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分别就农村贫困妇女和脱贫妇女思想意识的差异性进行了客观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状况与思想意识之间相关性显著,脱贫妇女的思想意识明显优于贫困妇女。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四川省大小凉山彝区为研究地,走访了相关部门和200位农村彝族妇女进行访谈,重点选取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中的23名彝族农村妇女作为深度访谈对象,运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23份访谈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探析影响其贫困的主客观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彝族农村贫困妇女精准脱贫路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的战役,贫困地我农业旅游开发作为脱贫的重要路径,需要发挥优势,定准模式,做好规划、建设和开发工作,其中农民在旅游开发中的增收路径需要明确,以此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相似文献   

4.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国贫困治理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巩固脱贫成果是贫困地区高质量稳定脱贫的重要路径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结合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在梳理山东省枣庄市脱贫攻坚工作具体举措的基础上,分析了枣庄市"后脱贫时代"面临的若干问题,为枣庄市提升脱贫质量和巩固脱贫成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反贫困目标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质量,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和新生贫困现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在于乘势而上,建立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机制。因此,新时期的贫困治理应探索更加符合现实要求的理论框架。文章通过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目标-主体-路径”三位一体框架,提出根据“治理什么”“由谁来治”以及“如何治理”的思路克服新时期贫困治理的困境,建立健全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的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6.
贫困存在于世界各地,任何国家都有贫困人口,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我国扶贫是以保护贫困户的合法权益为前提,政府政策帮扶是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已经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通过调查陕西省X村2019年扶贫工作情况,回顾农村扶贫工作,探究脱贫路径。  相似文献   

7.
增强脱贫主体及其所在区域的内生发展能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一环。为寻找脱贫主体及其所在地区的内生发展能力提升的可行路径、过度干预到适度引领的政策转变路径,建立治理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本研究以重庆市B区D村为例,分别对脱贫主体和村干部进行访谈。分析认为,村庄文化繁荣是促进脱贫主体内生动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村庄乡贤怀着对故土的热爱返回家乡建设,带来了先进的发展思想,引导村庄居民接受新的发展思路,村民在不断开发自身潜力、参与新举措施行的过程中逐渐摆脱贫困。  相似文献   

8.
凉山彝区具有特殊的贫困表现形式和致贫机理,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面临着区域贫困整体性与扶贫资源向贫困户集中、贫困主体发展能力有限与扶贫合作机制缺失、致贫原因交互性与外部帮扶资源单一化大幅增长、民族文化独特性与脱贫路径现代化等一系列矛盾。凉山州喜德县立足彝区独特的经济社会基础,创新精准扶贫实施路径,为破解彝区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云南省怒江州所辖3县1市易地搬迁贫困人口的入户调查,归纳主要致贫因素,设计有针对性的脱贫措施和实施路径,推动易地搬迁贫困人口早日脱贫。方法 文章运用地理调查方法,从怒江州67个易地搬迁安置点中随机选择了32个,在所选安置点中随机抽选621户搬迁户进行入户调查访谈,获取搬迁户基本家庭信息和主要致贫因素。结果 截止2019年末,68%的易地搬迁贫困户仍未脱贫,其主要致贫因素包括文化素质、地理区位、交通条件、产业基础等区域性因素以及发展动力、疾病、教育等家庭个性因素;易地搬迁贫困户的贫困类型有内源型贫困、外源型贫困和复合型贫困,区域性措施、普惠性措施、到户措施等后续脱贫的必要措施。结论 易地扶贫搬迁不是脱贫的充分条件,搬迁人口中依然有大量贫困对象,其后续脱贫需要厘清致贫因素、制定脱贫措施并构建易于措施落实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0.
特色农产品是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潜在动力要素,依托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实现农村贫困居民脱贫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方式之一。文章从河南省柘城县三樱椒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出发,着力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问题,帮助贫困农村居民脱贫致富,以期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依靠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脱贫路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结束,防止脱贫村返贫就成为地区治理的工作重点,而后脱贫时代的乡村贫困却呈现出与传统乡村贫困不同的特征,有必要弄清农村贫困均衡的原因、多重压力和挑战。为实现脱贫村长久、长效脱贫,可以从乡村振兴突破农村贫困均衡、精准扶贫化解农村贫困均衡、教育阻断农村贫困均衡、异地搬迁隔绝农村贫困均衡等多个角度推进。  相似文献   

12.
“帮带模式”:组织、投资与培训贫困地区的妇女——山西省吕梁地区妇女连环脱贫项目案例调查全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杨刚杰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王德文贫困地区的妇女作为农村人口中的特殊目标群体,她们在反对贫困中的独特作用日益受到政府部门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2021,(5):136-144
众所周知,农民合作社具有一定的反贫困功能,但其异质性、空壳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那么脱贫攻坚完成后原贫困社员是否还愿意继续参加农民合作社?如果愿意,其影响因素是什么?为此,以云南省LH县原贫困社员作为研究对象,从个人、家庭、合作社三方面分析脱贫攻坚完成后原贫困社员继续参加农民合作社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贫困社员年龄、参加合作社培训次数是影响原贫困社员继续参加农民合作社意愿的显著因素。研究结果不仅能为政府制度建设和合作社规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还可为防范返贫路径选择提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梳理农村金融、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对贫困转化的内在机理,选用脱贫攻坚期我国435个贫困县数据,通过对比计量检验结果与理论模型假定,分析金融、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减贫机制。结合新时代脱贫背景,探索金融助力巩固扶贫成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自治区处于中国的北部,地域范围较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状况,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贫困程度较大,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为改善当地扶贫现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因地制宜,具体分析当地的贫困原因和特征,制定和开发适应于当地发展的政策及服务,助力我国实现全面脱贫。  相似文献   

16.
农村相对贫困是后小康时代贫困治理的主战场。新时期的农村相对贫困主要面临脱贫攻坚成效不稳定、脱贫人口识别难度大、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三大现实挑战。据此,通过构建农村相对贫困的精准识别机制、社会保障机制、长效稳定增收机制三大举措予以破解。加快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这不仅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最终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而且对于顺利推进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正>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扶贫攻坚已成为当前乃至"十三五"期间第一民生工程,更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是整个脱贫攻坚的核心、重点、难点和关键。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没有产业发展的带动,贫困群众就没有持续增收的路径,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便没有  相似文献   

18.
新乡贤作为新时代从乡村社会涌现出来的或与乡村社会存在密切关系的社会贤达群体,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后脱贫时代"新乡贤参与贫困治理的优势,分析了新乡贤参与贫困治理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信息沟通、监督制约、扶贫资金监管、激励机制、扶贫模式等创新新乡贤参与贫困治理的有效路径,以提高新乡贤参与贫困治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之后,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便受到高度关注。文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对普惠金融影响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三条中介路径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家庭普惠金融平均水平较低且家庭间差距较大;家庭普惠金融能显著降低农村家庭发生贫困脆弱性的可能;创业决策和教育支出单条路径的中介作用在高和低贫困线下的作用有所不同;医疗保障水平在两条贫困线下都显著。建议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并为农户创业、教育投资和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提供支持,从而促进普惠金融通过中介减缓贫困脆弱性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显示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将进入后脱贫时代。后脱贫时代表现出了与脱贫攻坚时期不同的特征,主要有:脱贫与致贫的反复性、贫困样式的多样化、贫困区域的非地缘性。为适应这些特征,解决后脱贫时代出现的问题就要从脱贫攻坚时期解决问题的经验入手,得到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启示,进而得出树立"末位贫困"理念、提高脱贫能力和水平、制定合理的脱贫措施的对策,为迎接后脱贫时代的到来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