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越南钱币文化是东方钱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越南未进入封建国家之前,没有自己独立的钱币文化.公元967年,丁部领削平了"十二使君"的割据势力,建立了"大瞿越"国,史称丁朝,并开始铸造越南的第一枚铜铸币"太平兴宝"钱.从此越南有了自己的独立的铜铸币,形成了越南的钱币文化.经过前黎朝、李朝、陈朝和后黎初期铸钱的发展,到后黎中期,即从黎圣宗起至黎昭宗止,越南的钱币文化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越南的官铸钱也达到了最为成熟的阶段,成为越南官铸钱的优秀代表.笔者拟根据一些钱币实物和资料,对越南后黎中期官铸钱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钱币"的概念.凡用金、银、铜、铁、锡、镍、铅、铝、锌、锑等金属及其合金为币材,通过浇铸、冲压、机制等技术制造的各种形状、文字、纹饰的硬币,均称为"钱币". (二)"钱币形态"的概念.一种钱币的钱体造型和一切文字、纹饰所呈现的钱币总的面貌状态,就是这种钱币的"钱币形态".  相似文献   

3.
汉代铸钱遗址内出土有无钱模陶背范(俗称光背范),对于这些无钱模背范用途的确认,关系到铸钱工艺技术中钱币有无背郭的形制问题.所以有必要在此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4.
宋代广西铸钱监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正月,宋灭南汉,统一岭南,将它统治的地方划分为23路,广南道分为广南东道,广南西道,简称广东、广西.广西之名由此而来,并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划. 宋朝平定广南、江南后,"亦听权用旧钱,如川蜀法".(1)广西市面上基本流通前朝旧钱.为满足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景祐初年,朝廷"诏三司以江东、福建、广南岁输缗钱合三十余万易为金帛,钱流民间."(2)神宗熙宁二年(1069)宋廷广泛置监铸钱.熙宁七年(1074),梧州"以铅锡易得",置梧州钱监,铸造铜钱以"充本路支用".元祐年间,朝廷大量铸行铁钱,广西路许多州县相继开炉鼓铸折二铁钱.崇宁年间,蔡京主张推行夹锡钱,又在锡矿丰富的贺州设监铸造夹锡钱.北宋末年,广西铸钱监几经罢省,大部分基本停铸,仅有梧州钱监尚在勉强维持铸钱.南宋绍兴年间,梧州钱监因"得不偿费",停止铸钱.此后,整个南宋时期,广南西路再也无力置监铸钱.本文试根据史料记载及目前发现的钱监遗址,对宋代广南西路铸钱监的铸钱情况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建国初期,社会较前安定,于建国前在部分地区已铸行“大中通宝”钱,明朝建立后,铸行“洪武通宝”币值五等钱币。《明会典》记载“洪武通宝每文含铜只二分,且为纯铜所铸。”经测定3枚洪武通宝,含铜72.14———82.71%,锡7.73———8.72%,铅7.56———16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金属钱币的铸造史上,我们的先人创造了三个“最”,即掌握钱币铸造技术最早,钱币铸造持续的时间最长,所铸造的钱币最多。据有关史书记载,西汉120年间铸钱高达280亿枚,盛唐时每年铸钱3.27亿,北宋时每年铸钱更达60亿之巨。我们的先人很早就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反映了商周青铜时代曾经拥有的辉煌。商周之后,青铜文化衰落,先人们铸造青铜器皿的精湛技艺又在钱币铸造中得到继承和发展。由此他们在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古代金属铸币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份无与伦比的金属铸造技艺。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就与世界各国有着长期密切的交往和贸易关系。特别是近邻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交往、贸易频繁,钱币文化深入人心。我国古代钱币的形、文之美.设计之科学对他们有着重要的深刻影响.这些国家及人民都乐于接受.并开始了在本国的铸钱历史,仿铸中国古钱。尤以越南、日本为甚.不但仿唐钱,而且仿了宋、元、明、清各代钱币。故中国各地不时出土其钱币。我国的古钱币发行.有它自己的含义,其中以纪年最为显著。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铸有纪年的元丰通宝钱.  相似文献   

8.
1989年11月5-9日,中国钱币学会在江苏苏州召开第三届年会和1987年以来钱币研究成果的汇报会。全国各地钱币学家、货币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以及金融工作者一百多人参加了会议。会上,童赠银理事长做了《三年工作的报告》。三年来,我国钱币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新的开拓。如对先秦货币的发掘和研究,秦半两和秦始皇统一币制问题研究,我国最早的国家造币厂——西汉上林苑铸钱遗址和五铢钱  相似文献   

9.
答记者问     
广东读者邓兴耀2011年6月9日来信认为:①《钱币研究2010年增刊》第32页关于广东造币厂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停止铸钱一说有误,因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广东省制造过五羊币。  相似文献   

10.
宋代铁钱的大量铸造和广泛流通,可以说是中国古钱币的一大特色.宋皇朝在铜钱铸造量减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困境下,为解决军费开支、民间支用以及防止铜钱外流,便大量地铸造铁钱,以充"诸路支用",谋求货币经济的平稳发展.但事与愿违,宋代铁钱的大量铸行,导致了宋代货币流通的割据局面和通货膨胀的恶果.据不完全统计,宋代铸钱监达数百个,其中铁钱监和夹锡铁钱监就占了89个,故当朝诗人孔仲平曾在一首诗中描写宋代铸钱的情况时说,"从来鼓铸知多少,海内如今半为监",宋代钱监之多可想而知.钱币名称达一百多种,如此种类繁杂,币值多变,钱文多样的情况,在中国钱币发展历史上是少有的.如币值有小平、折二、折三、当五、当十等等,钱文有篆、隶、楷、真、行、草等书体,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书体字形.综观铁钱的发展历史.两宋的铁钱流行时间最长,达300多年,这不仅是中国钱币历史上使用铁钱时间最长的朝代,而且也是世界钱币史上使用铁钱时间最长的时代.广西当时属于广南西路,不仅铸行铜钱,而且还铸造铁钱和夹锡铁钱,仅文献记载就有十个钱监之多,除了梧州、贺州、玉林钱监已被发现之外,其余尚未发现遗址.本文拟就文献记载以及相关的考古资料,对广西宋代铁钱的铸造情况,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赵越 《证券导刊》2013,(11):72-73
锡业股份是世界上最大的锡生产公司,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以锡、铜、铅为主的有色金属储量约151万吨,其中锡54.7万吨、铜77.5万吨.铅14.27/吨。除了拥有丰富的资源外,公司还建立起了相关的配套冶炼产能。  相似文献   

12.
新疆钱币博物馆目前的陈列分为三个专题展览:中原王朝在新疆发行流通的钱币,新疆自铸钱币.丝绸之路钱币。  相似文献   

13.
《西安金融》2001,(4):16-18
应日本关西古泉研究会的邀请,以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副行长兼营业管理部主任李哲为团长的西安钱币学会考察团,于2000年12月对日本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访问,分别在东京的日本银行金融研究所及其货币博物馆、名古屋的基本法海银行货币博物馆、京都的中央信用金库货币资料馆等进行了考察、学术交流和实物观摹,考察了奈良市的藤原宫铸钱遗址,这两国古代铸钱的相关问题同该地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交流研讨,这次赴日考察交流取得了圆满成功,使我们对日本的中央银行及其金融监管、货币发行等方面业务的开展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日本钱币研究的现状及发展,特别是对飞鸟藤原宫铸钱遗址的考察,为我们研究中日两国古代铸钱工艺提供了新思路和可靠的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08年8月12日,武威市博物馆在对武威塔儿湾西夏遗址进行勘察时,在距地表1米多的一处灰层中发现了大量摆放整齐的铜钱币。经专家现场清理,此次出土的钱币涉及唐、北宋、南宋、西夏时期30种(不包括无法辨识者)共计259枚古钱币。  相似文献   

15.
用电子探针、X光荧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方法分析化验部分新莽钱币中铜、锡、铝、锌、铁金属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见表。  相似文献   

16.
南朝永明八年(公元490年)齐武帝肖曾遣使刘峻入蜀铸钱,开铸不久即订、究竟铸的是什么样的五铢钱,其形制样式、古钱谱未载,在古钱中始终是个谜。陕西牛群生先生经过多年考究,2001年在上海《钱币博览》二期对其形制作了报导,并拓图公示,从而揭示了南朝齐武帝铸永明五铢钱的西纱、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最早铸行铅质钱币作为流通货币使用者,比较一致的看法当属公元909-924年五代十国时期的王审知.据《十国纪年·闽史》记载:"王审知为闽王,梁贞明元年,汀州、宁化县出铅,置铅场.二年铸铅钱,与铜钱并行."所铸铅钱有大铅钱,钱文为"开元通宝"(图1),背穿上闽下月(图2);小平铅钱背有"闽"、"殷"、"福"等字.但据考古资料发现,早在唐武宗(公元841年)时期的窖藏钱币中就发现有少量的铅质开元通宝,[1]同在五代十国,刘隐割据广州一方,公元910年为后梁封为南海王.刘隐死,其弟刘龑(yan)继职.公元917年,龑(yan)称帝于番禺(今广州),改元乾亨,国号大汉,史称南汉.《十国纪年·汉史》载:"龑(yan)以国用不足,又铸铅钱,十当铜钱一".公元918年即开铸"乾亨重宝"光背铅钱(图3),据《广西历史货币》所载,在广西南宁、玉林等地曾多次出土过背"邕"、背"邑"的"乾亨重宝"铅钱.南汉政权还曾在桂州(今桂林)铸行铅质"开元通宝"五五钱.  相似文献   

18.
公元618年5月,李渊废隋帝,建立唐朝,自称皇帝,建元武德,仍用隋朝旧钱。从《旧唐书·高祖记》载:"武德四年秋七月丁卯,废五铢,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钱青铜所铸,青铜成份为铜锡合金,但从开元成份定性可知,开元是用铅锡青铜铸成,铅多锡少,为铅锡铜三元合金。北京毛振伟先生对二枚开  相似文献   

19.
读《西部金融·钱币研究》2010年第1期《政和通宝篆书深字连足通小平钱》一文,笔者细观该钱认为,连足“通”应是钱币铸造时形成的流铜,并非原母钱上固有的。理由有三,一是钱文“政和通宝”四字,除“政”字外,其他三字均有不同程度的流铜黏连痕迹,这些流铜痕迹底根漫漶,没有立体扎根,无疑都是流铜;二是“通”字下一长横的流铜起点,  相似文献   

20.
近日笔者从曲阜一泉友处征得一枚南宋“淳熙元宝”背穿下“正”字折二钱(见图)。是钱品相很好,为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所铸。面文多楷书,也见隶、篆,有小平,折二铜钱,背有星月纹及泉、春、正字等,背字者为钱监名,背正字者较罕见。淳熙七年(1180年)铸钱时背开始铸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