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考察并分析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试图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为今后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为西北地区其他省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方法]以甘肃省在建的20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研究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规律,并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最邻近指数R=0.71,表现为凝聚型分布,地理集中指数Z=26.73,均匀度C=0.016,表现为非均衡集中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根据核密度分析的集聚程度,将示范村空间分布划分为三大片区,共形成5个中心区, 1个次中心区。[结论]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整体呈凝聚型分布,区域分布呈现出非均衡集中型状态,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乡村旅游示范村密度在空间上分布差异较大,呈现出多中心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分布格局受地形地貌与水文等自然因素以及政策、人口与经济、客源市场与交通、文化等人文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山西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选取山西省213处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最临近点指数对其空间分布类型进行判别,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对其分布均衡程度和地理联系程度进行考量,通过核密度图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布指向,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空间分布呈集聚分布的特点,且与经济规模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结论](1)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包括以太原和晋中为主的中部密集区和以临汾、运城、晋城为主的南部密集区,且都以各地级市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大多数示范点分布于城郊地区; (2)经济发展、人口密度、资源禀赋、区位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农业科技类、农事体验类和特色村镇类多分布于经济和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文章旨在探讨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与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协同关系及其发展现状,从交通和旅游经济发展要素两个方面发现问题,并提出空间协同发展的优化措施,以期为本地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路径。[方法]文章以甘肃省20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和358个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乡村旅游示范村与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协同发展的意义与机理;其次从数量空间、质量空间和空间耦合协调度3个维度分析了二者的空间协同关系;最后运用ArcGIS软件从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发展要素两方面分析了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与A级旅游景区协同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优化措施。[结果](1)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与A级旅游景区数量空间关联显著,质量空间关联属于优质协调水平,空间耦合协调水平表现为良好协调。(2)甘肃省14个市州乡村旅游示范村的交通可达性低于A级旅游景区。(3)甘肃省旅游经济要素点整体密度值较低,南北分布差异显著。[结论](1)加快区域内游客集散中心建设。(2)在旅游资源拟合程度较好的区域发展高等级道路。(3)在乡村旅游示范村和A级旅游景区拟合较好的区域,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上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按照点(单点探索的示范村)→片(多村共建的片、带、组团等)→面(全域所有规划保留保护村)的空间次序渐进式展开,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实施乡村振兴的推进路径。2018年,上海率先启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试点,至2022年,推进至第五批,已建及在建乡村振兴示范村累计110余个。经过不断探索实践,上海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取得了较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5.
A级旅游景区体现的是相应A级的品质,也是旅游景区的品牌,更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选取郑州市、开封市和洛阳市为研究区域,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87处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郑汴洛A级旅游景区总体呈核心—边缘状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城区—县域差异及"三点一线"旅游带的格局特征,在中心城区集聚程度最高,县域内景区的空间分布集聚程度较低且呈现离散状组团式分布。2已有的资源禀赋、地形地貌特征、交通区位条件和重要河流水系分布等因素通过综合作用共同影响着郑汴洛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度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的地理集聚状况、地理联系程度、发展等级分异,以准确把握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259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00个休闲观光园区、82个生态旅游示范镇为研究样本,结合数学计量方法和GIS技术,综合运用基尼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估计值、乡村旅游等级发展指数,对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河南省的乡村旅游地类型丰富,按所占比例依次为山地景区旅游带、过渡区旅游带、市区边缘旅游带、小规模旅游带4种类型。(2)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趋于集聚,总体呈现出中西北部密集,东南部稀松的分布特征,地区间发展分异明显,且乡村旅游地与地区经济、人口要素匹配性高。(3)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多核心带动型,发展等级豫北最高,豫中次之,豫南和豫西居于中间,豫东因缺少核心带动城市而成为全省低谷地区。(4)人均GDP、人口密度、城乡人口结构、国家景区依托、公路铁路干道交通、自然资源条件是影响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论]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集聚程度高,且与国家A级景区分布高度吻合,应注重打造乡村旅游与A级景区建设的协调发展机制,打造"大旅游"片区;同时高集聚分布也代表着乡村旅游地发展等级空间分异明显,应围绕豫东、豫南打造核心城市,以弥补发展短板。  相似文献   

7.
目的 乡村民宿在快速发展下已成为国内外游客体验中国乡村文化的热门选择,成为促进区域旅游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方法 文章选取旅游资源丰富的秦岭陕西段乡村民宿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携程民宿、美团民宿、去哪儿民宿等多种渠道,统计出秦岭陕西段乡村民宿312处,利用百度地图坐标拾取工具获取民宿点经纬度地理信息,结合空间分析方法探究此区域的民宿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 (1)秦岭陕西段乡村民宿空间分布呈现“全局离散、局部聚集”的特征,其中西安长安区、蓝田县、商洛柞水县、宝鸡太白山区域、渭南华山区域分布较为密集,其他县区分布较为稀疏。长安区和蓝田县的空间集聚现象相对均衡且连片发展广布。(2)乡村民宿集聚分布受旅游政策、人口因素、经济水平、交通条件、旅游资源等因素的影响,秦岭陕西段乡村民宿与交通条件、水系分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结论 秦岭陕西段乡村民宿旅游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坚持生态保护、改善交通条件、提升美丽乡村水系规划建设、加强乡村民宿与秦岭人文自然资源的联动、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目的]乡村聚落空间上的差异化,深刻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及进程。截止目前,基于空间角度对整个东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的研究尚无,为推进东北地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和乡村聚落的转型,文章对其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分析。[方法]该文采用最邻近距离指数、平均分布密度、核密度估计法,借助GIS101,对2016年东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进行测算与空间可视化表达。[结果](1)东北地区乡村聚落呈随机分布类型; (2)其下辖的36个地级市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均处于最低等级,且南部高于北部,极化现象非常明显; (3)东北地区乡村聚落在空间规模上表现出由边缘地区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异特征,规模较高的聚落集中在中部地区,包括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哈尔滨、长春等市; 规模较低的集中在边缘地区,包括大兴安岭、鹤岗、延边、白山、盘锦等市。[结论]地理位置、城镇化率高、人口净流出大是引起东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且解决人口净流问题是核心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特征及优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优化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有利于完善区域旅游资源,进而促进其均衡发展。[方法]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最邻近指数分析其乡村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层析分析法对其乡村旅游进行评价,根据结果提出相应优化措施。[结果](1)重庆市都市区的最邻近指数最高为0.814,其次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为0.735,城市发展新区为0.697;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为0.402,可以看出重庆市乡村旅游空间分布总体上呈凝聚分布;(2)重庆市乡村旅游优化评价指标中旅游资源、道路设施、生态环境和综合管理的权重分别是 0.357 1 ,0.253 6,0.230 1和0.159 2,得分大于70分以上包括乡村森林覆盖率、公路的便捷性、乡村气候舒适度、保障机制、经济水平、游客容量和客源条件,其他指标得分低于70分,包括服务中心数量、乡村旅游专线、乡村空气质量、农民拥有的道路面积密度、乡村公路等级、文化价值和管理者素质,这些也是重庆市急需优化的方面。[结论]整体上重庆市乡村旅游综合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应加强该方面的投入和管理,促进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休闲乡村的发展是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并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有效途径。目前学界在省域层面检验休闲乡村示范点分布及成因的研究较少。分析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格局并探索其影响因素,验证示范点选址合理性的同时揭示空间分布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福建省休闲乡村发展的优化路径与建议,为休闲乡村的深入推进与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方法 文章在利用ArcGIS10.7的基础上,采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值等参数,从空间分布形态、区域分布差异、空间分布密度三方面对2014—2020年福建省142个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并运用Moran''s I 指数、地理联系率与缓冲区分析等指标和方法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1)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分布呈集聚性和不均衡性特征。(2)示范点在不同设区市和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存在差异。在福建9个设区市中,逾55%的示范点集中分布在福州、泉州、三明、宁德4市。在闽东南西北中五大地理区域内,闽南地区分布最为密集,闽东地区次之,闽中地区最少。(3)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形成厦门北部1个高密度中心,厦门西南部——漳州东北部1个次高密度中心。(4)示范点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双重影响。地形地貌是自然因素核心要素,人文因素关键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交通区位、旅游资源禀赋和客源市场规模。结论 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能够立足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休闲乡村建设应立足自身条件,遵循阶段性发展规律,着重考量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往建设最适宜区去选址与布局;进一步说,福建省及同类地区在未来发展中应立足自身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依托当地农业发展基础,抓住社会经济发展机遇,发挥各地区位优势和示范区溢出效应,从而推动休闲乡村空间布局优化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确立为旅游业增添了新的旅游吸引模式,成为新时期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方法]文章利用ArcGIS102,运用最邻近距离法、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标记在地图上的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究其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1)示范区空间分布不均衡,呈典型的聚集型分布,从区域角度来看,西部地区示范区数量多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相对较少,与传统认知上的示范区分布格局存在一定错位; (2)示范区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江浙皖、湘赣交界、晋豫交界、陕渝交界等地区示范区聚集最多,形成显著的高密度区; (3)示范区规模度差距较大,上海、北京、江苏、天津等省市规模度较大,其他省市规模度较小; (4)示范区空间分布受到资源禀赋、区位交通、社会经济、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呈现“傍景”“环路”的分布格局。[结论]全域旅游示范区空间分布不均衡,各省市既要挖掘自身核心竞争力,也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突出示范区模范带头作用,达到辐射周边市县的效果,实现全域旅游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2.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呈现出凝聚型空间分布状态;(2)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现“局部聚集,整体分散”的分布特征,且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3)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表现较为显著,且正相关为主要空间关联类型;(4)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道路交通、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以及人口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旅游经济韧性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2010—2020年山西省旅游经济韧性进行综合测算,同时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其时空特征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山西省旅游经济韧性总体上升,在旅游经济韧性各维度中,抵抗力的波动幅度最大。(2)中高等级韧性区域分布在北、中、南部三个区域。分维度看,抵抗力呈现中、南部高,西、北部低的格局特征,恢复力和转型力表现为由南向北递增,重构力空间上表现为从南、北部向中部递增的格局。(3)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是影响2010—2020年山西省旅游经济韧性的主要因素,不同影响因子的交互类型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区域经济空间外溢现象比较普遍,且乡村旅游产业日益壮大,在经济的空间依赖性变得逐渐加强的这一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在区域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方法]文章以2016年江苏省数据为依据,综合运用GIS10.2和GEODA空间分析软件,采用Moran′s I指数研究江苏省13个地级市乡村旅游的空间相关性;采用空间统计学计量方法对江苏省乡村旅游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江苏省乡村旅游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受临近地区溢出效应影响明显;(2)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城乡差距,其次为交通状况和市场需求,影响最不显著的为农业及旅游发展状况;城乡差距、交通状况、市场需求和旅游发展对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表现出正向促进作用,而农业基础对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负向作用;且城乡差距、交通状况正向推动作用非常明显。[结论]江苏省发展乡村旅游要注重地理因素在其间发挥的效应,依靠极化效应,发挥对临近区域的带动作用。且发展乡村旅游要着重从交通状况改善、发挥居民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性、促进当地旅游发展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民宿作为我国乡村振兴和旅游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商业形态和空间利用模式,日益受到关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以2000—2020年成都民宿为例,通过网络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平均最近邻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探讨成都民宿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0—2020年成都民宿数量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成都民宿空间分布从个别区域集中发展向全成都市均衡发展。(2)成都民宿的空间演化过程是由分散到集聚,再到强烈集聚的过程,空间结构逐渐呈现出强凝聚力的趋势。(3)成都民宿的时空演化在不同年份存在一定差异,在空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点—线—面”的集聚演化特征。(4)区域政策、海拔高程、旅游资源条件、城镇化发展水平、道路交通条件、人口条件都是成都民宿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典型民宿集群发展模式的理论意义,以及民宿的产业定位、选址和规划实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确立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新的旅游吸引形式,基于各种示范点的乡村旅游,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研究,以期为各省市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利用ArcGIS102,使用最邻近距离法、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对标记在地图上的370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呈聚集分布状态;(2)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示范点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周围,以长三角、京津冀地区分布密度最高,珠三角、闽东南等地次之; (3)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具有正自相关性,表明示范点分布在空间上存在依赖性;(4)示范点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旅游资源禀赋、区域交通、客源市场、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结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各省市应突出差异竞争,加强区域合作,突出核心区域辐射周边的效应,实现休闲乡村旅游资源空间格局上的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确立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新的旅游吸引形式,基于各种示范点的乡村旅游,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研究,以期为各省市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利用ArcGIS10.2,使用最邻近距离法、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多尺度视角下对220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呈聚集分布状态;(2)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示范点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周围,以长三角、京津冀地区分布密度最高,珠三角、闽东南等地次之;(3)无论省域尺度还是县域尺度,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均具有正自相关性,表明示范点分布在空间上存在依赖性;(4)示范点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旅游资源禀赋、区域交通、客源市场、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结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各省市应突出差异竞争,加强区域合作,突出核心区域辐射周边的效应,实现休闲乡村旅游资源空间格局上的优化。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及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简要分析北京市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发展做出详尽评价,以期对今后北京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根据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公布的2010~2016年共7批,总共656家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民俗户、民俗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其空间分布,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发展做出评价。[结果](1)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民俗村(户)主要分布在北京8个郊区和2个县,其空间分布不均衡,属较集中分布,大兴区分布密度最大,其次为昌平、平谷、通州、延庆、怀柔、密云、顺义、房山、门头沟;(2)北京自身资源、生态环境基础是决定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最主要因素;(3)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易受到资源、环境、空间的刚性约束,目前处于停滞不前的瓶颈期。[结论]在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和旅游资源发展具有北京特色的乡村旅游,追求质的提升是出路,因此北京市发展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建设发展提供指导。[方法]文章通过谷歌地理信息系统及Arc GIS10. 2软件对河南省12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分布格局、分布均衡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最邻近距离法、核密度估计法及地理集中程度等方法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最邻近距离法分析R=0. 628,小于1,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核密度分析中,整体空间分布呈现3个核心区域,平顶山东北区域,豫西北沿省边界呈带状分布及豫南信阳南部,空间分布受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影响。[结论]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属凝聚型不均衡分布。从地级市层面上分析,主要集中在平顶山东部、信阳南部和三门峡地区;从分区层面上,以豫中较多,豫北、豫西和豫南其次,豫东基本空白。形成原因与地理高程、社会经济和历史事件有关。交通不便、经济相对发达或相对落后、历史事件少发的区域,传统村落保存较为完整。  相似文献   

20.
王黎  童静  刘成 《农村经济》2021,(3):56-63
精准扶贫是“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其中乡村旅游是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当前,对于乡村旅游示范村旅游产业发展试点,助力乡村精准扶贫的路径和模式上还缺乏深入探讨。本文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为样本,分析乡村旅游示范村助力精准扶贫的评选机制、动力机制、示范机制、规划设计机制,提出乡村旅游示范村需要精准选址评定和营造特色场景,构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指标体系,研究有差异化的乡村旅游脱贫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