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引力模型的产业内贸易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内贸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国际贸易领域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新贸易理论中,两者在共同因素的作用下被有机地联系起来。本文结合产业内贸易与新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计量检验,进而为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产业内贸易发展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世界经济一体化环境下我国的产业内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伟  任嘉嵩 《商业研究》2005,(5):152-154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持续发展,国际贸易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正在由产业内贸易向产业间贸易转变。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怎样在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世界范围内产业内贸易现状及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分析,提出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将有利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保持有利的竞争地位。  相似文献   

3.
产业内贸易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产业内贸易理论入手引出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竞争力指数的评定理论,并运用Grubel-Llolyd指数和竞争力指数对我国目前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虽不完全取决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但产业内贸易对产业竞争力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通过产业内贸易可以提升产品技术等级,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开展产业内贸易可以扩大专业化的生产规模,加快产业升级;同时可以利用产业内贸易过程中的产业转移增加我国产品的多样性,改善产品结构。发展产业内贸易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是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王威 《消费导刊》2010,(3):73-7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参与经济一体化进程日渐加快,为推进我国未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本文以1995-2004年的德国机械及运输设备贸易数据为例,分别计算了德国与欧盟七国、德国与美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水平和垂直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结果表明,德国与欧盟七国机械及运输设备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快于德国与美国同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欧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其成员国之间以水平产业内贸易为主的机运产品产业内贸易确有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对我国发展产业内贸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产业内贸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的新现象,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之间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关注。在当今世界,产业内贸易所占份额已占国际贸易总量的60%以上,研究产业内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分析黑龙江省的外贸现状及产业内贸易状况,积极探索不同途径的产业内贸易发展之路,对于促进外贸的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产业内贸易理论入手引出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竞争力指数的评定理论,并运用Grubel-Llolyd指数和竞争力指数对广西目前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现状进行分析,运用2005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和历史资料,分析了广西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和水平,并从政策层面对广西如何加快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加速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看中美经济的依存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中美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分行业水平以及产业内贸易类型的量化分析,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中美产业分工结构和产业竞争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结合质量差异的分析可使产业内贸易水平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变化趋势。近年来,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存性在不断上升,庞大的贸易规模对美国的贸易格局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依存性也在不断加大,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中国对外贸易额的急剧扩大,夸大了中国在世界生产及贸易体系中地位的改善程度,也夸大了中国从这种格局变化中获益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2~2003年SITC四分位贸易数据对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类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从总体上看,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的,比重基本在80%以上。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呈现出以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次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最低的格局。中国出口的商品基本以低质量产品为主,而进口的商品则以高质量产品为主,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产业内贸易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明了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及其理论解释,并对产业内贸易指标衡量进行了一些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宁 《商业时代》2015,(10):36-37
产业内贸易是一门新兴的国际贸易理论,相关的研究对于国际分工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此,产业内贸易正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相应的研究成果也正不断地发展和充实着新的理论。本文围绕产业内模型,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的产业内模型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分析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过程,并重点分析了差异化产业内贸易模型,在综合考虑国家特征以及产业特征等因素的基础上积极突破原有的研究瓶颈,为差异化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验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俊 《财贸经济》1998,(9):40-43
近20年来,产业内贸易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如何测量产业内贸易?第二,从理论的角度解释产业内贸易;第三,从实证的角度解释产业内贸易。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产业内贸易理论体系仍未完善。因此,对产业内贸易的任何尝试性研究都可能具有潜在的重大...  相似文献   

12.
《商》2014,(2):289-291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出现了劳动者工资差距扩大的趋势。近年,国际贸易与工资差距关系的研究成为经济领域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通过外包模型,研究产业间贸易及产业内贸易对行业间工资差距的不同传导机制及影响。结果表明在产业间贸易形式下,总贸易和出口贸易以及进口贸易会加大产业间贸易行业内工资的差距。在产业内贸易形式下,总贸易、进口贸易导致产业内贸易行业的工资差距增大,而出口贸易则有利于缩小产业内贸易行业的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韩贸易一直呈现快速稳定增长态势,但中国对韩的贸易逆差也在随之不断扩大,而发生贸易逆差的商品大都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这反映出产业内贸易在现阶段中韩贸易中所占比重不大。所以积极扩大和发展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尤其是水平产业内贸易是缩小中国对韩贸易逆差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产业内贸易作为不同国家问的同类产业和贸易行为,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日益提高。目前,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提高,但产业结构水平低仍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应大力实行产业差异化战略、产业化战略、科技创新战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国际合作,以促进我国产业内贸易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冬梅 《江苏商论》2006,(10):37-39
随着分工的深化和细化,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过在产业内不同领域、不同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水平存在不平衡问题。在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特点的深入研究中,发现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大多建立在加工贸易和中间产品基础上,对外资依赖性强。针对这些问题和特点,文章最后思考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良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产业内与产业间贸易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相比 ,产业内贸易活动建立在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 ,贸易参加国通过产业内贸易不但获益更大 ,而且国内的收入分配变化较小。据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产业内与产业间贸易数据显示 ,我国从事着较大规模的产业内贸易 ,但实际上我国对外贸易活动仍然有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7.
在总结国内外对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水平型及垂直型产业内贸易(HIIT和VIIT)的测算指标,分析了中国1997-2009年服务业整体,及内部各部门产业内贸易的模式,运用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服务业水平型及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计量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钢铁业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整体和分类两个层面上对我国钢产量居世界第一以来的钢铁业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钢铁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贸易变动主要由产业间贸易引起;而且钢铁业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产业内贸易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我国为此应该采取相关对策,促进钢铁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钢铁业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整体和分类两个层面上对我国钢产量居世界第一以来的钢铁业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钢铁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贸易变动主要由产业间贸易引起;而且钢铁业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产业内贸易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我国为此应该采取相关对策,促进钢铁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厂商的策略性行为"与"厂商范围不经济效应较大",而最终产品内的中间产品种类数较多,这两者共同构成产业内的国际产品内贸易的基础。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生产率较高的厂商不仅能扩大各种中间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并提高最大化的总利润,而且能够出口更多种类的中间产品;而生产率较低的厂商其市场需求会受到排挤,生产率最低层次的厂商将因亏损而被迫退出市场。这些结论表明自由贸易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这同当前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