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进行平原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协调平原地区可持续发展、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方法]构建由水土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承载力3个子系统构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以山东省平原县2016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土地利用相关数据为数据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形式,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结合短板要素分析,对2016年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分值为0. 6051,处于较高等级;(2) 3个子系统中,承载力得分从大到小依次为社会经济承载力、水土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3)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没有处于危机状态的指标,但人均城镇建设用地状态指数小于0,处于预警状态。[结论]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尚未有短板要素,但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不平衡;为提高承载力,从促进水土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树立"绿色"意识、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熵权TOPSI S模型对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贵州省资源环境特点,构建以“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等四个维度为一级指标、包含20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如下结论:(1)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不断增强趋势;(2)资源发展子系统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最低,这表明资源利用效率及可持续性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3)贵州省经济水平发展与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湖南“3+5”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湖南省"3+5"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外部支撑力6个方面入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信息熵方法对"3+5"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3+5"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长沙市以综合得分1.715分居于城市群之首,益阳市为1.410分最低,且"3+5"城市群承载力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从城市综合承载力承载力各要素来看,经济承载力是制约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提高的首要因素;资源、环境承载力低下成为城市群共同问题;科技创新与区际交流对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建立了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矢量投影的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湖北省各市(州)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建立分级评价体系,讨论了全省17个市(州)近10年来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看来,湖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正在逐步增强,但土地人口承载力相对滞后;(2)湖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不稳定,鄂东南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鄂西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较低,这与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关系。建议:(1)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人均耕地面积;(2)注重资源与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资源环境指标的调查,构建了鹿泉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对鹿泉区水资源承载力及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鹿泉区水资源承载力平衡指数为-2.1,鹿泉区可供水资源量不具备对目前规模的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持能力;2012~2017年资源环境承载力盈余量评价得分从-0.0797降至-0.1252,属已经超载范畴,且超载程度逐年加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洪泽湖地区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湖区渔民转产上岸成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经济、资源和环境3个维度建立TOPSIS模型,分析了湖区6个县(区)的经济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及综合承载力,为洪泽湖地区渔民转产上岸的安置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地区土地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从耕地保障能力、生活空间、经济和生态承载力等方面建立起评价区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评价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整体较强,寒亭区、昌邑县和博兴县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在单项评价中,土地承载能力整体较弱。通过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掌握了地区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土地利用的特点,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土地开发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发展规划驱动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特征,为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对象,采用熵权重的Topsis评价方法,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5年不同市县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介于0. 305 8~0. 698 8之间,其中盐城市最高,桐柏县最低;境内江苏、安徽、河南3省的水资源承载力分别为0. 585 2、0. 478 2、0. 524 9。[结论](1)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具有在淮河干流上、下游承载力高,但中游偏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水资源系统层面,水资源总量是承载力高低的供给侧决定性因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重要基础。(3)社会系统中,用水量与用水结构是提升和优化水资源承载力的调控性因素。(4)城镇化发展与人口增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胁迫性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是水资源承载力调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资源承载、环境承载角度构建熵权TOPSIS模型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熵值法计算权重分析影响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20年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呈逐渐上升趋势,陕西省承载力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四个省(区);(2)各个子系统评价值中,经济发展力子系统呈线性增长趋势,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子系统均呈现波动增长趋势;(3)根据熵值法权重计算结果可得,森林覆盖率、卫生机构个数、地均GDP等指标所占比重较高,对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发展模式,评价其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其生态型城市群建设、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结合研究区2001-2009年有关统计资料,从社会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3个方面构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集对分析法对研究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2000-2002年的快速增长阶段,2002-2006年的波动后的缓慢增长阶段及2006-2008年的持续性快速增长阶段,并与社会经济子系统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基于评价结果,就长株潭城市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优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8个县市实际情况的调查,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方面选用37个具体指 标,建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柴达木盆地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综合评 价。评价结果显示, 1999~2012年柴达木盆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综合得分从1999年的 -15.348 0提高到2012年的28.732 9。特别是2005年国家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批准建设之后,地区 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得分增长幅度较大,说明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有显 著支持作用。通过分析指出影响柴达木盆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四个主因子,分别是地区经济总量规模因 子、产业结构因子、人口素质范畴、社会基础设施发展因子。并通过主因子的变动情况,指出影响该地区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有:柴达木盆地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禀赋不均, 限制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人力资源实力较弱,科教投入不足,影响其工业转型;产业结构不合理。最后, 提出促进柴达木盆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黑龙江省13个地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状况进行计量分析,并根据两组主成分分析结果分别计算了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综合得分;根据综合得分情况,运用聚类分析对其进行分类,划分为4类;依据得分情况和聚类结果,对黑龙江省13地市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为相关科研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服务于土地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现阶段我国学界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单要素上,如矿产资源承载力研究、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环境资源承载力研究等,而对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评价较少;应用范围主要在产业规划、矿产、能源、环保旅游等领域,而在土地规划方面的应用却鲜有。本文进行服务于土地规划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技术探讨,并运用模糊综合模型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完善修编起到指导作用,进而指导构建一个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重点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相耦合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4.
随着区域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对其环境资源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分析评价区域旅游环境承载状态,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控措施,在发展区域经济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为大力发展区域旅游产业提供了理论依据。采用状态空间法,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测算模型,以2016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5个地市为研究对象,定量描述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分析其可承载状态,进一步提出加强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对策。计算结果表明:2016年威海市、青岛、烟台市的承载状态为可持续承载,潍坊、日照市承载状态为不可持续承载,其中潍坊市承载状态最差,处于全省承载力状态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提出相应提升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云霄红树林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构建其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其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状况。结果表明:云霄红树林湿地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总体处于适载状态;自然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环境承载力处于适载状态,经济环境承载力处于弱载状态;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管理水平承载力处于适载状态,基础设施承载力、服务设施承载力、经济规模承载力、心理承载力处于弱载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管理系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再认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试图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视角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及其要素关联逻辑进行再认识,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与资源节约集约的关联逻辑,揭示基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原理,并提出相应评价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由资源、环境、人类活动三要素构成,"社会—生态系统"的互动结果最终决定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2)资源环境承载力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相关,具有动态性、阶段性和区域性的差异,这是释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根本原因。(3)资源节约集约视角下的承载力评价原理:宏观尺度上,可能性福利边界随着资源节约集约度的变化而变化;微观尺度上,资源节约集约边际的变化影响资源环境单元的承载能力。研究结论:基于资源节约集约视角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新的理论视野和路径选择。研究以"已耗占量—节约集约利用量—总量"的思路构建基于资源节约集约视角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框架,提出不同资源类型和不同空间尺度在资源节约集约视角下承载力评价可能路径,增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可用性、可视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内涵,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式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由自然系统的承载力、来自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压力以及由于管理及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润滑力3个力构成;(2)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可以解构为资源的承载功能、环境要素的容纳功能以及生态要素的服务功能3个层次;(3)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优化空间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核心需求是摸清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科学评判当前承载压力的大小等;(4)面向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存在4个方面的逻辑问题: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能力与潜力之间的逻辑不清,生态要素承载力判断的逻辑缺乏,"木桶原理"复合思路与适宜性评价的逻辑矛盾,面向过去原则与面向未来预警之间的逻辑问题。研究结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只有明确评价对象,厘清评价中的逻辑问题,同时满足评价方案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才能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间矛盾日益凸显,土地差别化供给是解决当前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矛盾的重要手段。从土地差别化供给角度对河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水资源承载力、环境质量、自然灾害危险性3个领域层、8个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分法评价出河北省各县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将149个评价单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划分为高水平区、中高水平区、中低水平区和低水平区4个等级,并结合评价结果对河北省土地差别化供给从供给量和供给结构两个方面提出了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环境受到的压力逐渐加大,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也是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省份,测度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河南省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构建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模型对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指标权重结果表明自然资源承载力权重值最高,为0424 9,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承载力权重值最低,为0249 5。(2)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表明2011—2016年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为轻度超载,整体上处于协调状态。(3)从3个层面来看,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较高,为轻度超载; 社会经济发展承载力处于报警状态,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较明显; 基础实施承载力为轻度超载,应加强基础实施的建设。[结论]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基本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应加强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控制人口增长以减小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促进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协调,保证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正在面临着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而城市又是人口分布、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阵地,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引领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将会受到城市承载力的约束。文章利用人口——经济承载力模型法、就业人口承载力模型法和国民财富测算法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了乌鲁木齐市的经济承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