,政府部门应当健全信息消费试点政策中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设计,畅通传导通道,提升试点政策的精准性和协同性。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经济发展能力涵括了基础能力,产业扩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诸多要素。其综合能力的消涨情况反映了城市居住水平,就业状况,社会公平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和绿色发展的环境诉求,本文以2004-2016年中国30个省(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研究样本,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供给侧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从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角度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结构突变效应,并鉴于内部细分行业集聚特征展开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在不同集聚视角下,能源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不同程度的门槛效应;就全国层面,专业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作用,多样化集聚表现出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就行业层面,细分行业专业化集聚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特征,金融业是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点行业。  相似文献   

19.
我国各地的房价上涨与土地财政和信贷扩张有紧密联系。本文以2010-2016年的百城价格指数为研究对象,利用面板模型数据分析土地财政、信贷扩张以及两者的交互项对房价的影响,发现土地财政是房价上涨的主要根源,信贷规模扩张主要是通过土地财政而影响房价上涨的,信贷规模扩张越快,土地财政对房价上涨的影响效应越大。其中,土地财政对房价上涨的影响效应,一二线城市远大于三四线城市。各地应以财政领域的改革为突破口解决房价居高不下问题,降低各地方政府获取土地财政收入以及进行土地融资的动机;同时,降低信贷资金的乘数效应,严防信贷资金通过各种形式流入地方融资平台。  相似文献   

20.
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上,通过分析要素禀赋和产业发展的传导机制,建立解释区域经济发展的固定效应模型,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1)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单独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有限,但与产业发展融合以后,对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产业融合不仅强调三产内部之间的融合,更要强调产业发展与要素禀赋之间的融合发展;(2)西部地区需要根据要素禀赋来选择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发展与要素禀赋融合发展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之一,西部地区在产业发展与要素融合时,选择发展要素禀赋优势明显的产业,更能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