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党的十九大以来,僵尸企业处置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全球经济形势、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趋势和不完善的经济体制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僵尸企业”形成的原因;从内外部因素探讨僵尸企业处置难点,后详细分析僵尸企业处置路径,先致力于“救活”僵尸企业,后考虑破产清算。并从市场与政府角度、企业破产角度提出一些建议,为我国更好处置僵尸企业提供思路,以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解决僵尸企业。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僵尸企业问题日益突出并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分析探究国际上代表性国家僵尸企业处置的立法和实践,对我国僵尸企业处置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僵尸企业概念界定的梳理,指出僵尸企业的界定必须基于两个标准:一是陷入财务危机,二是依靠债权人的帮助依然能够维持生存。美、德、日等代表性国家在对待僵尸企业的问题上,无论是立法还是处置实践,均有经验可循,对我国僵尸企业处置在立法、执法、司法上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2017年是深化改革、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然而,作为推进供给侧改革重要内容的破除僵尸企业却举步维艰。在处置僵尸企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法律纠纷,因此,僵尸企业处置法律规制的完善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剖析我国僵尸企业的具体内涵,厘清了僵尸企业的概念,划定了供给侧改革需要解决的僵尸企业的范围,分析了僵尸企业处置的法律适用以及僵尸企业处置的法律缺失,并就僵尸企业处置法律适用的完善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深入对内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需直面管理、经营、绩效、人才招募等方面改革挑战,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化配置国有企业发展所需资源,发挥其国家经济支柱效用,推动国有企业与时俱进。其中"僵尸企业"作为消耗国有企业资源,削减国有企业综合效益,阻滞国有企业稳健发展症结之一,需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探析处置"僵尸企业"难点问题,以期助力国有企业"减重"发展,灵活调配发展资源,实现国有企业深入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5.
僵尸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顽疾、国内大循环的梗阻,也是产能过剩的根源,如果处置不好,将对构建供给需求动态适配的新发展格局产生不利影响。有别于既有基于政府强制破产清算以及市场化改革推动僵尸企业处置的研究,本文从产业集聚视角切入,探讨产业集聚外部性对僵尸企业处置的影响作用以及中间机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城市面板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以城市平均坡度作为城市产业集聚的工具变量,系统探讨城市产业集聚对僵尸企业的形成、复活以及退出的影响作用以及中间机制。结果发现,城市产业集聚显著降低城市僵尸企业数量与资产占比,对僵尸企业处置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集聚的僵尸企业处置作用表现出显著的企业所有制、企业规模以及企业年龄异质性,对非国有僵尸企业、规模较大僵尸企业以及年老僵尸企业的处置效果更明显;机制检验发现,产业集聚对僵尸企业的处置是通过预防新僵尸企业形成、促进僵尸企业复活以及退出市场三条渠道实现的。此外,产业集聚通过金融外部性作用显著降低城市金融资源错配,这一机制在以上三条渠道中均显著;产业集聚通过技术外部性发挥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并且通过这一机制促进僵尸企业复活;产业集聚通过补贴效应的发挥不利于僵尸企业的退出。基于研究结论,本文的政策启示是,要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促进要素流动与产业集聚;完善集聚区企业信息披露机制;减少集聚区政府补贴,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市场化手段淘汰僵尸企业  相似文献   

6.
僵尸企业作为现代经济中的一个顽疾,浪费了社会资源,加剧了产能过剩,阻碍了产业发展,恶化了信用环境,诱发了系统性风险,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三期叠加效应导致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大量僵尸企业,严重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僵尸企业的处置迫在眉睫。文章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僵尸企业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初步梳理,从僵尸企业的定义、认定标准、成因、对策及经验等方面加以展开,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了简要评述,以期为全面、深入地认识和解决僵尸企业问题提供完整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刘悦 《河北企业》2022,(1):39-41
目前全国工业部门中僵尸企业占比达7.51%。僵尸企业往往发生于国有企业,表现为落后产能的过剩,已经失去自我发展和修复能力,长期依靠政府干预和银行信贷支持维持"僵而不死"的局面。另外,政府过度干预严重违背市场规律,造成市场失灵,产业无法进行优胜劣汰,同时资源的错配以及行业进入退出障碍对正常运行企业产生排挤效应,拖慢经济发展进度。如何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运用市场机制处置僵尸企业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我国近几年来对僵尸企业的处置步伐不断加快,在2016年的改革中国有企业清除僵尸企业4977户,涉及资产高达四千多亿元。僵尸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重化工业,主要是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及政府的强制干预造成的。僵尸企业对经济发展危害巨大,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风险,所以对僵尸企业进行妥善处理也是我国实现市场经济法治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加快国企改革、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要改变僵尸企业的现状,首先要减少政府干预;其次多渠道化解僵尸企业的困境,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最后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避免由于僵尸企业的退出带来的一系列就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有"僵尸企业"市场退出越发成为国有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文章在总结国有"僵尸企业"市场退出路径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准入和退出双并重的企业评价体系、构建国有"僵尸企业"多元化的市场退出路径、优化国有"僵尸企业"市场退出政策环境等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有僵尸企业的长期存在是引发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因素,在分类处置的政策指导下,以并购重组方式处置具有重组价值的国有僵尸企业已成为市场机制的重要途径。基于协同理论,本文以2006~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实证研究方法从政府激励和市场引导两个角度探讨国有企业同质重组与民营企业跨所有制并购对国有僵尸企业产生的治愈效果。实证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同质重组对国有僵尸企业产生的治愈效果不明显,民营企业跨所有制并购能够有效治愈国有僵尸企业,并且这种治愈效果在非关联交易以及现金支付的并购样本中更为明显。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民营企业跨所有制并购通过完善国有僵尸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进而实现治愈国有僵尸企业的效果。研究结论为有效出清僵尸企业、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以及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提供了理论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7,(32):60-64
有效处置僵尸企业并化解过剩产能必须对僵尸企业有更实质的了解。本文以企业、银行、政府三方基于利益最大化的博弈视角分析僵尸企业的成因,在国内外有关僵尸企业识别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有的制度环境,构建同时满足企业陷入财务困境、银行给予信贷支持和依赖政府生存三个条件的识别指标体系,尝试弥补已有识别方法的欠缺。并以钢铁行业僵尸企业进行验证及后果分析,发现僵尸企业由非僵尸阶段向僵尸阶段演变,获得的信贷资源更多。  相似文献   

12.
实体经济的"效率空心化"风险已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采用2000—2015年我国省级工业的面板数据,研究实体产业"效率空心化"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1)工业经济的增加值率逐年下降;(2)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逐渐回落;(3)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破位下行;(4)沿海地区制造类上市公司中僵尸企业比例上升。该结果证实了"效率空心化"已成为当前我国实体产业空心化的一个新趋势。为此,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治理僵尸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成为当前应对产业"效率空心化"风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2007—2020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运用分类治理的思想,探究了我国僵尸企业治理过程中财政补贴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发现:设计合理的补贴策略能够有效治理僵尸企业。具体而言,以出口以及对外直接投资为主的国际产能转移类的财政补贴能够显著提高处于产能过剩行业的僵尸企业复活的概率。究其潜在的传递机制,这一治理效应主要是通过产能的海外直接转移以及逆向技术效应这两条途径实现的。我国僵尸企业的治理应该采用分类处置的策略;对产能过剩行业的僵尸企业应该给予一定的促进国际产能转移的财政补贴以及增加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产品供给能力;政府治理需要设计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补贴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4.
僵尸企业是困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僵尸企业严重干扰市场秩序,阻碍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影响中国的产业升级。政府过度干预、GDP晋升激励机制、金融资源错配和预算软约束是僵尸企业产生的重要原因。政府应在减少行政干预、完善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硬化预算软约束、加强僵尸企业的债务管理和处置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僵尸企业的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5.
张承钊 《河北企业》2023,(10):18-20
由于产能过剩、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房地产行业,中国经济从21世纪初期的高速增长过渡到现在的中速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生产要素得以优化配置,同时调整经济结构以促进经济增长。2008年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让一些盈利能力差的企业获得了政府贷款。在经济复苏时期,这些企业还能获得一定利润。但是随着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国际重大事件的暴发,很多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甚至倒闭。但也有一些僵尸企业靠政府补贴、银行贷款而存活下来,它们占据了社会的一些宝贵资源。如何处置这些僵尸企业以及建立完善僵尸企业的退出机制是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探究生命周期各阶段企业僵尸化的内因和外因。制度的完善和改革的深化能够切断僵尸企业形成内因外化为不良结果的路径,自然清除僵尸企业。但解决僵尸企业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发挥企业的能动作用,激发企业活力,即重视僵尸企业形成的内因。短期内,解决僵尸企业问题的首要任务是考察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企业的生命周期特征,做到"一企一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僵尸企业"问题的凸显,国家提出要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而"僵尸企业"高负债率、盈利差的特点,决定其并购重组的过程中会存在较大的风险。对于并购方来说,有必要对并购重组中的风险进行了解并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企业债务风险,政府应本着以预防为主,以结构性去杠杆为思路,以市场化方式分步骤、有计划地加以防范和化解。应建立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债务动态监测机制,以债务重组的方式化解企业债务困境,以创新发展提升企业盈利能力,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部分僵尸企业债务风险,适当释放无法处置的企业债务,让僵尸企业尽快退出市场,给新经济发展腾挪空间和资源,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创新资本市场服务模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企业债务风险防范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当前经济改革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战略,去产能是政府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而去产能的重点就是坚定地处置僵尸企业。在此背景下,公司破产在我国呈急速增长态势。一旦公司破产清算,其环境侵权责任的承担将存在司法困难。破产清算环境审计是落实破产公司环境侵权责任的重要手段。文章从社会基础和审计基础两方面分析了破产清算环境审计开展的现实基础,并从审计目标、审计委托人、审计范围、开展方式、审计报告利用五方面探讨如何在我国开展破产清算环境审计。  相似文献   

20.
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型政府运作方式,可以极大地简化政府办事流程、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监督。电子政务兴起之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的网站更新缓慢、部分网站无法正常显示等弊端日益显露,逐渐变成"僵尸网站"。文章根据"僵尸网站"现象,剖析"僵尸网站"的成因、危害及提出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现状预测我国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