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界曾对反向假冒的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这里从一则案例引出此问题,通过对反向假冒危害性的分析,认为其应属于侵害商标权的行为,应由商标法予以调整。同时,对我国目前立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2.
学界曾对反向假冒的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这里从一则案例引出此问题,通过对反向假冒危害性的分析,认为其应属于侵害商标权的行为,应由商标法予以调整。同时,对我国目前立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新《商标法》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规定为侵权行为出发,通过分析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概念、性质、国外在禁止商标反向假冒之立法实践以及我国商标立法规定的缺失上,希望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完善我国关于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4.
杜跃东 《商场现代化》2005,(8X):195-196
新商标法确认反向假冒商标行为为侵权行为,弥补了原商标立法上的一个重要缺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市场的接轨,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喻军 《商场现代化》2005,(23):72-73
文章从反向假冒的概念出发,对其性质进行分析,认为反向假冒既是侵权行为又是不正当竞争行为,提出在新<商标法>对于反向假冒的规定不够完备的情况下,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反向假冒行为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反向假冒的概念出发,对其性质进行分析,认为反向假冒既是侵权行为又是不正当竞争行为,提出在新《商标法》对于反向假冒的规定不够完备的情况下,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反向假冒行为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7.
<正>在我国,关于商标反向假冒的问题的研究,开始于1994年我国出现的"枫叶"诉"鳄鱼"事件,由此引发的问题,在理论界、司法界曾引起较为激烈的讨论。2001年修改的商标法将此  相似文献   

8.
孟德花 《商业科技》2009,(2):282-283
在我国,关于商标反向假冒的问题的研究,开始于1994年我国出现的"枫叶"诉"鳄鱼"事件,由此引发的问题,在理论界、司法界曾引起较为激烈的讨论。2001年修改的商标法将此问题明文规定在第五十二条中,这在立法上结束了持续多年的商标反向假冒是否违法的争论.也给执法者处置相关案件提供了具体依据。但是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商标法》实施以来的司法实践又带来一些新问题。因此,深入地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商标的反向假冒是一种欺诈行为,破坏了诚实信用和公平竞争为原则的商业道德,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对于市场竞争秩序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阻碍了企业商业信誉的形成,降低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利于形成一个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0.
朱伯玉 《商业研究》2001,(10):170-173
标反向假冒,是商标侵权行为的一种。只有通过分析商标的功能与价值,揭示商标内含的知识产权因素,才能使商标侵权性得以明晰。国外在禁止商标反向假冒之立法实践上,商标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两大法律模板的运用演变成三种模式。我国有关立法,缺失禁止商标反向假冒之明确规定,应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完善我国有关立法。  相似文献   

11.
任远坤 《北方经贸》2001,(10):64-65
1996年发生在北京的“鳄鱼”与“枫叶”商标权利纠纷案正式将商标反向假冒引入国内司法界。商标反向假冒在我国《商标法》中没有规定情况下的侵权性质认定以及如何对其进行保护的途径,必须做到立法的预先性和科学性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周胜照 《商场现代化》2008,(10):258-259
本文在分析了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含义和构成要件的基础上,对三种常见商标侵权行为进行了定性归类,并结合现行法分析了对该行为调整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3.
商标的反向假冒行为不是一种商标侵权行为,但它不仅有害于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而且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名牌战略”危害尤深。  相似文献   

14.
新商标法确认反向假冒商标行为为侵权行为,弥补了原商标立法上的一个重要缺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市场的接轨,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杜跃东 《商场现代化》2005,(24):195-196
新商标法确认反向假冒商标行为为侵权行为,弥补了原商标立法上的一个重要缺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市场的接轨,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商庆国  衣庆涛 《商业研究》2000,(12):162-164
在当今社会,商标作为企业的标志之一,已成为企业无形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商标权的保护也显得日益重要。商标反向假冒行为从商标权的角度应认定为一种商标侵权行为,其所侵害的是商标权人的独占使用权;即商标专用权的积极权能;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应将其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从消费者权益角度,则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相似文献   

17.
在2001年10月通过的新《商标法》明确把商标反向假冒认定为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这一条款的制定不仅为依法制裁反向假冒侵权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为我们深刻认识和理解商标专用权提供了视角,从而为我国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动力与契机。  相似文献   

18.
《工商行政管理》2000,(9):35-37
第三条下列三种商标侵权行为 ,属于《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假冒注册商标行为 :(一)未经商标所有人许可 ,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 ;(二)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 ;(三)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对本条规定的理解应结合第四条规定的内容。1997年10月1日施行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增设了“侵犯知识产权罪”这一类罪 ,并在这一类罪下又规定了7种罪名。其中涉及商标犯罪的3项罪名与新《刑法》施行以前我们工商系统按照《商标法》及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假冒产品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对于假冒品,中西方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国内主要侧重于研究供给方,分析企业的造假动机,而国外的学者的兴趣点在于需求方,调查研究消费者为什么购买假冒产品。需求的存在,给了造假者驱动力,抑制需求能有效地治理假冒品。本文在总结归纳国内外对假冒品购买行为的基础上,结合自我建构理论,提出了自我建构类型对消费者购假行为的影响,为消费者购假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