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孙丰国 《经营者》2004,(9):148-150
在中国,李宁代表着两个概念。一个是“体操王子”,另一个是中国体育用品第一品牌的“李宁”。在这两者之间,“体操王子”李宁亲手造就了体育品牌“李宁”,而体育品牌“李宁”也为“体操王子”李宁提供了全新的竞争舞台,使他穿着西装也能找到在赛场上的感觉。  相似文献   

2.
《东方企业家》2008,(7):108-111
作为中国本土第一体育品牌,李宁身处这样一个市场:前有几乎无法逾越的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后有穷追不舍的安踏、匹克等国内品牌。如何在这场追逐赛中保持自己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动向公司起初仅为李宁公司的一个专注于做kappa的品牌代理的子公司。2005年从李宁公司独立出来后,2006年从kappa的母公司BasicNet集团手中买断品牌在中国内地以及澳门的永久使用权和经营权,并在之后快速发展,在两寡头(耐克、阿迪达斯)、多巨头的中国运动服饰行业中获得一席之地。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离不开中国动向轻资产战略的成功运营。  相似文献   

4.
当魔咒降临     
裴瑜 《英才》2011,(12):104-105
面对国际体育品牌越战越勇的销售业绩,在"野蛮生长"后逐渐失速的中国本土体育类服装企业将何去何从?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在经历了逾10年的"野蛮生长"后,中国本土体育类服装企业似乎正集体面对一场无法回避的"中年危机"。曾经风光无限的李宁、安踏、361度、匹克等本土体育品牌,都面临到增速放缓、库存积压、业绩下滑的巨大压力。以94.8亿元年营业收入雄踞2010年行业"老大"的李宁(02331.HK),也被推到了  相似文献   

5.
挑战品牌困惑——李宁品牌的重塑管理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个公司都梦想着拥有一个强大的品牌。拥有一个强大的品牌,就等于拥有一座金山。凡善于经营品牌者,必充分挖掘其品牌的核心价值,塑造其品牌的独特个性,给自己的品牌一个明确的定位,从而向消费者传达出清晰连续的品牌形象,以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李宁牌成功因素在中国体育用品市场,李宁公司的单一品品牌——李宁牌经历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发展阶段,自1995年起成为中国第一个体育用品品牌,市场占有率连续7年居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第一位。纵观李宁牌发展史,创业者李宁的“名人效应”、特许经营和专卖体系、体育赞助、广告、价格、设计开发、营销…  相似文献   

6.
提高软竞争力是中国公司参与竞争的有效手段2006年1月10日,李宁有限公司CEO张志勇先生在北京正式公布,李宁公司成功签约NBA克里弗兰骑士队(Cleveland Cavaliers)后卫达蒙·琼斯(Damom Jones)。达蒙·琼斯将成为第一个穿着中国体育品牌征战NBA赛场的现役球员。李宁品牌也将成为第一个出现在NBA赛场上的中国体育品牌。此举无疑加快了李宁公司品牌国际化的步伐。用张志勇先  相似文献   

7.
断掌的李宁     
《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15期体育特刊《李宁豪赌CBA》李宁换了新标志,相对老版标志是断裂开的。在民间传说里,断掌纹意味着运途可能是大好或大坏,只有不断地修身养性来导入正途,才能有所作为,而李宁的新标恰似一个断掌。企业的双手就是产品和市场。李宁一直是国产运动品牌的龙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李宁本人的飞身逐日更是使它在2009年如日中天。  相似文献   

8.
付诗 《商贸与会计》2006,(11):16-20
每一个公司都梦想拥有一个强大的品牌,在体育用品行业中也不例外。在国内日渐激烈的运动中,李宁作为本土企业既要与像耐克、阿迪、REEBOK、KAPPA这样国际化的运动品牌争夺高端市场,又要提防安踏这样的品牌争夺其已占领的低端市场。所以清晰的市场定位、品牌定位和恰当的营销手段对于李宁来说不仅仅是重要,更是关系到其生死存亡的关键。让我们来按照时间顺序来看看李宁公司这16年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民族品牌甚至是世界品牌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石丽 《企业活力》2008,(5):48-50
<正>一、我国体育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缺憾与困境随着国内体育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日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国外体育企业进入并立足于我国市场,并通过专利控制、强势品牌等,形成对我国体育企业自主品牌的挤、拼、压态势,垄断我国体育市场的企图十分明显,尤其是"耐克"、"阿迪达斯"等外来品牌持续火爆,占领和分割我国体育市场的竞争如火如荼。我国体育企业虽然出现如"红双喜"、"双鱼"、"双星"、"康威"、"安踏"、"李宁"等一批国内体育用品品牌,向世人展示了我国体育企业的制造能力,但由于我国体育企业普遍缺乏对自身发展的宏观审视与把握,导致大量的体育企业轰轰  相似文献   

10.
读者之声     
读者评刊《里斯:M型市场中的李宁困境》——2011年3月刊中外管理杂志:【市场营销】里斯:M型市场中的李宁困境(文/李靖译/张云)全世界营销领域都存在这样一条规律:一个成熟的市场或者品类,最终都将逐渐趋向于两极。往更高端发展,与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品牌正面竞争;或者向低端发展,与其他本土品牌竞争,进一步扩大市场。我们认为:李宁应当选择后者。3月7日10∶55来自新浪微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产市场》2009,(9):59-59
2009年上半年,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回暖的潮流中,品牌企业作为行业振兴的中流砥柱,引领了市场的发展。在新的市场形势下,以品牌赢得市场先机、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已成为企业获取更大竞争优势的制胜法宝。品牌打造是一个水滴石穿的长期过程,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对品牌建  相似文献   

12.
国内体育用品品牌的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消费节奏的加快和媒体力量的膨胀,人们越来越崇尚个性,品牌已成为现代人自我标志的一部分。改革开放的30年中,我国的体育用品市场虽然出现了像‘李宁”、“康威”、“格威特”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企业制造体育用品的能力,但与国外许多知名体育品牌相比,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3.
耐克是谁?恐怕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风行世界的"小勾勾",李宁是谁?本来在中国也有人可能不认识,可是,李宁公司的形象代言人李宁先生在奥运会的腾飞点火,.一下子,李宁的.品牌形象就传遍了全中国乃至世界.耐克和李宁都是体育用品的高端品牌,产品都是从头到脚的系列展示,而且,我们可以看到,从08奥运开始,李宁注定也将和耐克一样会成为奥会的主赞助商,一起出现在世界的面前.这两个品牌都是很优秀的商标品牌,这个优秀是在体育用品之中,也是在爱好体育的爱好者之中.一个是如日中天,一个是势不可挡,我在研究这两个品牌发展的同时,倒突然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品牌断想,这两者不是一个时代的企业,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是采用一个同样的经营模式,这两者应当说是竞争对手(对于李宁而言,仅以中国市场)的品牌战略会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相似文献   

14.
品牌经营与品牌竞争力的提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京 《企业活力》2004,(3):30-31
<正> 经营的跨国化、资本的国际化、战略的全球化,已经使品牌竞争完全进入到国际化的历史新时期,任何一个品牌,即使是在国内市场上所面对的也同样是国际品牌的竞争。因此,我们应该确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品牌已经进入国际竞争时代。而对我国加入WTO的冲击和挑战,中国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将直接经受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考验。怎样提高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是中国企业新世纪必须深刻思考的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波士顿矩阵是分析企业市场战略广泛采用的分析工具,对各行业企业战略选择和定位都具有指导意义.李宁公司自创立以来一直都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领跑者,在产品战略上采用的也是多品牌业务发展策略.文章运用波士顿矩阵对李宁企业的产品战略进行详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李宁今后的战略选择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个人档案:李宁先生出生于广西。7岁开始练习体操,17岁进入中国国家体操队。在他整个运动员生涯中,总计获得106枚金牌,其中包括14个重大国际比赛冠军(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被誉为"体操王子"。李宁曾四次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五次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99年被国际体育记者协会评为25位20世纪世界最杰出运动员之一,是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运动员。2000年被列入国际体操联合会设立的国际体操名人堂。1988年退役后的李宁怀着发展中国专业体育品牌的抱负,于1990年创办了李宁公司。自此,中国运动员结束了在国际体育赛场上身穿外国运动服领奖的尴尬。李宁公司经过十八年的发展,已逐步成为推动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国际领先运动品牌公司。李宁先生先后获得了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学士学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以及英国Loughborough University技术荣誉博士学位。李宁先生现任李宁有限公司董事长。  相似文献   

17.
曹世中 《经营者》2003,(3):12-12
本期我们将中国最有竞争力的品牌亮出来,其意义在于强调重塑中国品牌竞争力的必要性。2002年中国品牌价值报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品牌的现状。虽然这个报告并不足以海涵某些强势竞争力品牌的数量,但从参与的角度上看,总体是有其普遍性的。其实,在做本期聚焦时,我们也时时地提醒自己,除了要将目光投向榜上的企业外,同时也还要将一些成长型企业放入我们视野之中。于是,在公布中国品牌价值报告之时,我们也将目光投向到了本刊曾经接触过的一些知名企业家或者企业上来,并选择了三家有代表性的企业,并将其经营片断作一个透视。其用意就是提示人们:在中国大地上,仍有许多成长型品牌企业,具有的个性化品牌经营有待关注。企业未来的竞争将是品牌的竞争,企业间的较量更多的也将会是品牌的较量。顺应时代潮流.着力打造一个有价值的品牌,这是中国所有经营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叶茂中 《经营者》2010,(3):11-11
世界在变,市场在变,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和土壤也在变。那么,中国品牌如何在这变化万千的市场环境中得到持续而长远的发展呢?答案也是“变”,以变应变,大胆变革,才是我们品牌在竞争中制胜的杀手锏。  相似文献   

19.
许正 《英才》2014,(11):94-94
李宁公司2012年亏损接近20亿。2014上半年亏损5.9亿。而就在不久的2009年李宁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额还超过了阿迪达斯。2010年6月底,李宁提出"品牌重塑"计划,并做出了"90后李宁"的新客户选择,事实证明这只是没有经过市场验证的一厢情愿。李宁一直在正面和阿迪、耐克进行竞争,迫于压力为迎合90后做出改变,但价位虚高,设计无新意,在技术创新领域没有深耕细作的厚积薄发,就指望新的消费群体认同李宁为国际一线品牌未免草率。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来,中国自主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可圈可点:联想、海尔、华为、青岛啤酒、蒙牛、格力、TCL等著名企业,是中国自主品牌的旗帜和先锋。可以说,国内市场是中国品牌的第一战场,经过在国内市场的多年打拼,这些企业才在国内站稳脚跟。如今,他们面临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和国际化市场竞争的挑战,中国经济将融入国际化经济之中,经济国际化必然伴随品牌国际化。中国的品牌在守住自己国内市场的同时,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目前,中国品牌国际化战略已经开始起步。但是,与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强势品牌相比,中国几乎所有的品牌都是弱势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