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该文认为收入假说难以解释居民消费的一些特殊现象,而预防性储蓄消费函数理论和生命成本假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解释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特征的理论平台。作者从预防性储蓄消费函数理论和生命成本假说入手,提出了积极采取有关措施,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率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合居民消费习惯、可支配收入、实际利率、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延迟退休等因素,运用预防性储蓄异质性理论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以我国31个省市2007-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考察延迟退休政策对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口抚养比和消费支出不确定性的交叉项、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基金收入和消费支出不确定性的交叉项对消费支出有显著负影响,即延迟退休对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有显著影响。建议通过建立完善养老保障体制、改善消费环境以及降低居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等措施,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刺激消费。  相似文献   

3.
王冬  王新 《南方经济》2014,(6):42-55
本文使用省(市)数据研究收入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一)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城镇居民消费增速只有确定性环境下消费增长的30.5%;(二)我国城镇居民尽管普遍存在着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但是各地区储蓄动机不平衡,其中西部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弱,且中部和东部差异较小,西部与中部和东部差异最大;(三)样本期间全国及分地区城镇居民相对谨慎系数呈下降一平稳一上升的走势。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慢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以及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区域和时序差异提示我们: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也是影响各地区收入结构和储蓄动机的因素。本文的创新在于提出:全国性和区域性经济环境或经济政策差异,会造成不同地区的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度发生相对变化。  相似文献   

4.
预防性储蓄是不是引起中国居民储蓄率过高的主要原因还是一个尚未回答的问题。本文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提出一个以家庭为决策单位的最优预防性储蓄动态模型,首次利用2005~2009年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对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发现由于收入不确定性而引起的预防性储蓄至少能够解释城乡居民人均金融财产积累的20%到30%左右,是导致中国城乡居民财富积累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合理确定银行储蓄利率总水平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六五”期间我国城镇储蓄事业发展很快,1985年底城镇居民储蓄余额达896亿元,其中五年期以上的为195亿元,占21.9%。城镇储蓄已成为银行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1979年至1985年职工曾四次增加工资。  相似文献   

6.
基于微观面板数据的中国农民预防性储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CHNS数据集,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方法对1996~2003年中国农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进行经验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农民存在显著的预防性储蓄行为。农民的不确定性感受引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在于通过积累性的储备来抵御未来的风险,农民持久收入的稳定提高能显著减少其预防性储蓄动机。我们还注意到,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反而促使其增加预防性储蓄动机,对此的一个合理解释就是,农民所承受的教育负担相对过重。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和收入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利用绝对收入和持久收入两种模型对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储蓄和收入的不同关系进行对比,我们发现,从长期趋势来看,不论是绝对收入、持久收入还是暂时收入。城镇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都明显地大于农村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从短期来看,农村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近年来变化并不太显著,这说明,1996年以来我国政策的变动对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远小于城镇居民,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持续增长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之一。与高锗蓄率相对应,我国居民的消费率呈下降态势。消费占GDP的比重(即消费率),由80年代的52%左右降低到现在的47%左右。为了保证我国经济以较高的增长率持续增长。在国际经济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政府采取了包括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开征利息税、鼓励个人信贷消费、提高中低层居民收入等一系列措施来刺激内需、刺激消费需求,但是效果甚微,居  相似文献   

9.
透视中国居民高储蓄现象: 效率损失和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虽然我国国内储蓄水平远高于投资水平,但还需要引入外资来满足额外的投资需求,而这意味着一定的效率损失。本文首先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的效率损失进行简单测算,计算结果表明,迄今为止高储蓄现象造成的损失至少在300亿美元以上。其次,本文对导致居民高储蓄现象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这些因素包括:城乡二元结构、收入分配差距、预防性储蓄动机、投资工具匮乏,政策性因素和文化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一、前言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储蓄率整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并催生了“高储蓄,低消费”的社会现象。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种现象既不利于我国消费型社会的稳定构建,也不利于我国国民消费结构与生活水平的优化提升。同时,预防性储蓄行为大量产生的背后,也透露着大部分城镇居民对自身收支情况的瞻顾与担忧。基于此,有必要围绕预防性储蓄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展开探究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贺香 《乡镇经济》2009,25(8):99-101
文章以预防性储蓄理论为基础,实证分析了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92年以前,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不产生影响,在1992年以后产生影响,但是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要大于收入不确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的居民消费水平过低。2008年中国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只有37%,而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这一比例都接近或高于5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特有的增长模式和过高的预防性储蓄水平。过高的预防性储蓄是因为与养老和健康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高等教育费用的增加。这种"高储蓄、低消费"倾向被认为是导致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和全球经济失衡的关键因素,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张未民 《发展》2002,(8):72-73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5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8.04万亿元,首次突破8万亿元大关。为加快经济发展,启动消费,抑制通货紧缩的蔓延,自1996年起,央行连续8次降息,使利率降低了78.4%,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央行的举措,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引致储蓄分流,但居民储蓄总体上仍然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联系近期本被看好的记账式国债发行所遭遇的冷清,我们该怎样看待这8万亿元储蓄规模?储蓄是收入的函数。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广大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得到稳步提高,居民储蓄存款…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储蓄过度、消费不足的问题,其中重要原因是人们预期的短视和经济制度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一方面,增强了体制转轨过程的主动性与灵活性;另一方面,使得居民对未来的政策走向等难以形成准确的预期,这些因素都对居民的消费与储蓄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经济转型时期不确定性为研究背景,来深入分析我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  相似文献   

15.
蔡进 《亚太经济》1986,(6):56-59
国外著名的“二者间距模式”指出:一个国家要维持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就必须保持较高的总投资水平,而这又依赖于储蓄水平,归根到底取决于国民收入。发展中国家由于国民收入水平低,缺乏足够的国内储蓄,其投资受到抑制,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储蓄。从表一可以看到:国民收入水平愈低的国家,国内储蓄占国内投资总额的比重愈小,外国投资(外国储蓄)所占的比重就愈大。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娜  张磊 《山东经济》2010,26(5):157-160,F0003
文章以山东省为例,利用协整理论对1980-2008年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度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据此提出在拉动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制定中强调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是一方面,刺激城镇居民消费更多的还是要致力于降低居民不确定性感受和预防性储蓄的各种制度建设上来,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消费顾虑,减少预防性储蓄,使消费增加和收入增长达到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2007年末,我国居民储蓄率为24.6%,比上年末下降近1.6个百分点。受资本市场和房地产行情波动的影响,城镇居民储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居民储蓄存款比率总体呈下降态势,储蓄存款占金融总资产的比重由2006年末的74.1%降为69.1%;而居民股票市值在金融资产中比重总体上升,由2006年末的8.1%上升到14.2%,但比三季度末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西方预防性储蓄假说在理论和实证上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也开始运用预防性储蓄假说对我国转轨时期储蓄高增长和消费不振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逐渐从早期的定性分析为主过渡到实证研究为主,成果众多。本文将主要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介绍预防性储蓄假说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几点与实证研究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中国二元经济的特性,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城镇居民的储蓄倾向变化轨迹进行了估算与分析,并从收入、经济发展与改革、企业产品及投资渠道四个方面分析了高储蓄倾向的原因,同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上官乐奇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7):154-157
文章结合中国二元经济的特性,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城镇居民的储蓄倾向变化轨迹进行了估算与分析,并从收入、经济发展与改革、企业产品及投资渠道四个方面分析了高储蓄倾向的原因,同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