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废除死刑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我国是世界上仍保留死刑制度的国家之一,当前,我国的死刑执行情况不容乐观,废除死刑的征途任重而道远.死刑的存在不利于人权和刑罚目的的实现,同时,死刑也是成本最高的刑罚方法.废除死刑需要我们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即引导民意对死刑形成理性认知;改革刑罚体制,完善死刑替代措施;立法上逐渐削减死刑罪名数量,限制死刑适用范围;司法上严格限制死刑适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几乎是世界上保留死刑罪名最多的国家,在司法实践中虽然有诸多限制死刑适用的措施,但实际作出并执行的死刑判决仍然较多,国内许多学者提出应当废除死刑,原因包括死刑本身违法、死刑不可逆转、死刑对犯罪行为的遏制作用有限等等,但从我国的民意基础、刑罚结构以及死刑的发展趋势来看,现阶段我国应当保留死刑,并通过减少死刑罪名、规范死刑适用标准、限制死刑适用对象等措施来完善我国死刑制度,限制死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3.
死刑作为刑罚中最严厉的一个刑种,在当形势下保留是必要的。当然死刑的严厉性与无法改正的特点,也决定了必须慎用死刑。我国目前存在着死刑适用扩大的趋势,因此,严格遵循死刑适用的原则。也就威了立法与司法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死刑是一种既消耗社会资源又毁灭社会价值物的行为,它本身不能引起快乐情感和增进社会福利,其价值只具有从消极意义上才能释解。在成熟、理智的社会中,死刑的发展态势应该是逐步减少乃至最终废止。死刑在当代中国有着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政府对此顺势而为,采取的基本立场是:保留死刑,但严格限制其适用。学界的态度与社会大众和政府官员相异,死刑的必然废除已成为他们的基本共识,这代表着死刑的未来。应当从程序上限制死刑的适用,让人们心理上逐渐疏远死刑,习惯于死刑缺位的司法场景,从而达致死刑的未来(最终被废除)。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称“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的生命至珍至贵,是最有价值的东西,“生命犹可贵,千金亦难买”,当一个人失去生命的时候,其所拥有的金银财宝、名车毫宅都将人去楼空、毫无意义,而死刑以残暴剥夺被判刑人的生命权为内容,它有意识地将人类最高的价值体——生命——无情地毁灭掉,从这个意义上说,死刑就是国家促成的一出悲剧。悲剧本身不值得追求,悲剧的意义仅在于使人们在痛苦中警醒、有所反思,从而避免发生更大的悲剧。同理,作为悲剧性效果的死刑,是一种既消耗社会资源又毁灭社会价值物的行为,它本身也不能引起...  相似文献   

5.
死刑缓期执行(以下简称“死缓”),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刑罚制度,其设定目的在于使一些罪该处死的犯罪分子在具备特定情形时有条件地不被处死,从而在总体上限制和减少死刑的实际适用。本文围绕死缓的存废、死缓的适用条件,死缓犯的处理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时效制度有待完善,应严格区分无期徒刑和死刑的追诉时效,合理限制超期追诉制度,补充规 定单位犯罪的追诉时效,增设行刑时效制度。  相似文献   

7.
死刑是当今世界上最严厉的一种刑罚,又被称为极刑.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死刑这种自人类野蛮时期开始的残酷刑罚方法,愈来愈受到人民的质疑,死刑的废止和限制已成为今天文明世界的共同愿望.中国是一个历来以"严刑酷法"威震于世的泱泱大国,在今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行法治,重视人权的现代文明的新形势下,死刑的废止是必然趋势,但不是现在。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限制死刑是必须的,但还不能废止。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保留死刑制度,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广大民众关注死刑的适用,媒体热衷于死刑案件的新闻报道。从刑事法律的角度解读死刑案件的新闻报道,从真实死刑案件的新闻报道着手,分析新闻报道的现状,分析死刑制度沿革,寻找他们之间存在的共同价值取向——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9.
死缓制度即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制度,是依附于死刑的一种变通执行方法,包括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地免除死刑的执行和附条件的执行死刑。死缓制度作为我国一项特有的刑罚制度,在适用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凸现。文章试就死缓制度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死刑政策是死刑立法和死刑司法的"灵魂"和"统帅",对死刑的适用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我国从目前的政治、经济实际出发,在现行刑法中保留着死刑,且死刑适用范围广泛.本文以我国目前死刑政策的演变为主线,从理论、实践、立法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现行的死刑政策进行了较为详细和系统的阐述和评说.本文拟就死刑在我国存废的命运以及相关死刑政策的改革路径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判决的陕西"药家鑫案件"和云南"李昌奎案件"引发了民众对我国死刑制度适用的质疑和讨论。我国的刑法属于重刑法典。"保留死刑,严格控制死刑"是我国死刑的基本政策。我国法律在制定的过程中体现了尊重生命、慎用死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和谐世界和和谐社会的理念的提出可谓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掀起了新一轮的"死刑存废"的大讨论.死刑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从原始社会时期的血族复仇转化而来的.当然死刑也不会永远存在.近年来,大幅度限制死刑乃至彻底废除死刑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而和谐社会的提出为我们废除死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觉,同时和谐社会的构筑也要求我们尽快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从走私罪的现状、走私罪的本质和危害、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以及司法实践来看,《刑法修正案(八)》对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死刑的废除是不妥当的,走私个罪与个罪、刑与刑之间存在不均衡现象。应全面启动对走私罪的立法修正,重塑走私罪的立法类型和罪刑结构。建议分别设立走私应税货物物品罪、走私限制进出境货物物品罪和走私禁止进出境货物物品罪。走私普通货物和走私毒品应保留死刑适用。  相似文献   

14.
中韩两国作为同具有东方文化传统而且都是在亚洲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目前都保留有死刑,且两国的死刑罪名数量均相当多,但是在死刑实际适用数量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分析两国死刑的现状,探讨其深层原因,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对我们稳妥地迈向死刑废止之路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强奸罪作为一种古老的犯罪类型,在中国古代的法律中都没有对其规定死刑,在社会观念曰新月异的背景下,无论从罪责刑相适用原则还是死刑分配的公正维度,抑或是刑罚的本质上来说,强奸罪的刑事责任形式中的死刑都是应当废除的.  相似文献   

16.
龚孟强 《企业家天地》2009,(10):125-126
所谓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又称普通走私罪或一般走私罪,属于经济犯罪和行政犯罪。对其适应死刑,从宏观上讲不符合死刑适用的国际标准,且与国际人权法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从微观上讲也伤害了国内经济刑罚体系的协调与均衡,所以应予废止死刑。  相似文献   

17.
刑罚规定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刑法的适用效果。刑法就受贿罪的刑罚种类、刑罚幅度等设置上存在不科学、不合理之处,需进行修改。主刑罚应取消死刑,延长自由刑期限;附加刑中应增设罚金刑,资格刑,限制没收财产刑,定罪数额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其他定罪量刑因素尽量细化,以充分体现罚当其罪的刑罚理念。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限制死刑的适用、辩护制度和反对强迫自证其罪三个方面对我国刑事诉讼法与《公约》确立的标准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对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提出自建议,认为应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立法,使其与刑事诉讼国际准则相协调,以便我国尽早批准和实施《公约》,从而促使我国刑事司法制度进一步法治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9.
刑事严格责任起源于英美法系国家,对提高司法效率和维护社会公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严格责任有结果责任、客观归罪之虞,近年来屡遭批判。我们认为应充分了解其存在的背景、内涵及其价值基础,从法律的明文规定,增加辩护理由和减轻刑罚三方面对严格责任犯罪适用进行限制,以期发挥严格责任原则的更大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刑事严格责任起源于英美法系国家,对提高司法效率和维护社会公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严格责任有结果责任、客观归罪之虞,近年来屡遭批判。我们认为应充分了解其存在的背景、内涵及其价值基础,从法律的明文规定,增加辩护理由和减轻刑罚三方面对严格责任犯罪适用进行限制,以期发挥严格责任原则的更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