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金融结构良性化对经济运行正效应分析杨拥军,杨效东新旧体制转轨时期金融结构与经济运行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所要建立的金融结构与经济运行关系与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产品经济模式下的金融结构与经济运行的关系有着根本的不同,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产品...  相似文献   

2.
准确把握政策性金融促进自主创新的结构效应,对于政策性金融工具的管理者来说意义重大。文章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构建了中国政策性金融促进自主创新的结构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从效率的角度对促进自主创新各种政策性金融科技投资工具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结构效应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中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性金融工具总体结构效应较低,资金规模不足与重复投资同时存在的矛盾。该研究为探讨中国政策性金融科技资金投入的合理配置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3.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运行方式也在不断的转换,金融行业同样是经济运行方式转换的重要行业,甚至在转换过程中也需要金融工具来完成,本文针对我过经济的现状及运行方式的转换中遇到的部分金融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其形成的原因.金融领域的这些突出问题,对我国经济运行已经或正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5.
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越来越突显。可想而知,如果体制适应,则农村金融就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果体制不适应,则农村金融就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本文将会从金融约束效应的角度来分析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政府起主导作用的农村金融体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约束效应。因此,本文提出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的和谐,就必须建立起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的协调体制,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中的农村金融的功能。只有这样,农村金融才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民间借贷以其手续简便、资金拆借快捷的优势悄然兴起并呈不断扩大趋势.民间借贷的产生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小企业融资和农村多样化资金需求,但与此同时它给正规金融带来的冲击和消极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加强对民间借贷的规范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民间借贷以其手续简便、资金拆借快捷的优势悄然兴起并呈不断扩大趋势。民间借贷的产生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小企业融资和农村多样化资金需求,但与此同时它给正规金融带来的冲击和消极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加强对民间借贷的规范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王裕明 《经济师》2000,(11):85-86,114
4月 1日 ,国务院发布施行了《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的规定》,从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储蓄存款的实名制。由于“金融实名制”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它直接涉及金融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个人储蓄存款 ,进而影响到我国金融系统的方方面面 ,因而必将产生极其深远的经济效应 ,并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 ,本文将对这些已经和即将产生的效应与冲击一一加以剖析。一、金融实名制的定义首先 ,有必要对“金融实名制”的概念加以准确的界定。所谓“金融实名制”,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在金融机构开设账户时 ,要填写清楚本人的真…  相似文献   

9.
10.
袁嫄 《经济论坛》2009,(15):71-73
金融深化一直被认为是解决发展中国家二元制金融结构的有效途径,然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考验。广东省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8。其区域金融结构与我国金融结构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其本身的特点。本文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指出金融结构的深化并不单纯指的是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类型上的日益丰富,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各经济部门提供最适合的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11.
王营  曹廷求 《财经研究》2020,(12):152-166
关系网络是助推企业金融化的重要因素。文章将企业金融化置于董事网络框架下,分析了企业金融化传染效应及其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当嵌入董事网络时,我国上市企业的金融化具有显著的传染效应。同时,这种传染效应因董事网络联结企业的注册地、行业以及实际控制人类型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传染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嵌入董事网络的企业金融化传染效应造成了实业投资率下降,而完善公司治理难以有效缓解这种抑制效应;同时,这种传染效应对企业价值产生了"倒U形"影响。文章的政策含义是,企业应审慎对待董事网络,尤其要慎重学习和模仿联结企业的金融化经验;同时,监管当局可从董事网络入手化解"脱实向虚"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了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九大典型并且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离岸金融中心作为研究对象,以协调证券资产调查和外部贷款作为离岸金融发展变量,使用2001—2012年面板数据验证了离岸金融中心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检验了离岸金融中心金融发展对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和进出口额3个核心指标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离岸金融中心金融发展对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不仅提升了样本地区经济效应,还佐证了离岸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且对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和加快全球金融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抑制的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金融总量迅速增长 ,金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经济货币化、金融化程度日益提高 ,金融业得到长足发展 ,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但也不难看到 ,中国金融自由化程度仅处于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 ,利率管制、高准备金制度、业务范围自由度低、超国民待遇和非国民待遇共存等金融抑制的广泛存在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 ,并直接影响和制约未来中国金融发展。因此中国要从完善金融自由化的微观基础 ,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规范和发展金融市场 ,建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等方面入手消除金融抑制 ,进一步推进金融自由化  相似文献   

14.
以技术创新阶段细分为研究基点,利用2009—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实证检验技术研发阶段和创新市场化阶段不同金融发展模式下金融结构对创新产出与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在创新增量方面,银行体系发展对创新产出的正向激励效应显著优于股票市场发展,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对创新产出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在创新增效方面,股票市场发展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正向激励效应尤为显著,银行体系发展对技术创新效率产生抑制效应,造成较大程度的技术效率损失。结果表明,技术创新量高多产、提质增效依赖于金融结构持续优化和金融发展模式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5.
金融控股公司是当代金融组织创新的主要体现,它是介于“全能银行制”和分业经营体制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即在一个集团公司(母公司)的框架之下,各子公司专门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领域的金融业务,整个集团公司涉足至少两种不同的金融业务。理论上,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还能够克服单一业务的经营风险;但是,这些效应的实现是有前提条件的,决不是仅仅完成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些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
金融经济周期是指金融因素导致的经济周期波动。基于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指数,通过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MS-VAR),对我国金融放大经济波动的区制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对经济波动的放大效应在不同的时间区间是不同的,经济处于剧烈波动期时,金融对经济波动的放大效应比经济处于平稳期时更为强烈。金融加速器理论与不确定性、公众预期、金融结构的变化和影子银行的发展等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了不同时期金融放大经济波动的不同。央行应通过甄别不同时期内放大效应的不同,设计有区别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并且有针对性地选择预期管理形式以减轻金融对经济波动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今年以来,河北省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势头,全省整体经济处在绿灯区中线偏下运行,总体经济发展势头基本正常,但要防止进入绿灯区下限。当前资金紧张、投资增长缓慢、部分企业经济效益差、物价涨幅偏高等问题较为突出,需要总揽全局、整体调控来解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金融创新界定为金融机构提供金融创新业务的行为.重点分析了金融创新在正负两各方面所产生的效应,提出了金融创新对金融宏观调控的影响.并从加强金融创新监测分析,加强金融业务创新监管,健全完善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以及构建多元化的金融宏观调控中介目标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规范金融创新,改进金融宏观调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可能通过区域中有结构性差异的金融体系对政策冲击的不同反应,产生出不对称的区域分配性政策效应。因此有必要对中国货币政策基于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区域分配性效应进行实证考察,以便提出在操作目标和执行机制层面配合总量性货币政策的结构性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视角,从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结构和金融渗透程度差异的实证分析着手,分析了金融结构差异导致中国货币政策区域分配效应的机制和效应,由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分析金融结构变迁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效果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影响金融稳定,并由此得出以下结论:金融结构的变迁与金融稳定是有密切关系的。金融结构分析是金融稳定研究的重要的方法,金融结构的优化是维护金融稳定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