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宪法与被害人权利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害人保护不应仅仅是刑事诉讼法的使命,宪法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犯罪被害人权利的宪法化始于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被害人团体即尝试修改美国联邦宪法,以便要求联邦和州政府更为有效地保障被害人权利。韩国1987年10月29日宪法修改时,增加了关于犯罪被害人救助请求权的规定。俄罗斯宪法也有被害人保护的相关规定。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被害人权利,笔者建议,被害人权利保护应当写入宪法,把被害人权利保护上升为宪法性规范。  相似文献   

2.
林曦 《北方经贸》2005,(12):40-41
我国在法律制度上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还很不完善,现阶段可以从立法、相关制度设计以及权利实现保障机制等方面对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制度加以完善。只有弱势群体的权益真正得到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愿景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杜媛媛  王玉娥  郭文飞 《商》2013,(18):340-341
我国宪法保障每一位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弱势群体由于其自身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而无法或者很难像正常人一样的享有或实施权利。由于弱势群体自身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使其很难改变自身的现状。长期发展下去,不仅不利于自身的日常生活,还会影响其子女。本文就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现状、解决办法进行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夏超 《商》2014,(18):155-155
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享有包括宪法方面的权利和税法方面的权利。保护纳税人在宪法方面的权利有助于纳税人权利的实现以及对国家权力滥用的防止。本文从税收法定主义,纳税人的宪法权利等方面论述,阐释保护纳税人宪法权利对纳税人和国家的双重价值并探究如何更好的保护纳税人的宪法权利。  相似文献   

5.
唐合松  慕楠 《商》2015,(3):217-218
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了公民的劳动权,但是该权利的主体、范围和性质引起了广泛争议。为了更好地使劳动权落到实处,需要深入研究该权利到底是保护谁,保护哪些方面,该权利的性质以及相应地,对国家的要求是什么。《宪法》第42条规定的劳动权的主体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以及满足特定要求的外国人、无国籍人,但是不可能从事劳动的人除外。《宪法》上的劳动权就是指"就业权",包括获得职业权、职业选择权和平等就业权。其中,获得职业权在性质上属于社会权,而后两者属于自由权。我国对公民劳动权的保护存在立法上和司法上的不足,需要尽快弥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社会权利的概念和范围出发,在探讨国际社会对社会权利观念确立以及我国宪法有关公民社会权利保障的规定的基础之上,分析了社会权利保障所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通过修改宪法,完善对公民社会权利的宪法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简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个人财产权的宪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产权是指对于某物的用各种合法方式占有、享有、支配的权利。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要对财产进行准确的界定和严格的保障,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法律向现代化法律转变的,就是由义务本位向权利追求的转变。所以个人财产权的宪法保护是中国法律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在中国近代个人财产权宪法保护的历史中,最接近真正现代法治意义的就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个人财产的宪法保护,表现了不同其他时期的基本流于形式的特点,是今天还在进行的法律现代化过程中的不可割断的历史,是中国法治发展过程中一笔重要的财富。  相似文献   

8.
结合宪法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按照权利和义务平衡的原则,纳税人不仅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同时也享有相应的权利。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应是本文所讨论的财税法治化,应是以纳税人权利保护为最根本目的的全面实现依法治税。随着我国法学发展从"法制"飞跃到"法治",纳税人的权利在全面推进依法治税的大浪潮下,得到了最高最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城市拆迁案中,被拆迁户为了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用《物权法》和《宪法》来对抗《城市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然《物权法》、《宪法》却终敌不过《条例》。这一现实发人深思,是什么使保护我们自由和权益的《宪法》和《物权法》居然输给了《条例》?从法理的角度看,这一现实不正是反映了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在法治的国家里,权利必须居以根本的地位,权力必须保障权利的实现,权力不得滥用,必须得到制约,而权利无疑是制约权力扩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隐私权,是由一项民事权利发展成为宪法权利。阐述了隐私权从民事权利发展成为宪法权利的历史过程,分析了这一发展变化的原因,同时对这两种权利进行了对比。通过各国对隐私权保护的模式中,认为我国隐私权的保护应该是以宪法隐私权为基础加强对民法隐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违宪审查作为一项保障宪法最高地位的制度在我国尚未建立,本文从四个方面着重探讨了该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必要性即保障宪法的最高效力;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保护少数人权利;保障“分权制衡”原则。明确违宪审查制度的必要性对其在我国的建立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石旭斋 《财贸研究》2006,17(4):135-141
合作经济组织的根本宗旨和最终追求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中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弱势群体,通过充分合作实现自助、自立与自我服务,最终实现自身权益的有效保护与扩大。因而,充分保障合作社社员的民主政治权利,将有利于促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从而直接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效保障合作社社员的经济权利,正是充分发挥现代法的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等利益调整功能的具体内涵;广泛保障合作社社员的社会权利,实现合作经济组织的独立社会团体地位,也是实现国家权力的社会回归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德国宪法权利规范内的主观权利是指德国宪法关系内的个体针对国家而享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有利宪法地位.此种权利,在形式上可分为宪法规则规定的确定主观权利、宪法原则规定的初显主观权利;在内容上可以分为针对国家为某事的权利、宪法自由和宪法内的个体权力.  相似文献   

14.
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比,《旅游法》对旅游者权利有更加清晰的界定。但是,这些具体权利仍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权利保护机制进行保障。必须合理制定《旅游法》中所规定的权利保障机制。于是,对当前旅游消费者权利保护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文章提出了相关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赵亚楠 《商》2014,(26):205-205
近年间,城乡间的贫富差距愈演愈烈,相较于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的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某些地区甚至处于停滞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不仅为城市的飞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也有效解决了城市的用工短缺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损害农民工权益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号召,这无疑是对农民宪法权利的确定和重视。本文着力于分析我国农民宪法权利的保障现状及其形成原因,依据这些原因对保障农民宪法权利提出一些对应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人格尊严是宪法的价值核心,其集中反映了宪法所维护的人权价值,是以人的价值为核心的权利体系,它是宪法上其他基本权利的基础,是宪法秩序的最高价值和根本原则,作为宪法核心权利的人格尊严,其是不可剥夺、不可限制的。但当前我国关于人格尊严的法律保护规定尚不明朗,现行宪法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格尊严的价值属性和权利地位。在此,本文着重对人格尊严的性质定位进行简要分析,进而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7.
蒋瑛 《华商》2008,(18)
齐玉苓案件所引发的"宪法司法化"话题曾一度备受关注。学者们对"宪法司法化"这一概念是否准确以及宪法在适用过程中真正对权利救济所发挥的作用各执一词。本文并不沿此思路,而是以齐玉苓案中引发的现实问题作为出发点,试图从教育法学理论研究的角度入手分析此案,理清宪法和教育法等在保障公民受教育权方面的形式与层次,并剖析二者在适用上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8.
《商》2015,(10):231-232
拆迁过程中公民为保护其合法私有财产权而与行政执法机关产生摩擦的情况早已司空见惯了,这不应仅仅被看作"民与官"的矛盾,其后面更深层次的则是我国宪法统领下的法律体系在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公民私有财产权利的宪法保护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探讨,并针对目前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学图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自身本质需要的表达,是人权理念的现实化,对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是法律人文主义的彰显,符合社会正义原则.文章指出,社会转型期我国弱势群体问题凸显,从法学角度研究当前弱势群体问题,是法学学科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熊志刚 《价格月刊》2007,(12):91-93
被歧视的就业者往往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在受到就业歧视时,其合法权益难于得到保障。根据"有权利就有救济"的基本法理,完善相应的法律救济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