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和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决定区域经济格局的基本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从产业非均衡,转变为区域非均衡模式。由于人口流动因素的存在,区域不平衡格局还会进一步扩大。正确的战略选择,不是逆自然趋势而动,而是在淡水丰富的东部地区按照都市圈(带)的设想来推进城市化。因此,中央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上负有重要的协调、规划和组织实施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增洋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1):10-15
安徽省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发展十分不平衡的省份,在经济发展上面临跨越式发展和协调区域发展的双重压力.文章通过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空间特征和结构特征的分析,以及和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差异特征作比较,评价安徽省的区域经济差异,为安徽省处理区域发展中均衡和非均衡关系及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理论与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过程,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建立在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的。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及九设区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就福建省本世纪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幅员辽阔 ,资源丰富 ,但各区域间的人口、资源等经济发展要素的分布十分不均衡 ,因而 ,采取何种适宜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史 ,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在不同阶段选择均衡或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认识到均衡与非均衡这两种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在现阶段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1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原因及其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9-1991年间,中国实施了以内地为重心的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向以东部为重心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伴随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展开,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出现了经济重心向东部沿海倾斜的显著特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拉大,由此形成的效应决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6.
《重庆经济》2010,(3):10-16
根据区域发展理论,一个国家可以选择区域均衡发展或非均衡发展两种战略。从1949—1978年,为应稳定国家政权和免受战争冲击,我国总体上实行的是区域平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振兴区域经济的重大战略政策,先后经历了1979—1990年效率优先导向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1991—1998年寻求协调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和1999年至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区域统筹发展战略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区域经济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差异,中国不同区域的发展特征及其差异性随之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山东经济发展较快,但区域差异大,若进一步整合各区域要素,经济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十一五”期间,山东仍须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抓住重点和潜力区域,在兼顾公平下,统筹各板块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全省经济效率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据相关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总量已经占居世界第二位.然而,实际上,中国的自然资源、生产要素的地区分布以及发展实力具明显的差异性,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格局仍然突出.而在中国改革开放率先发展起来的广东,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成效显著,但广东本身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存在不平衡发展的状况.反观香港和澳门,改革开放以来在与内地特别是广东发展联系合作中,同样创造了新的发展.近年来粤港澳之间尽管不平衡发展的经济发展差距在逐步缩小,然而粤港澳之间不平衡发展的格局仍然明显存在.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建国之初便开始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先后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三个阶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历史轨迹,将为我们统筹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收入差距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收入差距正在加速扩大的非均衡格局,已经对我国整个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如何缩小差距,保持区域经济的同步协调发展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对三大地带、六大区和各省市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提出缩小区域收入差距的思路和政策建议。希望能有助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有助于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中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如何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综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非均衡发展战略”理论在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等方面,均创造了历史的新辉煌。但同时,我们也应当警觉,各区域间如果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必将影响我国的长治久安,最终将影响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因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与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东、中、西部区域差异由来已久。改革开放后这种发展中的不平衡更显突出, 它制约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东、中、西部差距要缩小, 整体水平要提高, 区域间发展要协调, 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4.
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是指区域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区域发展非均衡性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而发展循环经济能够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有助于消除区域发展之间的负外部效应。因此,只有明确区域发展非均衡性与发展循环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构建出适合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促进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甘肃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继良  刘雅杰  查祥德 《发展》2005,(11):22-25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由于区域间自然条件、区位因素、经济基础、制度环境等差异,导致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日益增大.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适度的经济差异有利于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空间转移,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不仅会导致区域间的经济冲突,弱化区域已经形成的分工和合作,而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将形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于经济欠发达的甘肃来说,解决缩小区域经济差距问题显得极其重要.本文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进行研究,分析甘肃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区域制度安排呈现出非均衡性。这种非均衡性体现在我国不同区域的制度供给和制度变迁方面的差异。区域制度安排的非均衡性可以从中央非均衡发展战略、制度变迁成本、制度实施环境、城乡二元体制等方面寻找原因。区域制度安排的非均衡性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绩效和区域发展差距带来深刻影响,具有正反两方面的辩证效应。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推动的。在今后不到20年时间。中国经济要在前25年年均增长9%以上高速度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年均增长7%以上的高速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大国持续40余年经济高增长的奇迹,需要调整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由非均衡增长向协调发展转变,培植更  相似文献   

18.
丁文胜 《特区经济》2005,(2):184-185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东部、中西部各地区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而区域经济问题十分突出,是值得研究的大问题。邓小平区域经济新思想是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总结,它集中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探讨,是新时期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研究邓小平的区域经济思想,对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很不均衡,如何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是我国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研究如何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异,提升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的区域协调发展演化进行梳理和总结,对新时代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特点做出归总,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家相关发展战略,对新时期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经济状况实现了质的飞跃。可以说这与非均衡战略的落实是密不可分的,非均衡战略的发展与政府行政规划的制定具有相互推动性的作用,我国在非均衡战略的影响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相对应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这突出体现在不协调经济现象的出现。最为明显的现象之一就是贫富差距悬殊,并且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文章重点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如何将新均衡机制应用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根本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