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音乐是人类情感抒发的重要途径,是人们寄托精神,寻求心灵慰藉的伟大艺术形式,音乐在产生之初就带给人们心灵的享受。在进入工业文明社会后,音乐不单单以一种艺术形式存在,它同许多的现代工业一样,可以挖掘其产业带来的经济意义,将音乐产业化,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其持续发展,不断迸发出活力。在外国,音乐产业化的经济开始相对较早,而对于中国而言,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产业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音乐文化的新篇章,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日子,由于物质生活的匮乏,固有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
刘爽 《民营科技》2010,(12):147-147,104
J·S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浩如烟海,被后人誉为"现代音乐之父"。其创作特点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巴赫因为创作《创意曲》,而在艺术上以及历史上完成了最重要的新形式并预示了浪漫之前各种音乐风格的特征,是巴洛克音乐发展的顶峰。每一首创意曲都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音乐上也有着不同的情绪与风格,而十五首二部创意曲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对后世西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许晓敏 《价值工程》2010,29(24):185-186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音乐不断打破传统,向现代化发展。现代音乐的出现掀起了一股音乐狂潮。不同的人对现代音乐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它。本文主要从现代音乐学者的观点、代表性作曲家及其作品进行介绍,引导更多人关注现代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指弹吉他是吉他演奏的新兴风格之一,节奏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几个世纪以来节奏作为音乐的基本要素,其作用被忽视使得节奏在音乐里只发挥着其最基本的作用,现代指弹吉他作为目前世界声学吉他演奏界最新的产物,节奏在其中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旨在研究新兴的现代指弹吉他———Finger-style这种演奏风格在节奏实践应用中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5.
关春玲 《民营科技》2008,(9):106-106
瓦雷兹是20世纪现代音乐作曲家队伍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他以全新的音乐创作构思对乐器组合音色、非固定音高打击乐器以及运用其他噪音非乐器材料做了许多新的探索。尤其是在电子音乐创作领域,瓦雷兹是一位先导者,他的实验性音乐对西方许多专业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价值工程》2013,(7):262-263
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文章介绍了对国内外古典音乐的认识,以及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分析了音乐鉴赏的主客观因素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7.
全伟华 《活力》2012,(16):122-122
深化现代校园音乐文化的发展必须解决校园音乐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问题。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挥新校园音乐文化的优势,开辟高校音乐文化创新的新途径。是高校音乐文化教学工作的新课题。本文试论校园音乐文化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兴衰转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音乐文化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8.
网络音乐是信息时代里的一种必然的客观存在现象。它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着眼于网络音乐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影响这两个方面,提出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网络音乐的监管,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网上音乐人要自律守法。只有通过多种渠道,才能降低网络音乐的消极影响,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席忱 《中国企业家》2011,(10):16-17
建筑一直被溢美为"凝固的音乐",突出其与音乐相通的部分理性特点。部分理性发展往往走两个极端:看似绝对理性和看似绝对非理性,和看似部分理性构成现代艺术的三极。  相似文献   

10.
董秀芳 《民营科技》2008,(12):114-115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音乐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渗透到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音乐教育中计算机成为主要的辅助教学设备之一。在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以下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11.
魏安石 《价值工程》2011,30(26):204-205
电脑音乐是音乐艺术与信息数控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也称为多媒体音乐,它作为一种高科技应用工具,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迅速发展并渗透到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及广泛的应用必然引起音乐教育的变革。本文结合计算机软件的特点,提出了如何将其成功应用在数字音乐中,分析了新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势,引入一些关于教学方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徐志霞 《价值工程》2010,29(17):224-225
音乐教学评价是依据《音乐课程标准》的价值、理念、目标,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音乐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针对高职校学生的现状,必须确立音乐教学评价新的理念,通过音乐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促进老师不断提高,促进学校不断发展,促进课程不断完善,以达到音乐教学价值增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陆萍 《价值工程》2011,30(10):211-211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直观,给予人以教益,或者说是将教育寓于情感之中、趣味之中和娱乐之中,潜移默化地使人在情操上得到陶冶、道德上得到修炼、心灵上得到震撼。因此,音乐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审美的感受、表达和创造能力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4.
王翀 《价值工程》2011,30(6):246-246
当音乐进入电视,它就成为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属于服务于电视节目。结合实际,针对音乐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pplication of statistical methods in analysing music. By counting the notes in pieces of music,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are obtained and analysed.
Particularly Bach's compositions are considered, which appear to be rather disciplined as to the use of the 12 notes in dependence of the key. Perhaps it would be possible to characterize different composers by means of thes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Also a specimen of modern music without any key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连雪梅  赵玲 《价值工程》2011,30(19):216-217
音乐与文学之间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各种各样的区别。无论从何种角度理解、分析,都会提高人们对音乐和文学本体规律、特征的进一步认识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各自实践活动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江萍 《价值工程》2011,30(24):210-211
音乐心理疗法是通过音乐来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缓解或消除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辅助心理治疗方法,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很多其他疗法和技术所没有的一定优势。通过对各类音乐文献的音乐心理疗效分析,结合艺术类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音乐文献资源优势开展音乐心理疗法,并提出在艺术类高校图书馆实施音乐心理疗法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8.
沈皓婉 《价值工程》2010,29(13):245-247
从社会和政治变化、电子音乐流派的发展,形成了电子音乐,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电子音乐有重大的影响。他们是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未来派,法西斯主义,达达派、电子音乐的时期。从最早使用:麦架,嘘声,窃窃私语,爆炸等。音乐和表达感情的表现,在阶级斗争,政治变革和经济危机、发展迅速的电子音乐,用在许多不同的零件,例如播放音乐、电影、电视等,都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的音乐市场。  相似文献   

19.
Mobile music listening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pervasive part of urban life. Yet it represents an area of enquiry with which urban studies scholars have yet to engage meaningfully. This essay considers the role of mobile music devices in creating new sonic, emotional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with and within the city. While academic work in this area has emphasized the use of these devices as a ‘tuning out' of the physicality of the city, we suggest that they might also be used as part of a ‘tuning in' that enhances the meaning and intensity of engagements with the city. In making this case, the essay considers two areas of academic enquiry that highlight the use of mobile music devices in intensified engagements with the city: first, recent writing on the sonic ecologies of the city that emphasize ‘city sounds' as part of the urban experience; and secondly, recent advances in the field of urban computing that provide technologies for location‐aware music exchanges and mediated social interactions. The essay emphasizes mobile music listening as one area of critical enquiry that can help develop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ays in which the pervasiveness of mobile devices is recalibrating the experience of urban spati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