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内蒙古温都尔庙—白乃庙地区是早古生代中亚—蒙古海洋板块与华北陆台之间的海沟—岛弧体系。温都尔庙板块俯冲带的俯冲速度为5.38厘米/年。俯冲消减的深度达171.14公里,是一条超岩石圈的深断裂带.  相似文献   

2.
中天山早古生代岛弧构造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中天山造山带不是一个贯穿东西的前寒武系结晶轴,其基底是由若干寒武纪后从塔里木大陆离散出来的地体构成,因为这些地体之上的前奥陶系与塔里木地区一致。奥陶纪至志留纪,中天山离散地体之上以发育火山岩和同时代花岗岩侵入为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它们分别属于钙碱系列火山岩和岛弧型花岗岩,构成了一条早古生代中天山岛弧带。它们形成与同期古准噶尔洋沿中天山北缘的向南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台北侧古生代大陆边缘主要经历三期构造演变,其中早古生代有两次板块活动、槽台转化和陆壳增生过程,而华北地台及其北缘的增生陆壳与西伯利亚地台及其南缘增生陆壳的对接,发生在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其缝合带位于内蒙贺根山—二连浩特之北的哈拉图庙一线,往西与蒙古戈壁天山北缘中古生代蛇绿岩带相连结。发育在内蒙古生代褶皱区的三条蛇绿岩带的形成时代由南向北依次变新,分别为寒武纪、奥陶纪和晚泥盆—早石炭世。相应的构造侵位或俯冲、对接的时限为中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中晚志留世至早泥盆世、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蛇绿岩(带)、古岛弧岩系、复理石建造和磨拉石建造的形成时代、地质特征的研究确切地证实,在华北地台北侧存在加里东褶皱带,其北界位于索伦山—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以南。白云鄂博—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北侧蛇绿岩的形成和侵位时代,相应古岛弧岩系及复理石、磨拉石建造的形成时间表明,板块的俯冲和加里东褶皱造山是由西向东迁移发展的,强烈构造运动的主期发生在中奥陶世至晚志留世。华北地台北侧古生代的三次构造演变,分别形成各自的成矿系列和金属矿带。南带的构造—成矿系列完整,既有与蛇绿岩建造共生的Cr—Ni、Fe—Mn—P成矿系列,又有过渡壳型的Cu—Mo—Au成矿系列,从洋壳向陆(由北而南)Fe、Cr,Cu(Mo)、Au依次排列分布,各自包含有一系列的矿床和矿(化)点;中带只有蛇绿岩建造的Cr—Fe矿带;北带以发育Cr矿为特色。  相似文献   

4.
石家庄西部古元古代火山活动形成一套火山—沉积岩系列,间歇明显,前期火山活动较弱,呈薄层状、透镜状产出,后期火山活动增强,火山岩呈厚层状产出。根据地质特征、岩石学特征研究,以及地球化学样品分析,石家庄西部古元古代火山岩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明显富集,Sr表现出正异常,Nb和Ta相对亏损,指示其岩浆可能来源于地壳重熔,或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受到了壳源物质的混染,所有样品中轻重稀土分异非常弱,没有明显的Nb、Ta、Zr、Hf负异常,与岛弧或者大陆边缘弧中的基性火山岩有明显的差异,类似于陆内玄武岩。通过研究系列的地球化学图解,古元古代甘陶河群碎屑岩夹基性火山岩沉积建造形成于板内拉张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北缘韧性剪切带发育于元古界达肯大坂群中深变质岩以及上奥陶统浅变质火山岩中,属中角度逆冲型韧性剪切带,形成于地壳中深层次,与加里东末期柴达木板块由南向北下插到祁连板块之下,以及祁连板块自北向南的仰冲—即祁连、柴达木板块的陆陆碰撞作用有直接的成因联系。该韧性剪切带为本次研究工作中首次发现,对于其构造特征的研究和厘定,将有助于柴达木北缘大地构造环境及变质变形历史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内蒙地槽区的蓝闪片岩及其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地槽区多处发现蓝闪片岩,成为蛇绿岩套、混杂堆积的重要组成部分,嵌夹在强烈构造变形带内,是古板块俯冲作用的直接产物。其岩石类型以成分相当于细碧岩和细碧质凝灰岩的基性火山岩为主,主要矿物组合是铝铁闪石—绿帘石—绿泥石—阳起石—钠长石,并含较多的迪尔石、黑硬绿泥石和铁滑石等低温高压矿物。蓝闪石类矿物的光性特征,X—射线粉晶分析和化学分析数据表明:(1)蓝闪片岩中以铝铁闪石为主。(2)Fe_2O_3含量很高,Al_2O_3极低,可能是蓝闪片岩中不出现典型低温高压变质相中的硬玉和硬柱石,而出现相当多的迪尔石和铁滑石等低温高压矿物的原因。(3)Alv1较少,反映板块俯冲过程中相对压力较小。  相似文献   

7.
西伯利亚与华北两大板块之间晚古生代缝合带的位置在那里?多年来一直是地学界热烈讨论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区域地质及区域地球物理资料(重磁的综合研究,探讨了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华北板块北缘晚古生代活动陆缘带的位置,并提出了两大古板块之间存在着复合型缝合带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温都尔庙早古生代板块俯冲带内变形基性熔岩中杏仁体的有限应变测量和电算数据处理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反映区域挤压应力场的应变椭球最大缩短(z)轴倾向南南西,中等倾角;呈东西向延展的8—10公里宽的俯冲带内,应变强度由北往南依次递增,x/z 应变轴比从3.015增大到7.233.论证了内蒙古海洋板块俯冲于华北陆台之下的地质事件.本文还论述了以明胶冻为试件进行的模拟试验,获得了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测算出变形标志体在 xz 面上应变轴比与压应力的理论数值。  相似文献   

9.
小秦岭石英脉型金矿主要产在华山、文峪等中生代花岗岩基南侧的太古宙荡泽河群绿岩带和早元古代滴沟群孔达岩系中。矿床地质特征和矿物包裹体及氢氦同位素研究证明矿床形成经历了Ⅰ期251~338℃变质热液矿化、Ⅱ期209~336℃变质热液—大气降水热液混合矿化和Ⅲ期155~178℃大气降水热液矿化。成矿元素富集特点及理论研究证明矿化主要发生在Ⅱ期,Ⅲ期贡献甚微。S、C、Pb同位素指示战矿物质来源复杂,并在成矿时高度均一化。综合讨论揭示出矿床形成于中生代华南与华北古大陆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的陆内俯冲作用,可按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指导进一步的找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温都尔庙地区的膝折构造发育完好。形态多样,并与蓝闪片岩共存于韧性剪切带上,对研究褶皱形成机制,确定古板块俯冲带的位置、俯冲方向以及韧性剪切带位移量的测算等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宁城─平泉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为一内陆山间断陷盆地,形成于中侏罗世,结束于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地层发育。根据其盆地岩相特征,划分为侏罗世火山喷发旋回和白垩世火山喷发旋回。盆地基底断裂呈北东东和北北东方向展布,控制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太行山中段呈斜列式分布的阜平隆起和赞皇隆起相接区域的构造特征和成因分析,认为它是在大古宙平缓隆起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变质核杂岩构造,它包括两个变质杂岩核、剥离断层和盖层三个构造部分,其构造性质各异,代表了不同层次岩石的变形特征。由沿下元古界和太古宙岩石间不整合面发生滑脱形成的韧脆性拆高,断层带将下盘韧性变形和上盘的脆性变形隔开,上盘盖层中滑覆—推覆构造系向滑覆—滑覆构造系的演化,反映了本区中、新生代陆内伸展环境下在重力滑脱条件下,由简单剪切向转动的复合剪切作用机制转化,是造成本区变质核杂岩构造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3.
冀北地区银铅锌金多金属矿床构造控制十分明显,本文对大地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构造、火山机构等构造控矿规律做了概括性论述。  相似文献   

14.
太行山变质核杂岩的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燕山运动以来,太行山区阜平、赞皇两隆起强烈上隆,形成了典型的变质核杂岩(面积9000、3850km~2),其外围发生多层次(Ar_2Pt_1,Pz)正向拆离滑脱,并发育多类型构造变形标志及退变质作用。与太行山相邻的华北断陷区则发生大幅度沉降。作者认为,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软流圈(甚至包括地幔)发生三维空间的调整,软流圈拗陷上方,山脉隆升;软流圈隆起上方,地表沉降,而中、下地壳、软流圈,甚至地幔间的缓倾拆离滑脱带在物质运移中的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大同火山群是第四纪火山,分布着近20个大小不等的火山地形。喷发类型以爆发为主,喷发溢流为辅。岩石类型为碧玄岩和碱性玄武岩两类。碧玄岩中含有极少量的二辉橄揽岩包体和单斜辉石、歪长石巨晶。本区碧玄岩的化学成分与世界碧玄岩平均化学成分相比,有较高的Mg/(Mg Fe~(2 ))值和较高的Al_2O_3/CaO值。可解释为本区玄武岩是地幔部分熔融产物,在上升过程中,有富镁组分和富钙辉石的结晶分异作用。本区LREE强烈富集的分配形式和高浓度的相容元素Ti、K、P等,说明本区玄武岩是熔融程度很低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安齐火山岩带中玄武岩呈NE向断续带状分布于哈图断裂带与安齐断裂带之间的广大地区,岩石由橄榄拉斑玄武岩和石英拉斑玄武岩组成,均属亚碱性系列、钠质和普通质亚系列岩石。从对它们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微量元素研究表明,玄武岩类为地幔橄榄岩15%-25%部分熔融产物。玄武岩类共存“过渡的”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和岛弧拉斑玄武岩两种特点,前者表明玄武岩形成于张应力较强的构造环境中,后者则进一步说明玄武岩形成于岛弧内的张应力较强的构造部位,即以洋壳为底的弧后海盆中,故其产物为大洋岛弧拉斑玄武岩范畴。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复合叠加的大型含油气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构造样式,笔者从形成盆地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出发,将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样式划分为压缩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和走滑构造样式三种基本类型。再根据构造的卷入程度,进一步划分为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种类型,同时讨论了由于构造背景转化而形成的反转构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研究了燕山地区中生代区域火山─沉积建造、火山喷发活动及岩浆侵入规律以及构造特征的基础上,认为中生代燕山运动启始于晚三迭世(190Ma),终止于早白垩世末(110Ma)。其演化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三个构造幕:第一幕发生在晚三迭世末至早中侏罗世,时限约为190~160Ma;第二幕出现在中侏罗世早期至晚侏罗世末(160~120Ma);第三幕从早由垩世开始,早白垩纪末期结束(120~110)Ma。各幕的发展即有一定规律也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明了12个地下热水露头的特征及其赋存的地质条件和化学组分;论证了地热异常的形成与板内地质构造形影相随,密切相关;研究区地下热水属山间盆地型大气降水补给深循环地下热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