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迁移人口的出现与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学术界对随迁老年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简要分析了当前随迁老人在城市社区的生活状况及在城市社区融入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促进家庭和谐,建立起良好的社区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在农村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成为主流的时代,日益庞大的农村随迁老人成为社会亟需关注的群体,提高其福利水平对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农村随迁老人福利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法对农村随迁老人的福利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随迁老人的总模糊指数为0.2915,福利水平较低,尤其是社会保障和经济状况的福利状况较差。与城市随迁老人相比,除了身体状况外,其余功能性活动的福利状况均低于城市随迁老人,并且农村随迁老人个体间福利差异较大。本文认为提高农村随迁老人福利的核心是提高各功能性活动的获得能力,加强社区服务,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体制,给予农村随迁老人公平的待遇是提高农村随迁老人福利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10—2013年CGSS调查数据从迁移结果角度对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总体水平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将其家庭化迁移模式分为配偶随迁、子女随迁、父母随迁、配偶子女随迁模式、配偶子女父母随迁模式、配偶父母随迁模式、父母子女随迁模式等七种家庭化迁移模式。研究发现,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趋势进一步明朗,配偶子女随迁模式和配偶随迁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未婚城市农民工父母随迁模式的比例有所上升。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模式存在着年龄和地区差异。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结果发现,流入地家庭规模越大、携父母随迁、携配偶随迁会提升城市农民工幸福感,而非家庭化迁移则对城市农民工的幸福程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农民工的这一家庭化迁移历程有利于其真正在城市稳定迁居,实现市民化。  相似文献   

4.
社会理性是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重要动力机制。本文利用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调查数据,通过构建研究假说并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影响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社会理性因素。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农民工在务工城市的异性朋友数对其配偶随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民工配偶随迁对其子女随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家庭化迁移以农民工满足核心家庭成员生理或情感上"失依"的需求为潜在激励的社会理性驱力;第二,农民工在务工城市的亲属规模对其配偶随迁和子女随迁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体现了家庭化迁移以农民工强化亲缘关系支持、构建城市社会网络支点为潜在激励的社会理性驱力;第三,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对其配偶随迁、子女随迁、随迁子女数和在城市就学的随迁子女数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民工配偶随迁对其在城市就学的随迁子女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体现了家庭化迁移以农民工"用脚投票"寻求与城市居民同等身份待遇、摆脱城乡二元体制排斥为潜在激励的社会理性驱力;第四,农民工对家庭团聚需求未满足状况的感知对其配偶随迁与子女随迁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体现了家庭化迁移以农民工缓解家庭伦理规范对其身份"合宜性"压力为潜在激励的社会理性驱力。家庭化迁移中的社会理性逻辑是迁移者"社会人"假定的有力证据,也预示着迁移行为范式由一元经济理性走向以社会理性为突出特征的多元理性。  相似文献   

5.
“村改居”社区作为城镇化的产物,其养老问题值得关注。受“村改居”社区自身特点的影响,区分于城市或农村社区,其参与养老的各主体发挥着不同作用,如何提升“村改居”老人的养老服务质量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基于4个案例,采用案例比较研究方法,选取以家庭、社区、市场、政府为主导的养老案例展开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规划的提出,各省市相继开展生态城市与健康城市建设实践。作为生态城市与健康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花园成为国内新近研究的热点,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与实践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理论不足、方法匮乏和经验缺失等问题。国外社区花园的研究与实践已历经近百年,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文章基于国外主流数据库平台进行文献检索,从概念内涵、主题演化、研究内容和测度方法四个方面对国外社区花园的健康效益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并提出对国内社区花园研究与实践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受到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影响,欧美国家之间社区花园的概念内涵存在显著差异;二是社区花园健康效益的研究主题经历了不同群体特定疾病导向、城市整体公共健康导向和多元健康主题内容导向的演化过程;三是社区花园的生理、心理、社会与环境健康效益已取得丰富的积极性成果,但也存在部分争议;四是不同学科背景的测度方法存在共性与差异并存的特征。最后针对我国社区花园健康效益研究与实践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包括强化理论提升、创新测度方法、凸显科研与实践转化、配置多元功能和实现供需定制等。  相似文献   

7.
养老服务事关国家民生福祉,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农村相对于城市老龄化程度高,但发展基础薄弱,社会治理和服务水平滞后,因此提升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与健康支撑能力,促进城乡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成为目前落实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紧迫任务。本文以江苏省农村社区为研究对象,探究农村社区养老与健康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脆弱性与预期生活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子女随迁,社会保护作为个人能力之外的保护体系对农民工及家庭成员在城市的长期生活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构建城市社会保护理论分析框架,利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研究了农民工城市社会保护对子女随迁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保护、企业保护和家庭保护三位一体的城市社会保护显著地提高了...  相似文献   

9.
研究随迁早晚对农村青少年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和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实证分析随迁年龄对农村青少年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并探究这一影响在不同成长阶段、居住方式和家庭经济条件下的异质性。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农村青少年随迁时的年龄越小,越有利于其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相比于学龄期随迁,学龄前随迁的青少年人力资本提升更为明显;早随迁带来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需要建立在父母双方陪伴的基础上;相较于富裕家庭,早随迁更能促进非富裕家庭子女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从家庭和政府层面提出了提升农村青少年人力资本的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社会资本和社会性别的视角研究四川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健康的影响因素,并检验资源强化和资源替代两个理论。研究发现:"留守"这一状态对农村老人精神健康有不利影响;亲属和朋友社会资本对改善留守老人精神健康有重要作用;女性留守老人的精神健康比男性老人更差;不同类型社会资本对留守老人精神健康的促进作用有性别差异。并提出建议在农村社区倡导邻里互助,引入社会工作,帮助老人建立良好的社会资本网络,进而促进留守老人精神健康。  相似文献   

11.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城市老年空巢家庭数量不断增加。空巢老人普遍面临着物质资本薄弱、人力资本劣势和社会资本下降等生计问题,突发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严重威胁到老年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对空巢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也产生巨大挑战,明显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和恐惧感,产生了身心俱疲、财产受损等诸多风险后果,也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灾难的启示与本研究的建议包括,应提高空巢老人灾难预防和准备能力,重视空巢老人灾中应急生活保障,建立空巢老人生计恢复援助体系,发挥家庭的养老支持功能,构建空巢老人社区服务与邻里互助体系,完善多层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12.
失地老人作为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因征地拆迁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面临养老的现实问题。本文对苏州"农转居"社区的研究发现,土地征用对失地老人的生活和养老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失地老人以"土地换保障"方式获得了基本的养老与医疗保障。失地老人养老保障标准(养老金)在逐年提高,同时市场、社区、家庭等诸多主体都为失地老人的养老支持发挥了作用。但是,支持主体的多元化及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养老服务效能的提高,反而出现了福利低位锁定、传统支持衰减、新增资源耗损等"内卷化"问题。具体表现为:失地老人的养老金与医疗保险待遇偏低,集体经济供给能力有限,家庭与社区支持不足,机构养老接受度低等问题。因此,为解决养老内卷化问题,需要提升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待遇,充分发挥传统养老机制的优势,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缩小征地范围,规避失地风险。  相似文献   

13.
围绕新形势下农村社区空巢老人互助养老问题进行探究,介绍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产生的背景,分析了当前农村社区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农村社区空巢老人互助养老的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14.
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实现城市治理精准化、精细化和现代化的载体。新冠肺炎疫情下,老旧社区各类空间配置失衡、品质不高、精细化治理水平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暴露出来。本文分析了"后疫情时代"城市老旧社区将面临的挑战,并基于健康城市理论提出了构建老旧社区治理规划框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缓解空巢老人群体精神空虚、感情脆弱的问题,鼓励其参与活动,提高老年群体的幸福指数。通过实地调查法,以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郎岱镇望城坡村60岁以上老人经济、健康、精神养老需求的实地访谈所获得的资料为依据。得出结论,子女供养缺位、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自养能力单薄、受教育水平程度低,农村空巢老人精神需求满足相当有限。政府应加大农村经济投入,整合农村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社区老年活动基础设施的建设,组织志愿者进入老年社区为老人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辽宁省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了农民工家庭梯次流动特征以及不同类型城市、不同年代农民工家庭梯次流动差别,并实证分析了影响家庭梯次流动及流动类型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劳动力转移表现出梯次流动的特征,家庭梯次流动基本上以丈夫先锋梯次流动妻子随迁就业的形式为主。在大城市,无论是丈夫先锋梯次流动还是妻子先锋梯次流动,夫妻另一方随迁未就业的比重一般较低,而在中小城市这种现象却不明显。人口流动的家庭化成为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老一代的重要标志。影响家庭梯次流动的因素中,就业和收入的相对稳定性是决定家庭梯次流动的关键因素,家庭拥有更多的耕地、宅基地对家庭梯次流动有负向影响;家中有在校学生会促进家庭梯次流动,对收入的乐观自评、永久定居城市的意愿将促进家庭梯次流动。与丈夫先锋梯次流动家庭比较,家中60岁以上老人和6岁以下子女数对妻子先锋梯次流动影响较大,小城市更有利于妻子先锋梯次流动;就业收入相对稳定、中等城市、家中有在校学生促使家庭选择夫妻同时流动。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宅基地改革、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将有利于农民工家庭梯次流动。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收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要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公办学校就读。  相似文献   

18.
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中共虹口区委副书记应蓓仪(一)社区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肩负着管理城市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加强社区建设和发展,必须处理好二者关系。社区经济发展了,可为城市管理提供物质基础:城市管理搞好了,可以促进社区经济向更健康的...  相似文献   

19.
针对二元化社区管理和农业转移人口社区融入难题,必须立足于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区的拉力、推力、动力和能力等,着力构建和完善均等化服务机制、交往互动机制、平等参与机制、社区组织机制,建设开放性、多功能的城市社区. 第一,完善均等化服务机制,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区的拉力.要切实改变管理理念,变治安管理为社区管理,变户籍管理为居民管理,摈弃以“户籍”为依据的二元管理模式,以公平普惠为原则,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社区管理,向其提供均等可及的社区服务.  相似文献   

20.
基于目标设置理论的渐进适应模型,本文利用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生活适应状况、公平感知程度对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预期的影响及代际差异。生活适应状况对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预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公平感知程度的强化有助于提升农民工的融入预期,同时其在农民工的生活适应状况和社区融入预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调节效应;生活适应状况、公平感知程度对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预期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在生活适应变量上突出表现为完全适应城市生活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预期具有显著的提升效应,而对第一代农民工则呈现抑制效应;在公平感知变量上主要表现为公平感知程度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