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应以某年城镇居民最高收入家庭每一就业者负担的月消费性支出作为衡量指标,并充分考虑家庭人口和物价变动因素.通过计算1996年~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全国及分组每一就业者负担的月消费性支出,并对照2005年以来的两次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调整情况,发现两次调整均存在一定滞后性和扣除不足性,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支出.在充分考虑家庭人口和物价变动因素条件下,通过构建我国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动态测算模型,测算结果是,我国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比较的合理数值分别应为2,500元、2,650元和2,850元.  相似文献   

2.
就业纳税人应负担的日常生活支出是其获得收入而要承担的成本费用,应该在征税之前扣除。我国个人所得税可考虑按年计算综合费用扣除标准的办法,并以某年城镇居民最高收入家庭每一就业者年收入负担的年消费性支出作为衡量指标进行测算,充分考虑家庭人口和物价变动因素。通过计算1996年~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全国及分组每一就业者年收入负担的年消费性支出,并对1996年以来的综合费用扣除标准做出评价:2001年以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综合费用扣除基本满足城镇居民家庭全国及分组每一就业者应负担的年消费性支出,而2002年以后只有最高收入户的综合费用扣除可能略显不足。在充分考虑家庭人口和物价变动因素条件下,文章构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综合费用扣除标准动态测算模型,测算结果显示:我国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个人所得税综合费用扣除标准合理数值分别应为43400元/年、46600元/年和50100元/年。  相似文献   

3.
被征地农民安置效果是影响被征地农民获得感的重要因素,因此考察征地安置实施前后被征地农民生活的差异性,以及被征地农民与未被征地农民的差异性,能够有效检验安置的政策效果。选取安徽省307份实地调查数据及《安徽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引入收入、支出及消费水平作为测度指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对被征地农民安置效果进行纵向分析。研究发现征地安置对被征地农民收入增长、消费水平提升呈现显著的正面影响,但也导致被征地农民支出的显著增加。基于此,提出多措并举拓宽被征地农民增收渠道,有序核减被征地农民后续费用等附加支出,对安置政策进行靶向修正。  相似文献   

4.
中国进入老龄社会行列已达20年,近几年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成为研究的热点。诸多研究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中国的老年失能人口数量会不断增多,文章对2020—2100年间中国老年失能人口数量进行测算,发现老年失能人口数量沿着先增加,接着平缓增加,而后出现下降的趋势变化,并非是不断增多的。对照国际长期照护保险的经验和教训,发现国外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初始条件与中国存在显著差异,国外快速增长的照护服务成本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各国从注重机构照护逐渐转向注重家庭照护。因此,中国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建设应该分阶段推进,优先建立长期照护救助制度,有条件的地区探索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当前两项制度成熟定型后再大力发展长期照护福利制度,进而形成多层次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体系。现阶段应注重制度的探索和完善,如发展长期照护救助制度、积极维护家庭的照护功能、统一失能鉴定标准及培育照护服务市场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5.
非税收入与经济增长长期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VAR模型,以预算外支出作为政府非税收入的代理变量,系统分析了政府非税收入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政府非税收入使用、政府消费支出、政府公共投资(包括转移支付)与GDP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分析认为,政府非税收入使用、政府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为正,政府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降低居民生育养育负担,完善生育政策配套措施,2022年我国推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作为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新增重要内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的推出将对降低居民负担与收入再分配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对这一专项附加扣除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测算。研究显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专项附加扣除并没有产生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反而微弱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依据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目标和国家关于生育配套政策的要求,应进一步关注收入偏低群体的需求和利益,通过设置3岁以下婴幼儿专项补贴,提高劳动者就业收入水平等措施,促进个人所得税在居民收入再分配中正向调节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运用分位数回归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8),考察了收入差距与家庭消费支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差距对家庭消费支出的负向影响显著,收入差距对家庭消费的负向影响随着分位数增加逐渐减弱,但在高分位点上影响不显著。家庭收入对家庭消费支出产生重要影响,即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消费支出上升,但家庭边际消费倾向呈倒U型,即家庭消费支出水平的上升会导致家庭边际消费倾向先上升后下降。选择另外两个收入差距指标(泰尔指数和50%富裕人口所占收入份额)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分析结果与以基尼系数作为收入差距指标时一致。  相似文献   

8.
农村医疗保健消费不足是目前农村居民消费一个突出的问题,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远远低于农村医疗卫生费用的增长,它是抑制农民医疗保健支出的根本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控制医疗费用过度上涨外,更根本的是要提高广东省农村居民收入。由于不同类型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消费增加有所不同,要有效提升医疗保健支出,必须有针对性地提高与医疗保健支出相关性较大的收入部分的份额。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进行典型相关分析,挖掘出与医疗保健支出相关性较强的收入方面,通过提高该部分收入达到进一步促进农民提升医疗保健消费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运用分位数回归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CGSS2008),考察了收入差距与家庭消费支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差距对家庭消费支出的负向影响显著,收入差距对家庭消费的负向影响随着分位数增加逐渐减弱,但在高分位点上影响不显著。家庭收入对家庭消费支出产生重要影响,即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消费支出上升,但家庭边际消费倾向呈倒 U 型,即家庭消费支出水平的上升会导致家庭边际消费倾向先上升后下降。选择另外两个收入差距指标(泰尔指数和50%富裕人口所占收入份额)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分析结果与以基尼系数作为收入差距指标时一致。  相似文献   

10.
高莉敏 《全国商情》2009,(9):77-78,83
为了解农村居民家庭医疗费用负担情况及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状况,探讨适合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有效供给模式,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通过对北京市13个郊区县的农村居民进行随机抽样,利用调查问卷进行入户调查,了解其家庭2008年医疗费用负担情况、患病情况、就诊情况、门诊费用、住院费用及参加医疗保险情况等信息.调查显示被访对象中,两周患病率为18.33%,两周就诊率为12.36%,人均年医疗费用支出为798.01元,家庭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占人均年收入的比例为12.60%.被访家庭81.89%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笔者认为十年来,北京农民医疗状况明显改善,但医疗负担仍然较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受到普遍欢迎,同时基层卫生服务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1.
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目标之一是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减轻医疗负担.本文以首批6个试点为研究样本,利用DID模型系统探讨了长护险对医疗负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长护险减轻了居民医疗费用负担,使得人均医疗费用年均减少了890元;但延长了人均住院时间,平均增加了0.66天.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政策产生了健康效应,减少了民众诊...  相似文献   

12.
长期照护社会保险,是应对老年人长期身体和生活照料需要的社会保障新议题。这种社会保险项目的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框架,以及对保险提供者、受益目标人口和受益资格、受益资格的评定、照护待遇、法定计划的具体操作实施、资金筹集、覆盖面的确定、费用的控制等方面的规定。这种保险在国外已有推展,中国也已具备了基本条件。借鉴国际经验,中国建构此保险的关键是通过立法,使之规范。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天津市失能老人数量大幅增加,其照护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结合天津市老龄委对失能老人的调研并实地走访专业养老护理机构的基础上,分析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并对所需费用进行预测,进而提出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以解决失能老人高额护理费用问题,即在政府的主导下,构建强制性的、独立于其他险种之外的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并出台相关政策来确保制度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凯恩斯绝对收入消费理论,根据1994--2008年间的相关数据,利用Eviews5.0计量软件构建城乡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基尼系数与交通通讯平均消费倾向之间的消费模型,得出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长期均衡稳定的关系,城乡居民基尼系数与交通通讯平均消费倾向也存在长期均衡稳定的关系。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关系以及他们的基尼系数与交通通讯平均消费倾向关系之间表现各异,农村居民有着更为强烈的交通通讯消费需求,也发现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在解释我国居民交通通讯消费这单一项目中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5.
满足失能老年人多元照护服务需求、提升照护服务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修订,构建了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上海市、青岛市、长春市和南通市四个试点城市获取301份失能老年人数据,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质量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在有形性和有效性维度.城市地区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质量明显高于乡镇地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关注老年人精神世界、专业定制个性化服务方案、推广智能化长期照护服务设施、完善长期照护服务监督机制和大力推进城乡长期照护服务均等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比率(销管费用比率)的增加通常被视为公司未来盈利的负面信号,但这种解释忽视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的性态特征,也没有区分营业收入的变动方向。本文基于费用不变性和费用粘性,选取2007—2009年沪深两市781家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经验研究,发现当本期营业收入增加时,销管费用比率的增加对公司下期盈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而当本期营业收入下降时,销管费用比率的增加对公司下期盈余变化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出现这种效应主要是因为本期销管费用的增加有助于减少下期销管费用支出,从而提高了公司下期的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5—2013年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公共教育财政投入的宏观数据以及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教育支出的微观数据,以人力资源、公共产品以及教育分担等理论为依据,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对居民教育支出的影响。结果发现: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对居民教育有显著性影响,公共教育财政投入的增加能够减轻居民的教育支出负担;教育对于居民来说是必需品,居民教育支出的增长比例总体小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比例。最后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增加教育财政投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变化发生较大变化,然而收入来源结构变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并未引起足够关注。本文按照"收入来源结构→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分配政策调整"这一新的研究思路,通过建立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各种性质收入的个体固定效应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以及采用GMM估计方法实证估计了农村居民各种性质收入的长期消费弹性,并进而计算出各种性质收入在1998-2010年期间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结果发现:一方面,作为农村居民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长期消费弹性相对较大,但其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却较小。另一方面,作为农村居民补充收入来源的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正好相反。即这两类收入的长期消费弹性较小,而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却相对较大。基于实证估计结果,本文认为在短期内可以通过收入结构调整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支出,从而较快提升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但在长期中,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最为根本的途径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特别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相似文献   

19.
谭伟 《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27(6):18-22,39
本文利用1978—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社会保障支出与就业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社会保障支出与就业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两者互为因果;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对就业增长有长期显著的促进作用,社会保障支出每增加1%,就业增长0.041%。  相似文献   

20.
利用VEC模型对1978~2007年间我国卫生支出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长期内,政府、社会和居民卫生费用对GDP的弹性分别为0.37、0.30和0.27;短期内,居民、社会和政府卫生支出的弹性分别为-0.15、-0.19和0.53;对居民卫生支出施加一个正的冲击,将会降低社会和政府卫生支出。依据我国国情,改变卫生筹资结构,逐步增加政府卫生支出,将有助于经济增长和居民健康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