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目前,一些鱼塘由于大量投饵施肥造成水质过肥或池塘老化,淤泥过多,容易造成氨氮中毒,但有些养殖户对鱼类氨氮中毒与池鱼药害和泛塘死鱼难以区别。一些渔民的鱼  相似文献   

2.
<正>一、鱼浮头的原因1.盲目超量投饵施肥,以致水质过肥,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有机物耗氧量上升和溶氧量下降。2.自然条件差,放养密度过大,致使水中溶氧不足。3.池底淤泥过深,水质恶化。4.长期不加注新水,以致水质肥而老化。5.水体被污染、含有某种有毒有害物质。6.久晴不雨,水温过高易致水质恶化。7.水质较肥,阴雨天光照差,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弱,大气中补给的氧少。二、鱼浮头的先兆鱼浮头多发生在夏秋的闷热和晴雨骤变的天气,特别是在夜间或黎明。1.天气闷热,强光照射,突变雷阵雨,气温高;阴雨连绵,闷热无风或大雾天气,气压低,光照弱;久晴未雨,大量投饵施肥;  相似文献   

3.
<正> 每逢盛夏季节,不少地方的养殖户,由于疏于防范,往往发生泛塘死鱼现象,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造成泛塘的原因: 1、闷热雷雨天气,气压低,特别是傍晚的雷阵雨,会导致上下水对流,是发生泛塘死鱼的主要原因。 2、投饵施肥方法不当或过量,人为造成泛塘死亡。如投放浮萍时将水面全部覆盖,造成鱼类缺氧泛塘。还有的一次性投入过量人畜粪,导致水质过肥,遇到恶劣天气就会造成  相似文献   

4.
养鱼池塘冬季清淤,是淡水渔业生产上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近年来,许多养殖承包户,只注重眼前利益。加大放种、投饲、施肥的投入。而忽视了必要的池塘清淤工作。年复一年,池底淤泥越淤越厚。一般池塘淤泥厚度在0.5m以上,有些精养鱼塘甚至厚达1m左右,严重的是大多数池塘都是80年代,利用四废(废塘、废沟、废河、废洼地)改造开挖的。经过十几年的养殖,堤埂严重坍塌。普遍存在塘口老化。已不具备精养鱼池的基础设施条件。过厚的淤泥为各种致病菌、寄生虫提供了滋生的场所。导致池塘生态条件恶化。严重制约了水体生产力,其害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正> 一、发病原因 1、池塘多年未加清整,池底淤泥堆积太厚,病原体大量繁殖,底质恶化。 2、水质老化,溶氧少,有害物质过多,鱼类长期生活在不良的水环境中,导致抗病力下降。 3、饵料投喂不合理,长期使用变质饵料或投喂方法不当。  相似文献   

6.
<正>鱼池的泛塘现象是由于水中缺氧造成的。在夏天,日照强烈,鱼池水温随之升高,池底各种有机物、水生动物和养殖鱼类急剧消耗水中的氧气,使得整个鱼池水体的溶氧量大大降低,最后导致泛塘;如果天气阴雨连绵,光照条件差,鱼池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水体中溶氧的补给来源锐减,也会发生泛塘;此外,水质过肥、老化、营养物质过剩或者恶化而导致水体中溶解氧偏低也会引发泛塘。一、预防泛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池塘高密度驯化养鱼的推广和普及,单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养殖季节的泛塘时常发生,给广大渔户带来较大的损失,甚至是毁灭性的损失,现就基层农技推广过程中夏季池塘养鱼避免泛塘的紧急处理措施作以下介绍。泛塘死鱼即缺氧浮头死鱼。养殖季节容易出现泛塘的类型有水质突变和清晨缺氧浮头死鱼两种类型。一、水质突变1.水质突变的成因及后果在单产较高、水质较肥的池塘,盛夏季节浮游生物过量繁殖,特别是蓝藻门的  相似文献   

8.
<正>鱼池水质突变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产量高、水质较肥的池塘最易发生。鱼池一旦发生水质突变,如得不到快速处置,会产生泛塘死鱼,严重的整池鱼会在几小时或十几小时内全部死亡,必须特别重视。一、水质突变的产生原因1.高温季节,由于池水较肥,蓝藻等浮游植物过度繁殖,下风处水面产生深绿色水花,形成"湖靛"。鱼池中藻类大量繁殖时,会吸收水中的大量营养物质,引起水中酸碱度的激剧  相似文献   

9.
我县环城河水库面积400余亩,绕县城分4块水面,库水由城市生活用水和天然雨水组成,水质肥,淤泥平均厚40厘米,最厚达60厘米。该水库采取人工半精养方式养殖,以常规鱼为主,亩产一般在200-300千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水库逐步富营养化,尤其至九十年代中期,为追求产量,鱼种放养密度一再增大,致使水质愈加恶化,泛塘事故连年发生,鱼病种类不断增多,死鱼数量持续攀升,成鱼质量大不如前,经济效益越来越低,同时药物使用频率不断加大,施药方式很不规范,整个水库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形成恶性循环。2000年,鱼病已成为环城河水库养殖效益的首要制约因子…  相似文献   

10.
<正> 养鱼池保持适当淤泥,可起到供肥、保肥和调节水质的作用。但池塘淤泥过多,会造成下层水长期呈缺氧状态。目前是鱼池清整的好时机,对淤泥过多的鱼池可采取以下措施改良: 挖去过多淤泥。一般池底保留5厘米左右淤泥。 日晒冰冻池底。通过日晒和冰冻杀死病菌,增加淤泥的通气性和简单无机物的  相似文献   

11.
1.发生时间。氨氮中毒多发生在连续晴天,并多在午后;池鱼药害,多与农田施药、鱼池施肥和工厂排污有关,在作物的生长季节,病虫害流行期间和鱼病流行期间较为严重。死鱼现象不分白天、夜晚都可发生。而泛塘死鱼多发生在夏季高温季节,特别是在连续低气压闷热天气,连绵阴雨天气最容易发生,并多发生在半夜到清晨这段时间里。泛塘与水质肥瘦、池鱼密度有关,水越肥鱼越密,则泛塘程度也越重。2.鱼类表现。发生氨氮中毒的池塘,鱼先是呼吸急促,乱游乱窜,有时浮上水面,继而呼吸减慢,鱼体仰浮,不久即死亡。池鱼药害,鱼类浮头现象不…  相似文献   

12.
<正>一、做好苗种放养前的准备工作鱼种放养前严格清池。池塘淤泥过多,使池变浅,水体空间变小,削弱了池塘保肥、供肥和调节水质的能力;淤泥中大量的有机质,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随着池塘高密度驯化养鱼的推广和普及,单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养殖季节的泛塘、中毒、突发鱼病等意外风险时常发生,给广大养鱼户带来了较大损失。因此,若要养鱼致富,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应急处理方法,才能避免损失,为养鱼丰收高产提供保障。一、泛塘引起的突发性死鱼1.水质突变引起泛塘原因:在单产较高、水质较肥的池塘,盛夏季节浮游植物过量繁殖,特别是蓝藻门的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时,在水面下风处形成一层翠绿色的水花,俗称"湖靛"。由于蓝藻的大量繁殖,造成池中  相似文献   

14.
<正>近几年(尤其是2010年)养蟹效益明显高于养鱼,不少养鱼池塘被改作养蟹。养鱼池塘改养蟹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注意淤泥深浅原养鱼池塘淤泥都比较深而肥。过深太肥的淤泥对养鱼不利,对养蟹更是有百害而  相似文献   

15.
<正>1.苗种放养前的准备工作1.1鱼种放养前严格清池池塘淤泥过多,使池水变浅,水体空间变小,削弱了池塘保肥、供肥和调节水质能力;淤泥中大量的有机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溶氧;有机质在细菌作用下分解产生氨毒,抑制养殖生物的生长;淤泥中有很多寄生虫和致病微生物,当水质变坏、酸性增加、环境恶劣时,生物机体抗病  相似文献   

16.
鱼塘药害与泛塘虽然都有死鱼出现,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如下方面加以区别:1、发生时间:泛塘一般发生在夏秋季天气闷热、气压低的日子,凌晨至清晨这段时间最易发生。鱼塘水质越肥,放养密度越大,泛塘程度越重。而药害一般无季节、天气之分,也无水质肥瘦和鱼类密度大小之分,农药害以农作物生长旺盛、病虫害流行期多见,渔药害多发生在使用渔药后8小时之内。  相似文献   

17.
<正> 鱼池水质清淡,水中溶氧较高,鱼类不易发生缺氧浮头现象;水质肥浓,鱼类饵料生物多,长得快,但在夜间常会发生缺氧浮头,甚至有泛池死鱼的危险。因此要通过人为措施进行调节,培育肥水,调节溶氧。水质优良的标准是:肥、活、嫩、爽。 水质调节的措施是: 1.施肥 有机肥经细菌分解产生的大量  相似文献   

18.
《渔业致富指南》2003,(3):49-49
<正> 对于邻近农田园区及工业区的精养鱼塘来说,泛塘和药物中毒是导致大批死鱼的祸首。如何准确判断死鱼原因,找到积极有效地挽救措施,一直是许多养殖朋友关心的话题。 下面介绍几种简便直观的区别方法: 一看发生时间 泛塘死鱼,对大部分精养鱼塘来说,多发生在夏秋高温季节。特别是在气压较低的闷热天气和连续阴雨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9.
<正> 养鱼池塘的冬季清淤是渔业生产上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近些年来,一些鱼池承包者只注重眼前效益,在放种、投饲、施肥等方面下功夫,忽视了必要的清淤工作,年复一年,池底淤泥越积越厚,一般的池塘淤泥厚度在40cm左右,有些精养池塘和靠近村镇的池塘,淤泥厚度甚至达到100cm左右,导致池塘生态条件恶化,其害  相似文献   

20.
<正>一、造成甲鱼生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点一是水质恶化。如长期不换新水,池中的残饵和排泄物的大量存积,会使病原体大量繁殖、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在换新水时,还要注意新水的水质。二是放养的密度过大或甲鱼苗的规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