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指标构建的相关原则,结合长株潭"3+5"城市群实际发展情况,构建了长株潭"3+5"城市群PREES协调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借助SPSS统计分析方法对长株潭"3+5"城市群各个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5个子系统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定;引入城市群协调发展度计算公式对长株潭"3+5"城市群各个城市协调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最后根据协调发展能力对长株潭"3+5"城市群8个城市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长沙市属于强协调城市;株洲市、湘潭市、常德市、衡阳市与岳阳市属于一般协调城市;益阳市与娄底市属于差协调城市。  相似文献   

2.
以中原城市群为背景,对中原城市群河南省18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发展潜力3个方面构建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中河南省18个省辖市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与评价,将中原城市群中河南省城市综合竞争力级别划分为4个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相关讨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高低,对于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国内学者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现状,深入探讨了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构建了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方差法对指标进行了客观赋权,定量测定了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竞争力发展水平,旨在为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提升以及城市群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基本态势与调控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群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国城市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面临着城市群内部产业合理分工、空间布局的一体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推动中国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长株潭城市群目前正处于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过渡阶段,还存在一些阻碍其一体化发展的矛盾冲突;运用协调发展度的方法评价了1998-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的协调发展程度,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的主要冲突,并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决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明确区域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发展状况,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融合的目的。[方法]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为例,运用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及空间计量模型,对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时间上,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度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空间上,非农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条块状分布特征,从东向西逐步递减,协调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中心城市,非农化发展不协调的城市分布在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协调度高值集聚区,极化效应明显:成都市、资阳市、眉山市、内江市为成渝城市群的极化中心,武汉市、咸宁市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极化中心,南京市、无锡市、苏州市、扬州市、上海市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极化中心。下游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联动协调趋势不断增强,处于高度协调状态;中游地区人口非农化相对滞后是影响非农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上游地区人口非农化严重滞后于土地和产业非农化,是导致上游非农化协调度过低的直接原因。[结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与地理区位条件、产业结构、政府决策行为是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主导驱动因素,但不同因素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以上研究为制定差异化的城乡要素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对三地意义重大。以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和形成新的增长极的有效抓手。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的核心是北京,而关键则在河北。因为京津冀城市群综合实力的提高是京津冀地区实现共同发展的前提。本文在分析京津冀城市群中河北省城市空间格局现状基础上,对河北省城市空间优化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发展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对区域发展有重要的战略引领和支撑作用。中央高度重视城市群的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近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加以推进。截至2017年3月底,国务院共先后批复了6个国家级城市群,包括: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相似文献   

9.
在城镇化战略与政策不断演进过程中,中国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不断优化,区域协调集群化发展成为当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其本质是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通过都市圈引领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基于此,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拟合案例,从国家战略、城市群系统、运行和目标系统重构城市群发展机理,提出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关中平原城市群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实现路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用地综合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秩相关系数法和协调度分析法,综合评价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用地效益,结果表明,2000~2005年,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上升趋势;协调度变化则呈现两极分化,济南、烟台、威海、青岛、日照为不显著的上升趋势,淄博、东营、潍坊为不显著的下降趋势;总体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用地状况良好,但各城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仍有待提高,尤其应注重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区域空间结构一直是区域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对国内外空间结构重组研究大量相关文献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梳理了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理论模式,基于当前中原城市群建设背景下河南省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认为中原城市群建设背景下河南省空间发展必须寻求基于点线面结合的多中心、多层次、网络化、复合型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对区域中心城市、交通网络以及城市功能新区的重组与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2.
结合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构建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指数法对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将7个城市划分为4个梯度。结果表明:各城市无论从生态环境,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城镇化建设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各自优势,促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后花园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已被认为是继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加拿大多伦多城市群、日本东京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和法国巴黎城市群之后,最具活力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仅就“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的16个城市而言,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大关,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8.6%。若接近期长三角城市群扩容规划计算,则长三角城市数将由16个扩展为23个。这23个城市聚集了全国近十分之一的人口,而且半数以上城市的GDP超过1000亿元,其经济扩张能力更强。(见下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判中原城市群城市化发展中产业非农化、人口与城市化土地非农化等多要素之间的耦合协调性与时空演变特征,为中原城市群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ArcGis空间分析,基于2006—2016年研究时段,评价中原城市群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沟壑协调性。[结果](1)从时序特征看,中原城市群人口、产业和土地非农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总体下降、过程波动的变化趋势,其中2006年、2011年和2016年的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57、053和055,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2)从空间特征看,中原城市群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耦合协调性空间格局经历了由环形到“T”字型再逐渐形成“三点”式的分布特征,空间差异明显。[结论]中原城市群健康发展应强化城市协同发展,增强引领示范作用; 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优化产业空间格局,推动城市全面发展是未来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城市建设用地供需形势进行分析。通过构建用地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度模型对该区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度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土地供需日益严峻,到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短缺量最大将达13530.07hm2;(2)长株潭城市群2000-2014年用地效益协调状况总体上呈由不协调向比较协调状态转变;(3)土地投入强度不断加大,土地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增长较快,社会效益则呈波动性缓慢增长态势。为此,需加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及保障能力,促进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选取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群的经济实力、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三个维度选取指标,建立了城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和锡尔系数,对三个城市群的城市质量进行了排名、综合评价和差异测算。研究发现: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质量整体较高,内部差异较小,中原城市群城市质量居中,内部差异较大,关中城市群城市质量低且内部差异大;城市群之间的城市质量差异是造成城市群整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内部城市之间的差异是次要因素;社会发展对城市质量的影响最大,经济实力作为城市的物质基础,也有较大的影响力,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目前我国以城市群的模式已发展形成多个区域增长极,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明确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及空间演化的特点具有现实意义。[方法]利用熵权TOPSIS法和创新性地改进引力模型,构建了包括社会、生态、经济的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基于四川省4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测算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水平、驱动因子以及创新性地引入三大引力探讨城市群空间引力演化。[结果]综合承载力总体趋向改善,但四川省4个城市群发育尚未成熟;产业结构、人口城镇化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群承载能力的主要驱动力;城市群内部空间格局不够合理,核心城市扩散效应不显著。[结论]四川省应该针对目前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从优化城市群结构、省会城市成都集聚发展、次级核心城市多点支撑、政府的扶持指导方面着手实现健康城市化。  相似文献   

18.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城市群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与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对比,总结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现状特点,提出了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突出服务职能,增强辐射能力,扩张增长极点,强化发展轴线,逐步形成网络化格局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基于城市群功能分工视角,选取2010-2017年关中城市群6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关中城市群各城市的生态效率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功能分工强度不同的城市,其生态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西安功能分工强度值最大,其生态效率值最高,以西安为中心的外围城市,...  相似文献   

20.
京津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两个核心城市,其一体化发展一直是京津冀城市群乃至环渤海地区崛起的核心问题,而京津双核的独特空间结构也决定了其发展方式的特殊性。本文将根据双核结构的特有现象,在理论上对经典的点轴理论进行一定的补充,并通过重新认识京津之间的廊坊,将其定位为京津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节点,对京津一体化拓展为京津廊一体化进行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