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2016年全国12个省1218份农村调查数据,借鉴医疗服务利用模型,构建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分析框架,利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预置因素中的受教育年限以及需求能力因素中的养老保险、所在地区、家庭规模和家庭存款,显著影响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受教育年限越长、养老保险水平越高、家庭规模越大的农村老年人,越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家庭存款越多的老年人,越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老年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发生比,分别是东部地区这一概率发生比的0.514倍和0.422倍。农村老年人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观解释表明,他们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首要考虑因素,并不是经济负担能力,而是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问题。因此,把机构养老定位在补充地位是较为合理的,加强舆论引导和老龄化国情教育,鼓励老年人储蓄,构建温馨、舒适的养老机构,有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  相似文献   

2.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和农村劳动力流动性逐渐增强的双重背景下,探究劳动力流动“常态化”趋势下的养老模式选择偏好,对于科学有效应对农村人口养老问题至关重要。为此,文章基于2019—2020年针对四川、河南、湖南、湖北等10余个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村居民的问卷访谈数据,通过Probit模型研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行为对其养老模式选择偏好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影响差异。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农村劳动力流动能显著改变养老模式的选择偏好,具体表现为流动行为使得农村流动劳动力更加偏好于社会养老模式;二、机制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会通过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不确定性和提高养老社交需求两条路径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养老偏好;三、代际差异和人力资本水平均会显著影响流动行为对社会养老偏好的效应水平,具体表现为年龄越小,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劳动者,流动行为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越大。文章为认识未来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把握乡城流动人口养老的核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微观调查所得数据,在对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分类的基础上,建立Slogit模型系统分析了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民在意愿上倾向于选择多支柱的养老保障模式,年龄、健康状况、家庭子女人数、子女是否参与新农保、家庭人均年收入、社区养老政策宣传、养老需要保障基本生活、养老需要提高生活质量等变量对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刘超 《农村经济》2022,(5):98-106
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带来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衰落,乡村自组织养老模式是解决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模式。以湖北省G乡老年人协会为例,“老协”作为老年人自组织的一种方式,为老人提供生产互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自组织有效整合力了老年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自身作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构建了属于老年人自己的公共文化空间。村庄熟人社会为乡村自组织养老模式提供了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自组织养老模式通过熟人社会内社会互助、道义支撑和自在性空间重建了村庄内部的养老规则,将老年人组织起来,让“老人不老”。面对乡村社会转型带来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困境,通过发掘基层自组织的组织动员能力,立足村庄社会构建低成本、高福利的自组织养老模式,是回应当前老龄化形势下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对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横店街和咸宁市崇阳县青山镇农村老年人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生活境遇对其家庭养老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虽然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但他们中的多数人仍然具有家庭养老偏好。生活境遇对其家庭养老偏好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反映个体客观状态与特征的年龄和个人年收入水平、反映经济支持境遇的生活开支的主要来源、反映生活照料境遇的是否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以及反映情感慰藉境遇的心情烦恼时家人的反应,都对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偏好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年龄越大、个人年收入水平越低的农村老年人,越可能有家庭养老偏好;生活开支的主要来源为子女供养、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和心情烦恼时能得到家人关心与安慰的农村老年人,更可能有家庭养老偏好。因此,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并不完全是一种"经济理性",而是一种嵌入生活境遇中的"情境理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新时代下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因此逐渐被大众所熟知.本文通过对江苏地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从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养老需求、智慧养老平台使用意愿等方面对216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在采用智慧居家养老模式上仍存在许多壁垒.基于...  相似文献   

7.
社会保障不是城市人的特权,农民的养老问题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农村老年人更需要党的温暖,社会的关爱。自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农村在两个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一是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施行;其二是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这两个改革对于农村老年人、农户家庭以及家庭养老机制具有深远的影响。对现阶段农村老年人保障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主要研究现行农村的养老方式,描述了目前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如何解决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全国农村老人实行普通的社会福利,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农村老年人把依靠子女养老作为第一选择的有79.1%,男性老年人为76%,女性老年人为82%。然而,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制度是建立在人力自然储蓄基础之上的家庭内部资源代际交换机制。但在农村走向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这种建立在农村集体经济基础之上的家庭养老模式很难适应农村集体经济向家庭联产承包制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养老…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考察了影响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和居住意愿的因素。分析发现,健康状况越差、日常生活能力(ADL)越差和配偶去世的农村老年人越可能与子女一起居住;他们主观意愿上更想与子女一起居住,显示这些老年人对家庭养老有更高的需求;经济收入高低和是否有养老金对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和居住意愿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主要是可以得到子女的贴身照料或情感慰藉,而不是获得经济上的支持。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和对老年人经济上的赡养支持并不能替代他们在生活照料和情感上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0.
试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农村自我养老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近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将加速、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此背景下的我国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本文结合对老年人存在的价值与老年人的需求的分析,认为自我养老是农村养老模式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了促进农村自我养老模式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家文化"对城乡间养老意愿差异的潜在影响,并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5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农村和城市居民的养老偏好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会更偏好家庭养老方式;另外,形式上具备城市基本特征的"村改居"社区居民的选择偏好同农村居民一致,表明"家文化"转型的滞后性。进一步地,我们借助家庭结构作为"家文化"的代理变量,通过构建文化与区域的交乘项,验证了"家文化"对于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模式选择的增强效应。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家文化"对城乡间养老意愿差异的影响,社会养老在经济层面可以替代家庭养老,但尤其是对农村地区不能忽略家庭养老在文化层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对江苏省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了不同特征老人的劳动供给状况,并分析了影响农村老年劳动力劳动供给的因素.研究发现.江苏省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存在地区性差异,影响老年人参加劳动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家庭收入水平、子女数量和外出打工人数.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农村社会养老模式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但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必须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形势日益严峻。利用农村无人耕种的承包地和荒废的宅基地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研究农民以地养老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对于缓解农村老龄化形势、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对河南省176位农民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从农民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土地特征和农民心理认知情况4个方面选取了18个变量作为自变量,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民以地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农民的学历越高、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非农收入占比越高、感觉养老金越充足,农民越愿意以承包地养老;农民的房屋面积越大、房屋常住人口数越多、在城镇买有住房、越认可这种方式,农民越愿意以宅基地养老。[结论]在农村养老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找准并关注有以地养老需求的农民、大力发展农村地区周边的非农产业、明确以地养老成立的立法条件以及加大以地养老模式的宣传力度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村人口快速老龄化与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结构的微型化与老年人独居与空巢化,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严峻挑战,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成为理性选择。以往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集中关注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功能,忽视了对社区作用的探讨。本文运用社区主位视角分析了上海松江的以社区为主体,社区、政府、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合作配合与协同参与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这一模式具有从养老服务需求者的角度提供养老服务,提高了养老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服务质量,实现了对社区内部、政府与社会的养老资源的优化整合,理顺了社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有利于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等比较优势。针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运作中存在的不足,需要从落实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强化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社区组织工作人员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技能培训、提升服务质量等几个方面予以完善。城镇化背景下社区主位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外部资源稀缺的中西部村庄有着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村养老方式趋于多元化,但农村老人受生活习惯的影响,对机构养老方式的接受程度不高。形式相对新颖的抱团养老模式能够满足老年人更多需求。抱团养老不仅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还可以减轻子女负担,进而减轻社会压力。通过政府部门、运营主体、老人群体等相关主体协调配合创新,新型养老模式形成了良好的运作机制,实现了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村庄内部差异的视角,将村庄内部的经济因素、组织因素和政治因素引入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研究中来,以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Logit模型对全国10个省份80个村庄1123个农民的养老模式选择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是否党员、是否有外出务工经历、家庭决策类型,家族网络组织、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和村庄内部组织资源以及政治因素对其养老模式选择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传统观念下农村老年人被视为被动的"待养"群体,导致长期以来养老体系中的主体易位和权责让渡,而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农村互助养老围绕着"健康、参与、保障"等养老新理念,推动老年人之间的"自助—互助"以降低养老成本,因而成为解决当前我国未富先老的农村社会养老难题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更甚。随着城镇化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增加,农村空巢老人增加,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传统以土地为养老保障的农村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农村地区老年人因老返贫、因病致贫风险较大。需要结合农村现实情况,探索兼顾农村老年人医养双重需求的养老模式。医养融合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该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大量老年人养老问题,满足老年人生理与心理需求。本文结合农村老龄化发展现状,阐述农村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剖析农村医养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我国农村养老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农村养老问题是关系到数亿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的重大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既是尊重历史,积极面对现实的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对养老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我国现有的农村养老模式分种类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更为突出。为研究江苏省农村养老服务现状,对江苏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和养老服务现状进行调研,得出江苏省农村地区存在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作为主流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普及度不够高、农村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需重视、专业老年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仍需提高等问题。建议在江苏省农村地区创新发展多元化新型养老模式,探索家庭养老、社区养老、集体养老、互助养老等模式,走专业化养老和互助养老的优势互补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