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农民工工作搜寻和保留工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与农民工工作搜寻和保留工资的关系作了理论分析,提出了实证研究的相关变量和理论假设.经对调查数据的相关分析,证明了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工作搜寻和保留工资的作用.对研究结果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他们在文化程度、人格特点、打工动因、工作期望、生活方式、社会认同、价值观念、维权意识、市民化追求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具有新的特点。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他们在城市中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3.
陈瑶  李敏 《商》2013,(21):208-208
农民工创业互助组织发展前景广阔,但面临诸多制约问题。从社会网络视角探讨这一新兴组织的发展方向及其与农民工创业计划的关系可以得出:社会网络越发达的农民工,创业行为越活跃;强关系是创业互助组织创立的基础,弱关系是决定其发展水平和规模的重要因素。同时。农民工创业互助行为受到社会支持和示范效应的影响。在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妥善利用社会网络中的强关系和弱关系,将情感型策略与工具型策略相结合,是不断推进农民工创业互助组织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2005年深圳农民工整体网络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和社会讨论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无论社会支持网络,还是社会讨论网络,都有一部分农民工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而另一部分则处于边缘位置.女性农民工群体中少数个体处于核心位置,多数个体处于边缘位置,男性农民工群体正好相反,男女混合农民工群体核心成员也较少,边缘成员较多,但两者的数量差异要小于女性农民工群体.总体而言,社会支持网和社会讨论网核心边缘成员之间在个人属性特征和流动特征两方面都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北京市农民工实地调查的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整合型"和"跨越型"社会资本角度,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整合型"和"跨越型"社会资本都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整合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具有反向阻碍作用,"跨越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此外,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和在京务工年限等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也具有显著影响。构建和谐的企业员工关系和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有利于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商》2015,(49)
现阶段,中国中老年农民工的数量近1.2亿人,这些高龄农民工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中国奇迹的诞生,但他们绝大多数现仍游走于城乡之间与城际之间,更容易遭遇到如失业、疾病、居无住所等社会风险。但就我国目前经济水平,政府组织实施针对城市高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只能坚持保基本的方针。本文认为,我国应先针对城市高龄农民工建立农民工社会救助的专项救助制度,设立专门社会救助基金,重视机构管控同时加大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同时也使农民工对城市社会救助认知提高。后再适时将其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全国性的高龄农民工社会救助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7.
安黎黎  桂静 《中国市场》2011,(35):132-133
社会支持网络是社会成员获取社会资源的一个重要网络来源,但因为新生代农民工非市民又非农民的角色,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始终无法系统建立。把社会工作运用于新生代农民工实践活动中,以专业社会工作视角来分析、研究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正确的认识自我,摆脱自我认同困境,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新路径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马晓婕 《消费导刊》2009,(1):204-204
本文从工作搜寻基本理论出发,介绍并评价了工作搜寻理论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分析模型,并对工作搜寻理论进行了评价和展望。文章认为尽管工作搜寻理论存在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对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微观行为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从信任视角出发,探讨进城农民工熟人社会网络延续的内在机制.进城农民工熟人社会网络的延续主要源于来自农民工群体内的拉力和城市社会的推力.农民工群体内的拉力包括:迟早要回到一种重复性博弈的农村生活状态、初级群体的社会相似性和对成员声誉的了解、弱势群体地位的影响.城市社会外群体的推力主要指:农民工的社会污名化、农民工对城市社会风险的自觉规避、信任机制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是我国现今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社会新时期中,农民工这一群体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不仅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于自身的权利、保障等也具有着更强的维护意识。在本文中,将就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政治参与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社会现象,其进入城市后的适应对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良性地融入城市社会是社会学领域关注的话题,也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着眼于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现状与困境,并进行对策分析,以期寻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2.
城市规模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3.
李静 《商》2013,(12):205-205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在背井离乡,服务于城市建设。但是,农民工在城市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难以融入城市。针对这种问题,就需要加大力度,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让农民工快速的融入城市。本文简要介绍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适应问题,然后重点探讨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支持途径,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徐璐 《中国市场》2013,(36):80-82
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对其社会关系网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工进城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地重新构建新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网的过程。对于一个刚步入城市的农民工,他的对外沟通主要是通过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初级关系网络来实现的,而这种"关系网络"又贯穿于农民工的再流动、生活和交往的整个过程。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仅仅维持在传统的社会支持这一层面,而现代性的社会支持严重缺乏,制度性支持网络的失衡现象以及目前传统性社会支持网络的局限性都为农民工今后的城市生活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以快速城市化为关键特征的过渡阶段。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发展是21世纪的重大事件之一,长期以来,对消费端和投资端均带来了强烈的需求,这也为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动力。同时,快速城市化还带来了诸如资源限制等问题,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迫使我们反思旧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索当前城市化发展的新方向。城市增长边界理论和城市最佳规模理论是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通过对有关城市经济学理论的阐述,实证分析了目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状况,并分析了城市最佳规模理论对城市发展规划的影响,结合城市增长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提出了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解决生存危机后,城市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已成为城市新移民关注的焦点,而实现该群体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理清其适应行为在自身社会网络上的交互协同机制。为此尝试通过跨领域方法的集成,构建实证数据来驱动的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和社会网络交互发展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从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结构及程度的测量,城市新移民社会网络的演化与重构,实证驱动的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行为与社会网络的协同演化等三个方面设计了具体的内容框架,并解决了其中涉及的技术难点和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5年深圳市农民工调查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实证分析了流动后农民工生育观念的影响因素.生育讨论网的弱关系和网络成员的生育行为,以及个体在城镇的滞留时间、初次流动时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流动后农民工的生育观念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5年深圳市农民工调查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实证分析了流动后农民工生育观念的影响因素。生育讨论网的弱关系和网络成员的生育行为,以及个体在城镇的滞留时间、初次流动时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流动后农民工的生育观念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9.
《商》2015,(43):72-7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社会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在城市中生活,在城市中工作,却不属于城市居民,渴望融入城市却处处受限,据此,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性作用,进行正确的宏观调控,农民工自立自强,内外因结合,方能找到解决农民工进城后城市融入问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新古典经济的框架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模型,系统分析了拥挤效应、经济增长与城市规模的关系。假设城市规模扩大产生集聚效应并反映为拥挤效应的降低,将拥挤效应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纳入生产函数,分析经济稳态的演化路径,得出最优的城市规模、合理的城市拥挤程度和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并分析扰动稳态的变量对演化路径的影响,据此给出了一个估算最优城市规模的简单模型的结论。研究表明在不同条件下城市的最优规模是可变的,不存在统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城市化进程应该适度有序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