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国内外控释肥料推广应用的经验证明.制约控释肥料推广应用特别是在农业上应用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从多年对国内包膜控释肥在多种作物上进行的盆栽试验、田间试验和示范结果来看.包膜控释肥可以提高肥料的养分利用率50%至一倍以上。按此计算.在肥料用量减施1/3至一半的情况下还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如果控释肥价格能够控制在原肥料价格的两倍之内.农民可以在少施1/3至一半肥料的情况下.仍可获得相同或更多的经济产量.这就会给农民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黑土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化肥的使用对提高作物产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其用量的不断增加引发了一系列的土壤质量有关问题。为了减少黑土资源的损失、发展可持续农业。本研究以当地肥料用量为基础,依据同一氮素水平,采用有机肥与化肥1:1比例配施的方式,共设置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对土壤性质和玉米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的配施能够显著提高土壤肥力状况,施用猪粪肥提高有机质含量最高,与当地常规施肥相比有机质含量增加了6.63 g/kg;速效养分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33-15.32 mg/kg;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0.63-42.35 mg/kg;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18.96-78.53 mg/kg。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后,土壤的物理性质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在施用猪粪肥处理时各项物理性质改善最明显,阳离子交换量增加了2.48 cmol/kg;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分别9.81%和3.77%均高于其他处理;土壤容重降低最明显,降低至1.07 g/cm3;施用猪粪肥和鸡粪肥处理的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当地常规施肥处理(P0.05),分别增产1059 kg/hm2和938 kg/hm2。玉米产量与有机质、有效磷、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分析,同一氮素水平下,1/2化肥和1/2猪粪肥配施时,土壤性质和玉米产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选择了3种常见草坪缓释肥,以3种不同施肥量水平对粤选1号匍匐翦股颖草坪草的肥效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种缓释肥对粤选1号匍匐翦股颖草坪草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高富IBDU缓释肥(22-3-12)属于高氮高钾型缓释肥,其缓释效果最佳;Best四季青(19-6-12)属于中氮中钾型缓释肥,其肥效表现适宜在中后期使用;爱地尔控制缓释肥(20-10-10)属于低氮低钾型缓释肥,各项表现均不突出。  相似文献   

4.
试验以“矢富罗莎”葡萄为材料,采用5种不同浓度(0mg/kg、200mg/kg、400mg/kg、800mg/kg、1600mg/kg)多效唑在葡萄生长期进行叶面喷施,探讨喷施多效唑后对“矢富罗莎”葡萄营养生长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高浓度的多效唑对盆栽“矢富罗莎”的新梢长度、叶片数、节间数的增加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新梢茎粗的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600 mg/kg的多效唑对新梢叶片数、节间数的抑制作用较强;800mg/kg的多效唑对新梢茎粗增加的促进作用较强,800 mg/kg和1600mg/kg多效唑对新梢长度增加的抑制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5.
缓控释肥料是一种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需求而释放养分的新型肥料,具有控制肥料养分释放、肥效周期长等特征,可使传统化肥利用率提高50%至一倍以上。因此.由于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肥料对环境污染、减少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力投入、增产增效等多方面的特点,缓控释肥料被称为“21世纪新型环保肥料”,成为人类化肥工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矮化剂不同浓度对小丽花植株矮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小丽花矮化过程中,喷施2000~3000mg/kg的国光B9的矮化效果最佳,浓度过低矮化效果不明显,而浓度过高则影响开花率及植株长势.  相似文献   

7.
小麦系统粉因为出粉部位不同导致不同系统粉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实验可知:对于B磨粉,1B的醇蛋白最高,而总蛋白和清蛋白等含量最低;2B的清蛋白含量高,而其余蛋白含量均处于1B和3B之间;3B的总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较高,但醇蛋白含量最低。对于M磨粉,1M的清蛋白、醇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高于2M和3M;2M的球蛋白含...  相似文献   

8.
李丽清  秦英 《农家之友》2009,(16):31-31,40
2008年早稻,在临桂县的临桂镇花埋村委陆家村进行了水稻秸杆不同还田方式比较效果试验,旨在研究水稻秸秆还田不同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翻压处理对加快稻草的腐熟分解作用最好,它可以快速地将稻草腐熟分解,释放养分,疏松土壤,使禾苗及时吸收利用土壤中的养分,禾苗生长健壮、分蘖量多、易形成有效穗、幼穗分化及抽穗提前,亩产量显著提高,处理1和处理2的平均亩产量分别为446公斤、428公斤,比对照亩增产6.1%以上。经方差分析达极显著水平;处理1(全量还田且翻压)比处理2(全量还田免耕)亩增产4.2%.经分差分析也达极显著水平。总的来说稻草还田可以提高水稻产量,不同还田方式增产效果不一样,能够加速稻草分解的方式对水稻产量增加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9.
复合肥具有养分含量高、副成分少且物理性状好等优点,对于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的高产、稳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的养分比例总是固定的,满足不了不同土壤、不同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种类、数量和比例的多样化.因此,使用前最好进行测土,了解田间土壤的质地和营养状况,注意和单元肥料配合施用,可获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黄瓜是我国蔬菜生产中的主要作物,它的养分吸收量因品种及栽培条件而异,一般平均每生产1000kg产品对氮、磷、钾、钙、镁养分的吸收量分别为:氮2.8~3.2kg,磷0.8~1.2k,钾3.3~4.4k,钙2.3~3.8kg,镁0.6~0.7kg。  相似文献   

11.
张玉龙 《山西农经》2017,(21):82-82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葡萄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葡萄产业市场蒸蒸日上,但由于我国葡萄品种多而杂,口感好的不多,严重制约着葡萄的质量和收益。葡萄市场平均售价8~9元/kg斤,667m^2收入达10 000元以上。现将玫瑰香葡萄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不同密度与施肥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产量处理A3B3最高,单产为1717.5kg/667m2,表明在郧县种植马铃薯以A3B3为最优配合。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不同利用方式农田土壤氮磷环境风险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弄清不同利用方式农田土壤氮磷养分平衡状况,进而明确其环境风险特征,为进一步指导土壤养分管理及环境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河北省的粮田、果园和菜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三种利用方式氮磷的输入、化肥和有机肥的分配比例及氮磷养分的盈余状况,并结合化肥使用环境风险指数,评价三种不同利用方式化肥氮磷的环境风险类型。结果表明,氮总输入量为菜地明显高于果园和粮田,磷总输入量为菜地和果园明显高于粮田,且粮田和菜地氮磷输入主要以化肥为主。三种不同利用方式农田氮磷均呈盈余状态,其中氮盈余率为果园(532.6%)明显高于菜地(61.5%)和粮田(31.6%),磷盈余率为菜地(700.4%)和果园(615.7%)明显高于粮田(66.6%)。化肥氮磷的环境风险指数均为菜地(0.83)明显高于粮田(0.59-0.62),三种不同利用方式下化肥氮磷的环境风险类型均达低度风险及以上,特别是菜地达严重风险。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河北省粮田应控制氮磷肥的投入,果园和菜地应加大减少氮磷肥化肥投入,以减少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同时为了更好地培肥地力,在控制施肥总量的前提下应加大粮田和菜地有机肥的投入比例。  相似文献   

14.
了解调亏灌溉技术给葡萄生长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大田条件下,将赤霞珠、品丽珠等为试材,测试在灌水量水平不同时对葡萄树进行灌溉,分析比较不同灌水量情况下葡萄生长的速度和品质的区别。分析表明,处于RDI条件时,葡萄树枝生长量非常稀少,副梢发长率也明显下降;不断加大调亏程度时,葡萄树的叶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等逐渐降低,但能明显发现水分能充分利用。数据显示,产量的高低及葡萄果粒的大小和灌溉量的多少没有明显的关系,但是葡萄中的含酸量会下降且还原糖的含量会上升;另一方面表明,种植者想要提高葡萄皮中的酚类物质含量可以降低调亏灌溉。在节约用水的条件下调亏灌溉,不仅可以提升葡萄的品质,还可以高效地控制葡萄的生长,尤其是用于酿酒的葡萄。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葡萄生产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葡萄育种、栽培及管理技术的提高,我国葡萄种植已由传统的优势产区发展到全国各省区都有种植,特别是南方产区葡萄的生产持续快速增长,使得全国葡萄生产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我国葡萄生产布局特征,把握葡萄生产变迁特征与规律,对于合理地配置农业生产资源、优化调整葡萄产业空间布局与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从宏观角度系统分析了我国葡萄生产的阶段特征与全国层面生产布局的变迁,其次利用微观层面的农户调研数据、比较了不同产区间葡萄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区域特点及其差异;接着引入空间自相关性指标,采用Moran’s I指数,在Arc GIS中选取基于边界的空间权重矩阵定义,从全局与局部自相关角度分析了葡萄生产投入产出的空间特征及其与地理位置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与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葡萄生产呈现明显的"西迁"、"南移"的发展趋势;葡萄生产投入与产出指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受葡萄产业内部与外部因素的驱动,其分布体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全局空间自相关定量测算结果显示我国葡萄生产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即相邻地区葡萄生产的投入与产出指标具有相似性,且空间自相关性在逐年加强;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显示我国葡萄投入与产出的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陕甘宁与内蒙古地区,而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江浙沪一带,进一步表明,地理因素通过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结构等方面因素影响着葡萄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液液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粮食中黄曲霉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液萃取净化的前处理方法,建立了用甲醇-乙腈-水(40∶5∶55体积比)三元流动相体系分离黄曲霉毒素(G2、G1、B2、B1),柱后碘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测定粮食中黄曲霉毒素的新方法。使用该方法可在24 min内完成测定,4种黄曲霉毒素的线性关系r值均大于0.9995。样品在不同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中,回收率为80.3%~97.0%,相对标准偏差2.1%~4.0%,黄曲霉毒素G2、G1、B2、B1的检出限均小于0.40μg/kg。该方法具有样品前处理简单、操作稳定、试剂消耗少、成本低、准确且重复性好等优点,适用于粮食中黄曲霉毒素的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在饲料中添加“鱼安康”投喂日本鳗鲡(Anguilla japanica)后,对供试日本鳗鲡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指标变化状况的测定结果。根据“鱼安康”在饲料中添加量不同而将试验分为5组,在各组饵料中“鱼安康”的添加量依次为0mg/kg(对照组)、20.0mg/kg.B.W.(试验I组)、40.0mg/kg.B.W.(试验Ⅱ组)、60.0mg/kg.B.W.(试验Ⅲ组)和80.0mg/kg.B.W.(试验Ⅳ组)。连续投喂28d后,取血液测定其中白细胞的吞噬活性、血清溶菌活性和补体活性,探讨了“鱼安康”对日本鳗鲡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试验Ⅱ组、Ⅲ组和Ⅳ组日本鳗鲡白细胞吞噬活性和溶菌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测验,P<0.05),而各试验组之间未出现显著差异(t测验,P>0.05),补体C3和C4活性最高的是投喂量为80.0mg/kg.B.W.的第Ⅳ组,但是第Ⅰ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测验,P>0.05)。研究结果证明“鱼安康”能有效地增强日本鳗鲡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在饵料中的添加量以40.0mg/kg.B.W.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18.
毕伟  杨汝福  杨宗飞 《农家之友》2009,(25):48-50,54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阐明了在土壤偏酸、有效S31.94mg/kg条件下,双低优质油菜作物施硫具有显著的增产增值效果,施S对增加单株第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平均角果籽粒数、千粒重、叶色深度、株高、穗位高度等方面有明显的影响,对生育期影响较小;增产增值因用量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增5.83~15.83kg/667m2、增产3.89%~10.56%,投入产出比2.79~3.89;优质油菜对S元素需求量较大,一季约消耗土壤S1.305kg/667m2、施S对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协调平衡高均有较好效应。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研究区103条泥石流沟发育状况统计显示,泥石流沟的数目、发育密度及规模在不同流域表现出不同特点;综合分析表明。泥石流沟的流域面积、主沟长度及平均沟床比降存在明显的分维特征,泥石流堆积物粒度组成具有很好的分形结构,这种良好的非线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研究区泥石流发育的非均一性和自相似性;分析得出了在沟谷流域面积〈5km^2,主沟长度〈5km及主沟平均沟床比降10%~60%时研究区内泥石流最易暴发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农户玉米种植与施肥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农户玉米种植与施肥现状,为区域玉米栽培和养分管理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方法 文章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于2014年在吉林省44个县市开展农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 142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玉米品种、产量水平、种植面积和密度、播种和收获期、养分来源、施肥时期及方式、肥料种类和施用量等。结果 吉林省农户种植与施肥条件下玉米产量平均为9.1 t/hm2,东部湿润山区、中部半湿润平原区和西部半干旱平原区产量平均分别为8.1、10.1和8.0 t/hm2。全省农户共选用玉米品种526个,使用率前6的品种占比46.7%,播种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占86.0%),收获期集中于10月上中旬(占89.0%)。单户种植面积大多在1~3 hm2(占62.3%),平均2.9 hm2,种植密度集中在5.5万~6.5万株/ hm2(占58.0%),平均5.7万株/ hm2。全部参与调研的农户均施用化肥,但增施有机肥比例仅3.5%,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6.0%、1.9%和4.0%。化肥品种以单施复合肥和复合肥—单质肥配施为主,中部地区大多为单施复合肥,东、西部地区大多为复合肥与单质肥配施。全省农户的氮(N)、磷(P2O5)、钾(K2O)养分投入量平均分别为244.6、130.8和104.4 kg/hm2,氮磷钾养分比例平均为1∶0.53∶0.43。施肥方式上,全省一次性施肥和分次施肥(基肥+追肥)方式分别占53.5%和46.5%。各区域中,中部地区农户的玉米养分投入量和一次性施肥比例(平均为540.6 kg/hm2和77.9%)远高于东、西部地区(平均为429.3、401.2 kg/hm2和22.4%、36.1%)。结论 现阶段吉林省农户玉米产量水平较高,但种植和施肥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进一步加强针对区域尺度的玉米优化栽培和高产高效养分管理研究及技术推广,因地制宜地促进玉米产业绿色优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