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连续两年成为“两会”的热点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在介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定义及意义,以及社会质疑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传统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体系的压力加剧,如何改善老年人群体的生活状况,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障能力,成为了整个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以房养老”模式的呼声日益高涨,而保险公司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就可以为“以房养老”模式提供一种切实有效的实施路径。本文将介绍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概念与产品特征,我国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的意义和可行性分析,以及我国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模式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系统阐述保险公司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和存在的阻碍因素,并对解决这些阻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加速的人口老龄化迫切要求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开发适合国情的养老金融产品。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一种新型的养老保险产品,在老年人群自有住房率较高而养老资金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回顾抵押贷款的内涵及理论文献之后,以南方某市为例分析了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的经济敏感性,结果显示:老人退休后办理反向住房抵押养老保险,能获得很高的年金收入,能显著提高退休后的所得替代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北京地区800个家庭的一项问卷调查,对我国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需求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访者有明确的增加收入需要,但是其中只有不到10%的老年人愿意接受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用多元选择排序probit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居住方式、房屋价值、房龄、健康程度、子女数、是否购买健康保险对接受住房反向抵押的意愿影响比较显著。最后提出了如何发展住房反向抵押产品和改善相关产品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欢 《中国保险》2010,(2):20-22
如何认清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中保险中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进行可能的控制,是我国保险公司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保险业务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我国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翠玉 《时代金融》2014,(8):237+246
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人群对养老保障的需求急剧膨胀。与老龄化社会需求趋势不相适应的是我国社会养老体系尚不健全,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通过释放自有住房资产中的现金流为老年人实现自我养老另辟蹊径。本文分别从必要条件及可行条件对我国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经济社会条件进行分析。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社会养老保障不充分、老年人自身储备不足与养老需求不匹配,开发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对于实现家庭资产优化配置,提高老年人收入水平,弥补养老资金不足十分必要;另一方面自有住房资产拥有率较高和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稳定的发展态势,保险公司养老产品创新意愿及资金与人才的优势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可行的条件。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为老年群体提供养老经济来源,缓解家庭的养老压力,减轻政府财务负担,也能促进保险、金融、房地产等多行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人口结构已步入老龄化,高龄老人比重增加,空巢化、家庭结构小型化等问题带来了巨大的养老压力.基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层次较低,养老服务的供给与养老需求不匹配.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由金融机构开发经营的创新型金融产品,有利于家庭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养老金的保障水平,本文结合湖南省人口、住房自有率、养老意愿等条件对保险公司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市场环境进行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陈静 《上海金融》2012,(10):110-111,119
本文结合我国退休人员养老的具体需求和现实选择,提出我国住房反向抵押体系的构建,并讨论了保险公司在其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保险业创新发展的要求下,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可以成为保险公司创新方向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9.
程坤 《上海保险》2016,(4):27-30
一、引言 近年来,如何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满足“居家养老”和“增加老年收入”两大核心养老需求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与传统家庭观念的逐步转变,家庭决策主导权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老年人的家庭决策权有所降低,而子代的意见往往发挥着更为重要的影响。本文以代际关系为切入点,调查与分析高校在校生对父母参与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专业、家乡地区、家庭住房面积、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度、父母意愿和了解程度对高校在校生支持父母参与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具有显著影响。最后本文建议加强代际沟通,转变传统思想,强化政府监督管理职能,加大宣传和信息普及力度,推动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发展进程,丰富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一种新型的养老保障方式。用北京市的调查样本定量分析影 响老年人参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因素表明,参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老年人的收入改善程 度和老年人收入/住房价值的比率呈负相关性;对于老年人收入改善程度而言,住房反向抵押 贷款比卖大房换小房的效果要好。上述研究方法中的创新在于把老年人居住在自己住房里的 效用以租金的形式量化到老年人的收入中,相对全面地体现了老年人的福利状况。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子文 《中国金融》2006,(13):21-23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Reverse Mortgage)是一种新型的住房金融产品,也是实现以房养老的金融工具。它是指老年人以拥有产权的住房作抵押,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款消费,同时老人仍然保留房屋居住权,在去世后用住房还贷。由于其现金流流向与传统的抵押贷款相反,像是把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反向来做,如同金融机构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从借款人手中买房,所以在美国最先被称为“反向抵押贷款”。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家庭养老负担的加重,"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保险"开始走入国人视野。[1]但是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鼓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众积极性不高、政策鲜有人问津的现状,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是推行这一小众险种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作为一项新型金融产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否具有生命力,取决于其定价是否合理。由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借贷期限长,影响因素复杂,如利率、房价的波动、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道德风险等,定价一直就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难点与核心,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问题构建了诸多模型进行定量研究。目前主要是集中在固定利率的定价上。  相似文献   

15.
张秋虹 《金融与经济》2007,22(11):54-56
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化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创新金融产品,构建和谐社会等多个层面,在我国推进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我国尚是一个全新的混合型金融产品,在目前金融分业模式下,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业务特点及保险公司的性质来看,保险公司应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运作金融机构。在推进过程中,政府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完善立法,加强研究,经营机构要防范房地产价格、土地制度、费率、流动性等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6.
反向抵押贷款的物权问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阳 《时代金融》2008,(5):124-125
由于我国社会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加之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尽完善,使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程度都较低,并且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家庭"421"不平衡结构,使社保体系转型成本转嫁到社会中坚层面。借鉴西方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政策可有效弥补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不足,并在我国某些地区得到试行,但由于我国城镇土地国家所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土地制度,以及政府为缓解住房供求矛盾而推行的经济适用房、小产权房等政策,为这种养老保险方式的施行制造了障碍,本文主要说明反向抵押贷款在我国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物权问题,并借鉴香港"反按揭"的处理经验对反抵押方式在我国推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实施中,普通抵押贷款与反向抵押贷款有着较大的差异,使反向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的运作较之普通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发展缓慢。理论上对普通住房抵押贷款和反向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的可行性及风险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即住房反向抵押养老模式在我国兴起,该模式又称"以房养老"。它的实施有助于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养老困境,然而,实施过程进展缓慢,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度低。"以房养老"在我国开始进入探索阶段,但存在长寿风险、房价波动风险、货币贬值风险、政策风险等风险问题。未来,我国要建立起再保险等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动态评估合同、合理控制业务规模、建立健全法规等控制住房反向抵押养老风险,以保障老年人和商业保险公司双方合法权益,更好推动我国养老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中三大不确定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以拥有住房的老年居民为放款对象,以房产作为抵押,在居住期间无需偿还,在贷款者死亡、卖房或者永久搬出住房时到期,以出售住房所得资金归还贷款本金、利息和各种费用的一种贷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