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不断完善,市场规模超万亿,回收率仍有提升空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回收点、分拣中心和集散交易中心为主的"三位一体"回收链条,同时企业与各地政府正在积极推进环卫系统和再生资源系统的融合,从而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效率。我国2016年主要十大再生资源回收量2.56亿t,同比增长3.3%;产值5 903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废电池、废弃电子产品等回收产值保持20%  相似文献   

2.
再生资源行业应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 90年代 ,随着世界各国对全球环境的重视和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 ,许多国家和企业减少在汽车、化学等工业领域的投资 ,而将资金投入到以生命科学、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为代表的绿色产业 ,形成新一轮国际绿色产业的结构调整。据测算 ,1998年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再生资源回收总值已超过2 0 0 0亿美元 ,预计本世纪可达 2 50 0亿美元 ,并仍以每年 15%~ 2 0 %的速度增长。仅美国 1998年从事再生资源产业及相关领域的人员超过 10 0万人 ,有近 30 0 0多家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企业 ,其年回收总值约10 0 0亿美元。而我国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同…  相似文献   

3.
<正>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如何利用好这些废物?如何建立回收利用网络?为促进再生资源利用,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健康发展,近期,合肥市出台了《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力争到2020年,在全市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网络完善、层级分明、高效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再生资源回收率将超七成。根据意见规划,到2020年,该市将在主城区建成规范化基层回收站  相似文献   

4.
<正>2020年再生资源可回收量将达3亿吨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已然成为全球范围内破解资源短缺矛盾、实现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参与世界资源大循环的重要途径与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举措。再生资源行业,也已被我国列为战略性新兴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统计数据显示,现阶段,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共有回收网点20万个,回收利用加工企业1万多家,从业人员逾1 500万人。自"十二五"再生资源行业  相似文献   

5.
<正>截至2015年底,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报废船舶、废玻璃、废电池等十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2.46亿吨,同比增长0.3%。但是,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国内再生资源市场震荡不强,呈疲软状态,主要品种再生资源价格持续下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利润持续走低,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为此,商务部等6部委日前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倡市场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我国10大类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2.45亿吨,回收总值6 447亿元,以合法占比50%计,行业产值已超万亿。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迎来报废新高峰,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再生资源可回收量将超过3.5万亿吨,回收总值突破2万亿。再生资源的环保属性获全面认可,拆解行业最先享受政策红利,回收放量。2014年我国电子废弃物正规拆解量7 019万台,同比增长76%;报废汽车拆解量165万台,同比增长22%。2012年我国率先在电子废弃物拆解领域建立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3月3日,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召开了2016年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形势分析会。流通业发展司尹虹副司长、荣朝霞处长等相关领导出席了会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环资所、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等6家单位应邀参会。会议围绕3个议题展开。一是2015年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情况、亮点,2016年行业发展趋势及有关建议;二是对《商务部关于推动再生资源回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商流通发[2015]21号),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2021年7月,国家《“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改环资[2021]969号)提出,到2025年我国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比例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对资源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9.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发,论述实现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和途径。再生资源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是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国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将达到3.5亿吨,建立较为完善的标准规范,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的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示范企业,再生资源产业进一步壮大。2015年,我国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约为2.46亿吨,产业规模约1.3万亿元。一大批再生资源企业发展壮大,在一些地区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聚园区。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  相似文献   

11.
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首次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影响: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彰显出再生资源行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  相似文献   

12.
<正>回收总量:截至2015年底,我国十大类别再生资源(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报废船舶、废玻璃、废电池)回收总量约为2.46亿吨,同比增长0.3%。其中,增幅最大的是报废汽车;降幅最大的是报废船舶。回收总值:2015年,我国十大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值为5 149.4亿元,受主要品种价格持续走低影响,同比下降20.1%。其中报废船舶降幅最大,同比下降47.2%;报废汽车增幅最大,同比增长85%。  相似文献   

13.
2012年4月25日,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座谈会。会议邀请了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电子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健全九江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范、健康、有序发展,《九江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制定。通过4年建设,实现90%以上的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90%的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90%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的集散市场进行规范化交易和集中处理,主要再生资源品种的回收率利用达到90%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速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背景下,再生资源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预计“十二五”末我国废电器回收量将破亿台,未来8年废旧汽车处理市场将增长5倍;同时基金补贴、监管加强等政策红利不断推出,行业龙头企业将面临更为良性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6月23日,兰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今年第4号政府令,公布《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根据规定,今后,城市建成区内的主次干道及河洪道两侧,旅游景点、城市居民楼内等区域和地点禁止设立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办法》规定,兰州市设立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市场和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地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规划,持商务主管部门的规划认定建议书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  相似文献   

17.
受金融危机影响,再生资源回收市场也变得保守低迷,呈现萧条景象。 目前,由于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回收利用体系,我国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率整体水平低下,只有废钢铁在50%左右,像废纸、塑料、玻璃的利用率在20%上下,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8.
<正>近期,商务部会同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共同完成了再生资源新型回收模式案例集并将陆续发布。为推进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创新和行业转型升级,提升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范化水平和规模化程度,2016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再生资源新型回收模式,并于2016年9月1~2日组织召开了新型回收  相似文献   

19.
<正>数据统计2.45亿吨截至2014年底,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报废船舶、废玻璃、废电池十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2.45亿吨,同比增长5.0%。其中,增幅最大的是报废船舶,同比增长109.6%。6 446.9亿元2014年,我国十大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值为6446.9亿元,同比下降0.4%。其中废纸降幅最大,同比下降17.2%;报废船舶增幅最大,同比增长91.2%。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资源和环境压力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再生资源回收势在必行。废玻璃作为一种常见的可再生资源,其回收利用不仅能降低资源消耗与生产成本,还能有效减少废气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兼具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然而,由于废玻璃回收价值低且难度大,我国废玻璃回收率目前不足50%,如何有效地对其回收利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总结2011—2021年我国废玻璃的产出量、回收量以及回收价值情况,并分析废玻璃回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